許氏入閩概述

類別: 歷史誌
提交者: 許見瓏

許氏入閩概述

一、入閩諸說
(一)秦末戍客說
有關許氏入閩之事,最早應追溯至秦末。秦始皇吞滅六國,遣兵50萬戍嶺南。粵地龍川及揭陽軍事戍守區,皆駐秦軍戍卒。秦兵50萬,其中當然有原六國人員,有秦本土人員。傳說中,謂秦兵中有許姓兵源,世事迢遞之後,散居粵東者有之,入閩者有之。今閩粵許氏之中,有族源難分者,部分皆屬此輩。若循此理,則許姓人家入閩,最早應在秦末時期。
上述說法,僅屬傳說,難覓史載。但也未能完全否定,史冊未載之真事,不勝枚舉,斷難說訛。
(二)漢、唐南徵說
許氏入閩之說,始於漢代,大約有線索五條,可供研究。(1)漢武帝于建元六年(前135年)派許瀅往福建平亂,駐守同安,後子孫定居於此。(2)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669年),朝廷派陳政平閩粵,汝南許陶為副帥,後許陶之子許天正為副將。(按:許陶戰歿軍中,子天正又代父為副帥)叛平,天正之後便定居漳潮。(3)唐高宗己卯(西元679年)進士許輔乾任武榮州(今泉州)第一任刺史,後子孫定居於此。 (4)唐僖宗中和年間(西元881 884年)許愛鎮漳、泉,其後子孫即家居晉江石龜。(5)唐僖宗乾符四年 (西元877年),有許姓隨王審知入閩。
綜上五說,因許陶許、天正入閩後繁衍眾多,成許氏巨族,學者多宗許陶、許天正遷閩粵之說。今閩粵及海外許氏之宗譜,多尊許陶為許氏入閩一世祖。
也有學者認同漢許瀅入閩之說,稱“而入閩最早的許氏,是許瀅。漢武帝建元六年,左翊將軍許瀅入閩平亂,留居於此。”
(三)歷代南遷客家說
歷代南來之客家人,時間稍後,明末最多,皆中原移民,其中不乏許姓,因遲至閩境而居山區,相對於平原早到者而言,故稱客人。
這些南遷新客,不同于兩晉南遷士人,皆能於困苦絕域之中奮鬥生存,特點是小族群居,圍寨土樓,負山守隅,自成天地。這類移民,大多經江西而入福建,今永定等地,隨處可見。故許氏入閩者,又添新枝,稱南遷客家說。
(四)零星散遷說
此說指商賈遊人閒散人物隨境而安者。此外,還有其他雜說,從略不談。
以上概說諸種,以漢、唐南徵說為主要,其中又以初唐許陶及許天正父子奉旨入閩事為主枝,開創許氏天地東南一方。
二、平定閩粵嘯亂
閩粵嘯亂,實為東南僚亂,史稱“僚蠻嘯亂”。西元669年,唐高宗皇帝詔敕許陶為副帥,以嶺南行軍總管身份偕子許天正佐主帥陳政及陳元光父子南下入閩平亂。大軍及閩粵府兵近萬,經年苦戰,陳政及許陶先後戰歿軍中。陳元光及其子先後襲主帥職,許天正則襲職嶺南行軍總管兼副帥,相繼輔佐陳氏三代,代主帥職三年。直至僚亂平息,振興泉、潮惠等數州,傳播中原文化,變蠻僚刀耕火種之俗,建村 36堡,興庠序,表置漳州,開拓沿海商賈集散地,招集流散,獎勵耕殖,興教用典。
東南大局平定之後,高宗皇帝準奏,開漳州府,以陳元光為漳州首任刺史,許天正為漳州首任別駕。因此,陳元光與許天正兩人世稱陳許兩氏開漳始祖。
三、許陶與許天正
許陶,周代許國國君許文叔公第61世孫,西漢成帝皇后許相如之父許嘉的第20世孫,東漢許靖第13世孫。
陶字堯甫,襲宣威將軍。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 669年),奉敕為陳政副帥,自河南率兵入閩,以平閩粵“獠蠻嘯亂”,戰歿于兵,葬於閩清。夫人陳氏,世傳為陳政之妹,譜稱許陶為許氏入閩始祖。許氏南方諸族,海外各部多從此說。
許天正,許氏第62世,字允心,號雲峰,生於大唐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正月初七日,隨父出鎮泉潮間,與陳元光合力表建漳州,軍功顯著,建村 36堡。文武兼資。
天正曾代州事帥事三年,平惠、潮、虔、撫四州之亂,助陳氏祖孫三代,教陳坰首舉明經。傳中原藥方126首治病救世。
