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JooSamuelM 10月28日
HerbertTro 10月28日
PauloDaviL 10月28日
HymanO3064 10月28日
PauloLucca 10月28日
ZCQMariaNi 10月28日
StephanieF 10月27日
AlisaFaerb 10月27日
AlciaGomes 10月27日
PedroDaviL 10月2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包羲氏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neil
張貼於: 07月19日 12:37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包羲氏
包羲氏,風姓,生於成紀,象日月之明,謂之太昊。取犧牲以包廚,號包羲。後世皆謬,或謂之慮羲,一號皇雄氏。都陳。
  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不殊。未有三綱六紀,衣食器用之具,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臥則**,起則吁吁;飢則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革。
  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則而像之。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造八卦。始作三畫,以作氣,立五常,定五行,始名官而以龍紀,有甲歷五運;象法乾坤,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繼天而王,為百王先。
  度時致宜,作為網罟,以佃以漁,以瞻民用;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各安其性。
 

  按:本篇錄自劉恕《資治通鑑外紀》。劉恕(1032-1078年),北宋著名史學家,曾協助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

伏羲,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傳說與女媧一樣,龍身人首、蛇身人首。

  太昊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徙治陳倉,都於陳宛丘(今河南淮陽)。相傳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製造八卦等,亦傳說伏羲創文字、古琴。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演生易經,開華夏文明。近代之求籤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因其製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

  另有一說,伏羲即盤古。盤古,「盤」字古義為開端,「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以後,其先祖伏羲在傳說中演變為盤古,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當中,演變出盤古開天地的傳說。

伏羲氏的起源 
 司馬貞寫道:「母曰華胥,履大人蹟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   
  
  華胥也是一個氏族名。《列子·黃帝篇》中說是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大概在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一帶。或者華腎是一個時代,因為《莊子·胠篋篇》中把華胥氏和伏羲氏,祝融氏並列,都屬於至德大治之世。母曰華胥,即說其源出於華胥。言母不言父,即是說當時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婚姻以母係為主,所以隻知其母不知其父。後來好事者紛紛考證,說伏羲之父,華胥之夫即是雷澤之神。但又感覺有些渺茫;於是在《春秋公羊傳》中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伏羲之父便成了懸案。

  兩個地名問題:    
  一個是雷澤。隴山山脈,又稱六盤山,六盤山為汧水源頭,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稱隴山為汧山或岍山。也寫作□山,誤作關山。關山在上古又稱吳山、吳嶽。《大荒東經》中講雷澤在吳西,應是吳嶽之西。今甘肅平涼地區莊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澤。在秦代時祠祀華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條大川中,名山有吳嶽,名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淵的代表,地位與長江、黃河並列,可見朝那之重要。可以肯定的說,雷澤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現在的關山天池。另外,有幾種說法均似不妥。一為太湖說。太湖有震澤之名,而無「雷澤」之稱,況且地方也太遠。二為晉南蒲澤說。蒲澤在曆兒山即吳山之東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無澤。而莊浪縣朝那淵及吳嶽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觀念對地形地貌的要求。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組成,前湫背靠湫頭山,周圍平緩開闊,土肥水潤。後湫形似彎月,深淺不測。四周林木參天,人蹟罕至,實是遠古先民擧行生殖祭祀的聖地。   
  
  另一個是成紀。成紀在這裡不是行政區域,所以不能以漢成紀,唐成紀來衡量,但是無論漢、唐成紀,均在古成紀範圍之內。古成紀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甘肅省東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地區。或者說渭河上游流域都屬於古成紀的範圍。從莊浪靜寧往西南,經北道卦台山,至西和仇池山,均在一線之上;從武山、甘穀沿渭河過卦台山直到刑馬山,又是東西一條線,都有有關伏羲活動的傳說存在。所以,我們說,古成紀雖然區域廣大,但核心區域基本在今天水一帶。成紀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伏羲氏首畫八卦,以成綱紀。古代隴東文士卻讚同另外一種意見,認為華胥氏懷孕十二載而生伏羲,古人以木星紀年,十二年為一紀,所以以華胥懷孕時間來命名出生的地方。我認為,懷孕十二年實在有些太長,那麼這個十二還應該從其它方面尋找依據。伏羲氏以木德為王,木星的公轉週期為11.84年,所以,成紀的得名和伏羲所創的天文曆法有關。   
  
