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註冊才能張貼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
張貼者 | 討論串 |
---|---|
Frank | 張貼於: 09月28日 10:18 |
會員一級 ![]() ![]() 註冊日: 09月23日 來自: 張貼數: 3 |
许舍寻根记 南京 许树铮撰文 许舍山,地处无锡西南,太湖之滨,在鼋头渚到吴塘门的连绵群山之中,风景秀丽,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繁盛於宋末,当时这里聚居着四大姓氏许、尤、蒋、施,多少人文故事,流芳至今。历代无锡邑志,皆有许舍山和许舍的记载,清末《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山水”一节如此叙述:“许舍山,在路耿(山)之南,群峰盘旋,结为深谷。宋待制蒋王皆,学士许德之,侍郎施垧,尚书尤袤,皆卜筑其中。东有汤村岭、窑窠岭。”交代很是明白。 今天,无锡许氏,遍布海内外,然而他们中有多少人清楚,他们大多是许德之的后代?笔者去岁方从无锡市图书馆发现自己的家谱《锡山许氏宗谱》,谱系明示,九百年中,像我们这样走出方湖許舍的许氏后裔有151支人马。自宋末到清季,許舍子孙中,出过25位进士,47位举人。靖康南渡,高宗偏安杭州,一时多少北方大族随行,此为江南继永嘉南渡后规模最大的汉族迁入。无锡此时也迁入了诸多大族,九百年来,锡地许氏蔚成名门望族。 我,一个自小离锡的游子,六十之年方知自己根之所在。我家是北宋进士许德之后裔,属“方湖徒居夾城裏”这一支,祖上在清代以前已从方湖许舍徒居无锡城内定居,“康熙庚寅八月十六日自夾城徙居談渡橋緣雪巷”,“乾隆癸未徙居南城門水曲巷”,在这里连出许庭坚、许仲堪两位兄弟藏书家、文献学家,有种学楼,“道光二十七年”,出一房“分居东河头巷”,宣统年间我曾祖父分居小河上(今崇宁路)。钟鸣鼎食,世代书香,到如今子孙分散国内外,渊源皆自许舍里,家谱明白记载,那是我千年的祖居地,先祖许庭坚的一方藏书钤印就是“许舍山人”,慎终追远,不忘其由来。 许舍,远离尘嚣,目前仍是一方净土。去年冬天,无锡的外甥曾陪我一路寻到雪浪山麓的许舍(锡人又称许舍里),但见小镇风景如诗如画,有一段老街,一条山泉汇积、老树蘸水的小河,夹岸甚多废弃的屋宇房舍,人去楼空,庭院荒芜,然犹在古树庇荫中,今朝残垣断壁处,向来一一是人家,不由人顿生沧桑感。无锡城里,触目高楼大厦,传统民居几乎“拆迁”殆尽,如何出城三十里许,还有这醉人的山居景象?像穿越了时空隧道,眼前分明是一处世外桃源,流连忘返许久。 近闻许舍一带也要开发了,继江南大学在此落脚,政府机构也很快要一个个搬到许舍这风景绝佳的地方来了。怀着三峡惜别游般的心情,五月十八日我再度来锡探望,并欲寻找始祖德之公的遗迹和民国年间合族出力重修过的许墓。 先访太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浦学坤先生特地推却了别处的会议在那里等我。从网上看,这个民间组织正致力于无锡名人墓群的调查研究。刚刚完成了军嶂山名人墓群的考查。包括“无锡四大始祖”墓 - 武肃王钱镠的六世孙钱进由浙江迁锡的湖头钱氏始祖;随高宗南渡、定居方湖的无锡许氏始祖北宋名臣许德之墓;西沙王越祖无锡王氏始祖,以及北宋官吏陆实由绍兴迁锡的陆氏始祖。使一批匿迹深山、鲜为人知的名人墓葬群重见天日,同时向社会提出并呼吁名墓的保护、利用问题。 浦先生出生贫苦,好写新诗,颇有文才,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平步青云,做到区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他说恢复名墓以及保护许舍风貌这类的努力,是不受当地以及政府欢迎的,妨碍他们的开发麽,还要有兴趣、热情、财力。。。先要找到许墓确切地址,设法立个碑,此类事也可请他们策划,“但皇帝不差饿兵,是要费用的。”。。。从他们调查的资料看,许墓在大浮乡西林村。我送浦先生一份国家图书馆藏乾隆五十年许庭坚先生题跋墨迹的复印件,浦回赠我好几本书,他的颇有才气的诗集《绿叶情节》以及他主编的《太湖文化研究》、《葛埭野史》等。辞别下楼,已四点过半。立即去找大浮许墓。 