許天正卒卒于開六年(西元718年)十月二十八日,墓在福建漳州浦南詩朋攔馬橋頭,坐乾向巽。襲宣威將軍、授嶺南行軍團練副使、泉漳潮團練使、翊府紀室、漳州別駕。贈太尉,宋追封翊忠昭應侯。祠在漳州,市延安南路82-92號,原稱馬棚街。天正一生征戰,鎮居南詔半世紀。配姚氏,封一品淑節妙惠夫人,葬石馬。
附:天正以前許氏源脈一覽表:(許天正系)
1世:許文叔(姜信)(西周許國一代君)
2世:許宏寬
3世:許 棟
4世:許 銘
5世:許二豐
6世:許汶填
7世:許一枝
8世:許 敦
9世:許 騰
10世:許昆美
11世:許端莊
12世:許財賻
13世:許 玫
14世:許 喜
15世:許 聲
16世:許 衡
17世:許 濱
18世:許瓊喬
19世:許 政
20世:許友邦
21世:許 超
22世:許閏餘
23世:許 植
24世:許安結
25世:許 友
26世:許 緬
27世:許裕寶
28世:許楚書
29世:許 煥
30世:許坤莓
31世:許 鑑
32世:許忠誠
33世:許絮陽
34世:許光冕
35世:許 暢
36世:許兼理
37世:許欽賀
38世:許偉銀
39世:許耀東
40世:許延壽(西漢宣帝皇后許平君叔父)
41世:許 嘉(西漢宣帝皇后許相如父)
42世:許 俸
43世:許 商
44世:許 綱
45世:許 正
46世:許 濟
47世:許 響
48世:許 靖
49世:許 標
50世:許 山
51世:許 傅
52世:許守道
53世:許齊望
54世:許得起
55世:許 壽
56世:許玄本
57世:許 麟
58世:許興祖
59世:許 治
60世:許克華
61世:許 陶(許氏入閩始祖)
62世:許天正(許氏開漳始祖)
四、陳元光與許天正的治績文采和風範
陳元光與許天正的關係,並非僅僅是正帥與副帥的同僚關係,也並非僅僅是陳許兩人之間情如兄弟的親情厚誼關係,而是兩家之間上自祖父,下至曾孫,數代人生死與共在唐太宗時代為大唐江山一統而奮鬥,並開拓中國東南一隅的歷史拓荒者之間精神合作、同心同德、團結合作之關係。
陳、許兩家合力為大唐朝廷辦事,自祖父輩開始,以後綿延數世。
許天正既出身汝南月旦評世家,先祖許靖、許邵儒風相傳濡染。書史經傳諳熟,尤精兵法,是個文武兼資的人才,得益於祖父許克華親身教誨,為其日後功業奠定基石。
那時正值隋末兵亂之際,許克華起兵汜水,響應天下豪傑及各路諸侯。後來,這支隊伍從李淵,伴唐太宗所部;並翊贊陳克耕,合兵討臨汾諸郡,斬宋說等無數。陳克耕就是元光祖父,從此陳、許兩家合力建功立業,直至共同開拓漳州並按撫泉、漳、潮、虔、撫等東南一方。兩家關係特殊,綿延數代。從這一點上出發,可以看出陳、許兩家合力為李唐朝廷建功立業的第一個貢獻是:攻奪中原重地臨汾等郡。第二個貢獻是平閩粵“僚蠻之亂”,穩固東南一方。第三大貢獻是將東南蠻荒之地變成文明禮義之邦,其中包括文化、醫藥、耕織、綱紀倫常、教育、軍事建設與政治建設。
後陳元光襲左郎將,許天正也以宣威將軍身份襲父職為副帥。元光見泉潮禮讓風微,暴習日起。而閩粵地廣,覺帥府鞭長莫及。“遂與許天正謀,表請置泉、潮二州接壤之處為漳州郡,以便經略。百務傍午,悉付天正籌理,綽如之也!”
這一段話,錄自《漳州府志》,證實陳、許二帥表置漳州郡且親如兄弟一般,千真萬確。
還有更為難得的細節,也見之於《漳州府志》以及唐賜進士四門學士歐陽詹撰文之中:“先是獠寇竊發,聚眾萬餘。朝命政兄敏、敷領兵來援。敏敷殂,政母魏氏代領至閩。嘉天正方壯、博學能文,令軍中諸兒,悉從授學。魏卒,元光以支孫承重。天正代領泉、潮事,以儒術飭吏治;以忠勇鼓士卒。平泉、潮、虔、撫之寇,置堡三十六所。泉、潮蒙其教誨扞禦,變椎髻而復倫序,嶺海輯寧。表升中奉大夫,兼嶺南行軍團練使。元光所申請,必天正討論而後定。”
上述引文,可見泉、漳、虔、撫諸州,皆承陳元光及許天正中原先進思想的啟蒙教誨;逐漸變成禮義之邦。
許天正之文才,也可從《漳州府志》中尋找到痕跡。當時剛剛掃平潮陽(即潮州府)賊寇,陳元光曾賦詩,詩末有句雲:
參軍許天正,
是用紀邦勳。

