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金门“丹诏村”溯源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xujingchen
張貼於: 07月15日 14:48
會員一級
註冊日: 09月10日
來自:
張貼數: 0
金门“丹诏村”溯源

金门“丹诏村”溯源

许慕辉
 

  金门有个鲜为人知的“丹诏村”。“丹诏村”在沧浯,是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跟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一道奉敕平闽的副帅、宣威将军许陶、许天正的后裔,在宋末逃难来此聚居的村落,至今已七百二十多年历史。

  “丹诏”是诏安古时的一个别称。诏安历史上有不少事物是冠以“丹诏”一名的。如创办于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的“丹诏书院”,至清光绪三十三年改为“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民国后又改称“丹诏小学”,一直延续至解放后;清拔贡沈祖庚、举人沈堃连,都曾写过《丹诏十二景》组诗;诏安的不少书画家,自古以来就习惯落款为“八闽丹诏人”,有的闲章还镌上“家在闽粤边陲丹诏”。所以,金门沧浯的“丹诏村”,其根就在诏安不会错。据我从旅台宗亲、已故的许震波先生手中获得的、有关金门“丹诏村”的历史资料,也足以佐证这一脉络。有一份《浯江珠浦宗谱序》称:“余世家沧浯之珠浦也。余始祖五十郎,自丹诏赘其家,后以陈艰为嗣,因隶其籍。”在另一份资料《钟斗山传》,说的更具体。内称:“今浯之许姓,据金门县志所载,系宋末自丹诏迁来,故名初居之地曰:‘丹诏村’(后世谐其音亦称‘山灶村’),后分数系。后浦许姓始祖五十郎,名忠辅公。”

  以后,我又从归来故地寻根会友的旅台宗亲友人中读到另一份《金门许姓卜居杂说》的史料,它关于沧浯之“丹诏村”说的更加详尽。它说,沧浯“丹诏村”,是宋末许姓自诏安迁来,开基至明末已拥有“四千籍”,而今早蕃衍几万人丁。还说,沧浯许姓派系六大房分居后浦、后湖、官里、山前、庵前、旧金城、榜林、小径、新市、料罗、金沙、浯坑、官屿、列屿、东林、湖井等10多个村庄,有的后裔还播迁到台、澎和马祖,以至东南亚各地。在这份《金门许姓卜居杂说》中,还援引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们的先人生怕日后裔孙忘祖,除命其开基地为‘丹诏村’外,还在其传世的家谱中郑重写上一笔:‘谱成告于父兄。父兄曰,谱为先人也。先世出自丹诏。今丹诏之宗虽不可详,亦必厚以处之,毋涂人也!则能敦斯谱之所以,而斯谱以知宗。”

  上述这些资料,都是前人所撰,弥足珍贵,亦堪作信史读。特别是记述其先人谆谆告诫后世不要忘祖一段,更使人对其思其亲怀其祖的至诚心地深为感动。也就是炎黄子孙因有其血缘亲缘的关系,所以,不论是走到天涯海角,它的灵魂深处同祖籍地的亲人总是“灵犀一点通”的。这就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息息相关的道理。

  前些时候,我还读到一本香港友人捎来的台湾乡土杂志,内有一段作者称是经过考证的有关沧浯人文历史的资料,很具研究价值。它称,金门沧浯的山灶村,过去称丹诏村,是许姓的先人在宋末兵荒马乱时从丹诏逃亡而来这里聚居的村落。丹诏,听说在漳南,今称诏安。先人取名丹诏村,是教后世子孙不要忘本,永远记住他们的祖先地,知道他们的根在那里……

  本来到这里,金门沧浯的“丹诏村”许姓居民与诏安的许姓居民的血缘亲缘关系已经明朗化,毋庸置疑了。但是,作为一个姓氏的宗史也好,或是一个地方史也好,还是有其不是的地方。比如,金门的史料所称,沧浯许姓是“宋末”时“兵荒马乱”从丹诏逃亡而来的。这里所指的“宋末”具体是何年代?“兵荒马乱”指的又是什么“战乱”,才迫使许姓居民“逃亡”?从寻踪问史的角度说,这完全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基于这个观点,我又先后查阅了《八闽许姓发祥史》和《南诏许氏家谱》(“南诏”亦是诏安古时另一别称),终于将其来龙去脉搞清楚。在《八闽许姓发祥史》一书中有《许夫人其人其事》一文,在正史《世祖本纪》亦有记。它称,许夫人带领的畲汉义军“势力遍及漳、汀、潮一带,号十万众,连营数百里”。可见其规模之雄烈!

  在《南诏许氏家谱》书中,除《南诏许姓子孙分布概况》一文述及“宋末,因连乱从诏安逃难到金门的裔孙,定居后其聚居村落曰‘丹诏村’”以外,尚有《略述南宋许夫人的抗元斗争与诏安许姓的关联》一文,在写到为诏安历代人民所景仰传诵的宋末领导闽西南畲汉义军抗元的民族女英豪许夫人,如何联合漳南另一支巨大的抗元义军陈吊部,参加陆秀夫 山勤王,因寡不敌众,为元兵所破,最后陆负南宋少帝赵昺跳崖尽节后称:“许夫人和陈吊的抗元决心并没有动摇,又折师回闽与元兵周旋,最后据守于诏安的乌山、点灯山一带竖旗……诏安的许姓原与许夫人有血缘亲情的关系,在她的感召下,群起参加抗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呼后拥地投入复宋的斗争,而且旷日持久,不为凶残无道的元兵所吓倒……”还特别提到,到元至元十九年(1682年),陈吊因听信谗言,在乌山千壁岩误中奸计,引起内讧,惨遭内外夹攻,几于全军覆灭,自身亦壮烈牺牲。许夫人虽幸免罹难,仍坚守山洞数日,但眼看义军已溃散,只得挥泪告别乌山,潜回她的家乡晋江东石许厝巷匿居,不久终因忧伤过度而终。

  这篇文章的最后,还写到了元兵在占领漳南地区,地方政权日趋稳定以后,如何进行血腥大镇压,特别是对曾经参与抗元复宋斗争的人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诏安许姓因参与过许夫人的抗元义军,当然是元兵血洗的重点。元兵的报复性镇压,用的是‘宁可错杀千人,不漏一个’的斩草除根做法,使诏安许姓几于灭族,仅漏七岁遗孤许耐京一人……”(许耐京就是诏安许姓后世尊称为“重开南诏一世祖”)另据许姓分支的宗谱记载和历代宗亲传承下来的口述资料,关于这段维系一个宗族的惨痛历史,还有更详尽的表述。说的是,元兵剿灭许姓的时间,锁定在元宵夜统一行动,逐家逐户清除,漏遗者只有少数外出经商、做客未归者;但他们自此不敢回乡,四处潜逃,有的亡命他乡,有的渡海过洋。所以,这一时期,应该就是金门沧浯许姓始祖“五十郎”在此开基的时候;其有关资料指的“战乱”,就是宋末元初(按较实际的推算,应当是元至元二十年或二十一年,即公元1283-1284年)元兵据诏后进行报复性灭族屠杀的“骚乱”。当然,当时因此“战乱”逃亡海内外的肯定不止一个“五十郎”,只是有的至今还不晓其详。最近,随着国内的政通人和,长治久安,诏安许姓后裔播迁到外地,已经有不少千里迢迢前来祖籍地寻根谒祖和校对家谱。相信隔绝几十年的彼岸宗亲,回祖家团聚的时候应该也是指日可待的。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