经太湖大道,蠡湖大道,长广溪湿地公园,缘溪路到西林社区,出城沿途都是新筑马路,两边的行道树还裹着草绳,眼中所见,到处绿树掩映的别墅建筑,几疑人在欧洲。无锡人有钱哦,远郊也打造得如此诱人,这是其他城市艳羡不已的! 西林村社区办公地是一栋粉红色西式洋楼,静悄悄的,人已下班,问路人,方寻至许姆村。我已打听,此地旧名许墓,然乡人素不喜此名,唤作许姆或许亩,解放后又改“西林”。听说是后人来寻找许墓,村人皆围拢来,一位望去七十开外的蔡姓老人相当热情,说之前也有人来寻找过,“许大坟”是在这里,现在村中间有只亭子,有口井的那地方就是,文革中坟墓被掘开过,什么也没有。看坟人叫王荣宝,已死了二三十年,其老妻朱月琴还在,九十多岁了,过桥第五家,问王坤钱娘就是。一位带着迷彩帽的老太自愿带路,她说来了几十年了,从未见过有墓。叩门许久,月琴老人始出,耳聋,很健,只是七搭八搭问不出什么来,老得已记不清许墓在哪里,还是这位带路人清楚,她领我们去许墓。 北向穿过一条扑鼻酸臭的小弄堂,眼前陡然开阔,跃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浑朴、绿色琉璃瓦覆顶的仿古六角亭,一大块水泥晒场,亭内有口井,亭檐上刻着“甘醇泉”三字,老妇说一村人用水都靠它。亭畔林木蓊郁,有一长花坛,丛丛月季盛开,绿树红花,很有点村里小公园的模样。向北是一排新楼房,相邻几间山石砌就的老房子,虽颓败犹有可看。井和亭子都是新筑的,墓在何处?答曰只晓得许墓就在这里,详细位置就“弄勿清了”。我想古墓应就在这片花坛或是脚下的水泥场下,乡人旧俗是忌讳在人家坟头上起屋,说要塌的。 家谱记载,许墓旧时占地三十余亩,后逐渐被人侵占,1926年族人出面告官,始退还,随即合族墓捐,费五月之工修墓、植树、立碑,有许国凤手书“许墓”二字之石刻墓门,仅仅过去八十三年,居然一丝踪迹全无?环视则暮霭沉沉,青山无语,怅怅然有失落感。祖宗地下有知,其三十一世孙远道而来,是喜是悲?心下仍很是怀疑究竟是否在此地。天已将暗,赶紧拍几张照留作纪念,心里念着我还要再来。开车出去,沿途与好奇热情的村人拱手作别。真是: 寻到许墓想当年,沉沉暮霭看炊烟。 先祖坟茔何处觅,一井仍是旧水源。 翻开随身带来的家谱复印件:“。。。始祖宋显谟阁学士讳德之公,卜居县属开化乡之方湖,筑舍鹤溪,遂改为许舍,殁后葬于流福田,现称为许墓,县志乡志彰彰可考。。。。许墓在开化乡廿七一图周埭桥之旁。” 此地乡人皆不知周埭桥,“廿七一图”是什么?更无人知晓。真是河图洛书,今人难明矣。 人告附近华庄那里有周潭桥,听上去像是“周埭桥”,心有不甘,驱车前往,路过葛埭匆匆小食,到则天尚未黑,华庄亦一小镇,颇繁荣,路问可有“许大坟”,人家皆摇头,一热心者带我们去找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已是上灯时分,陆仕银先生颤巍巍出堂坐在藤椅上,言谈儒雅,,娓娓道来,居然晓得“廿七一图”这个旧称,说过去分划区域收钱粮,农人交了田赋完粮后,给一收据劵,图内负责人谓“图董”,还有保甲。这位老老是许舍山下尧歌里(旧称窑窠岭)人,说我应当去许舍里向阳大队问问,那里是从前的廿七二图,廿七一图定在近旁了。这可是乡间宿儒活古董哦,再三道谢拜辞。外面一片漆黑,大约八点来钟了,此刻回南京还是为此留宿无锡?这么晚去不去许舍?略一沉思,决定马上进山,毕其功于一役,弄个水落石出。 好在道路都已修好,外甥带路,不一会儿就抵许舍。黑夜里村头有一小店灯火通明还在营业。上前问此地有否八十以上的老者,是否还有姓许的,门口有位壮汉听明来由,告附近有位老者姓许,还曾修过谱。。。我不禁喜出望外。他指点我们“过桥,一座三层楼房”就是。此楼上下亮着灯,偏是前门后门叫不开。村人说老人睡了,儿子不在,媳妇去跳舞了。听我说特地从南京下来,一许姓村妇高声唤来老人的孙子去请。 日光灯雪亮的堂屋里,嵌有红彤彤的中堂,乡间迎门大都如此布置。满头白发的许泉桂先生出来会见远方客人,他说许舍里有很多许氏后人,闻言心中大喜,这么说许德之的后人中竟还有九百年始终没有离开过老窝的!老人说他是二十九世,跟我祖父同辈呢,肃然起敬。他说这里过去属廿七二图半,许墓确是在西林村,他们牵头刚刚修过谱,不过相隔虽如此近,他却没去过许墓。听我说去年来时有人告诉我此地早已没有姓许的了,老人嗤之以鼻。听到我祖父许嘉澍兄弟俩都曾参与八十三年前的最后一次修谱,他说在谱上看到过这名字,先生立即转身入内,须臾捧出一部崭新挺括的《许氏宗谱 - 许舍里 上宋巷》,“送给你,以后你们修好了谱也送一本给我”。。。