許天正的次韻詩曰:

抱磴從天上,
驅車還嶺東。
氣昂殲醜虜,
策妙詘魁雄。
飛絮隨風散,
餘氛向日鎔。
長戈收百甲,
聚騎破千鋒。
落劍挫戎首,
遊繩系脅從。
四野無堅壁,
群生未化融。
龍湖膏澤下,
早晚偏枯窮。
當時有位裴採訪使,評許天正之詩,稱“可飾絲綸,乃老於戈矛,我輩之罪也!”
這位裴採訪使,聯合張燕公等人,將許天正文華學識論列於朝,“掄掌史館”。許天正上表辭謝曰:

父歿南荒,愁縈懷抱。予趨上國,跡遠慈顏。惟肅玉鈐軍紀之嚴,少酬金門厚養之德。苟躐文階,鞏貽鰥曠……

裴、張兩公得報,益加器重,請于朝,以宣威將軍兼領外府博士事授許天正。當時軍中有歌謠唱許天正:

別駕秀展,文不加點。點須成典,示我邦憲。

陳政之母魏氏既卒於閩粵軍中,許天正便為魏氏作墓誌銘。此銘體積不小,史稱其大小為“半徑墓”。
陳元光對於對于許的人格及文學才華敬佩有加,稱其慮深辭贍,嘗命其子陳 從天正受學,開始了陳、許兩家第四代人之間親誼的培養。許天正對陳坰說:“經史之學,我與汝父僅窺一斑。得處不在文字,然當於文字中玩味之。”
陳元光死後,其子 嗣元光爵位。陳 在許天正之教習下,終舉明經,代父職。東南數郡軍政大事,每決每決于。而天正之心,則無時不在扶掖陳 ,並懷念 父陳元光。
因許天正有文才,人稱之為“翰墨世家”,自然是源於汝南祖籍文風久遠。如今,許氏文風隨著許氏入閩之後又逐漸播散開來,進入潮汕,然後再向海外延伸,閩南許氏因此是中國許氏文化向東南和海外衍生的轉動點。
許天正生于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終年七十歲。其一生文著,多刻於《刻于《譜集》中,對於研究唐代東南族群開發情況,很有價值。因為許天正這位歷史文化名人,便是當今潮汕許姓人家的始祖。

提交於:  Tue, 24-Jan-2006,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