拜领,狂喜,感慨!此来我何曾想过会得到新修许氏家谱!欢谈不尽,互留通信地址,他高大的孙子还给了我Email。头十点钟了,还得回南京,彼此互道珍重而别。跨出许宅,我长吁了一口气,想不到有此收获,今天不虚此行! 夜半到家。一路上开着车灯阅读这部支谱。他们也是在无锡图书馆复印的。字很大。前列几位高祖画像,岳飞题词,黄山谷题词,王安石写的《许氏世谱》,许德之亲撰的《许舍记》,许墓图,还有国学大师许国凤、许樾、许棫、许卓然、许同莘、许同蔺、许铭勳以及我祖父许嘉澍等八位许氏名人,民国十五年联名给无锡县政府的《公呈县公署祖茔被占请勒令迁让以保名墓呈文》。续谱,千载事也,非国学功底很好的人不能当此重任,许舍修谱,几位能人费时一年半,惟三人捐款,各捐一万五。 |
charlie | 張貼於: 10月05日 12:44 |
管理員 ![]() ![]()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20 |
Re: 许舍寻根记 南京 许树铮撰文
|
charlie | 張貼於: 10月05日 12:59 |
管理員 ![]() ![]()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20 |
王安石撰: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王安石)
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余嘗譜其世家,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1)。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2),善辯說,與其兄俱以智略為當世大人所器。 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3),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陝西大帥範文正公、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為書以薦。於是得召試,為太廟齋郎(4),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嘗慨然自許,欲有所為;然終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眾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其齟齬固宜。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辯足以移萬物,而窮於用說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於右武之國(5),此又何說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楊子縣甘露鄉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戶參軍;琦,太廟齋郎;琳,進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令陶舜元。 銘曰: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嗚呼許君!而已於斯!誰或使之? 註釋: (1)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主簿:小官。 (2)卓犖:超越,特出。 (3)方略:治國用兵的計謀。 (4)齋郎:辦理祭祀事務的小吏。 (5)右武:崇尚武功。 http://xusheshanren.blog.163.com/blog ... 121496005200982494910410/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
註冊才能張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