  神話中,一位名叫華胥的少女去野外遊玩,在雷澤岸邊看見了一個大腳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這一踩,華胥心有所動,便懷孕了,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嚳正妃薑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后稷。這種感生神話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情況。其實,履蹟是先民為了生殖而擧行的祭祀儀式。全國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類的景觀,沒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個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懷孕,意思和履蹟差不多。在遠古時代,代表神靈的神職人員舞於前,適齡女子尾隨其後,踏在神職人員的腳印上,亦步亦趨,儀式結束後,相中的人在幽閒之處過性生活,從而懷孕。在大洋洲的島國中,有一種叫「宴飲」的風俗。土著居民中的適齡男子在夜晚圍在一個類似女陰的水潭邊舞蹈,同時把長鎗投到水潭中。而後約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過性生活,繁衍後代。

伏羲的姓氏、帝號

  由於古書記載的不統一,伏羲氏的身世有許多謎。
  
  唐代史學家司馬貞《補史紀·三皇本記》中講:「太皞庖羲氏,風姓」,又講:「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羲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羲」。
  
  太皞,在先秦書中,又作太昊。最早的文獻中太昊和伏羲是分開的,沒有同時出現,戰國末年的《世本·帝王世系》開始連稱。太,也就是大。昊,明亮的意思。大而明亮,暗示伏羲氏功蓋千秋,如同太陽之與萬物。庖犧為部落名,相付伏羲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伏羲時代,人們開始把野生的豬、狗、牛、羊馴化並圈養,什麼時候想吃或者給自己的祖先做祭祀的供品,才拉出來宰殺。並且,伏羲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以前生吃的東西就可以做成熟食。同時也發明了制陶,先民再也不用喝生水了。伏羲氏在飲食條件和習慣的改善上做也了巨大的貢獻。「庖犧」又寫作「包犧」,包字小篆為,許慎《說文解字》釋為包,像人懷孕,巳在甲骨文中像小孩形。則庖又含有生殖的意思了。
  
  伏羲氏又稱宓羲氏,慮犧氏。古文中宓為嚴密的「宓」。慮為伏犧之「慮」,即伏字。漢魏以來借宓為慮,就混淆了。司馬貞說:「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羲氏」。伏羲氏從蜘蛛結網受到啟發,發明了網罟。網是用來捕魚的。罟的作用是先挖一個大坑,然後用罟覆蓋,再鋪上樹枝樹葉,把野獸從山上趕進這個陷阱,最後捕殺。或者張網於樹上,捕抓鳥雀。宓,從文義上講,寶蓋頭和必字的「X」像漁網一角,裡面的點似乎可以表示捕穫的獵物。這樣解釋,句意雖然通順,但和宓字的古義相背。據古文字學家研究,寶蓋頭像房子形;「必」字由「八」和「弋」組成,八為左右分開,表示女性生殖器,「弋」是拴有絲繩的箭,射出後還可以收回來,表示男性生殖器。合在一起,有生殖的含義。中國的姓氏,凡是從母系氏族來的姓都帶女字旁,比如薑、姚、姒等等,伏羲氏風姓,沒有女字旁。這並不是說伏羲氏不是從母系氏族而來,而是伏羲氏做為最有影響的父系氏族部落,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度的關健,標誌著中國原始社會進入更高階段。因此,相對於其他父系氏族來說,伏羲氏的創始意義更大。在自然界中,春天一到,春風一吹,萬物開始複蘇生長,風姓也有殖的含義。因此,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第一位男性始祖,自然也是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創始人。
  
  《周易》中講到,八卦可以代表一個家庭。乾、坤兩卦分別為父、母,震、坎為長子、次子、三子,巽、離、兌為長女、次女、三女。父母年歲已大,已不具備生殖能力,不能繁衍後代。坎、離、艮、兌尚未長大成人,隻有作為長子、長女的震卦和巽卦,也就是雷和風的結合才能繁衍後代。在古文獻中,伏羲氏的母親為華胥氏,華胥風姓,華胥履蹟於雷澤,雷澤有神為雷公,雷公相薄而生萬物,又於八卦生殖之說暗合。可見,伏羲氏風姓,實在是暗示伏羲是中華遠祖中第一位男性始祖。

伏羲氏的遷移和龍圖騰的形成

  伏羲氏在天水發源,以蛇為圖騰。古書中記載,伏羲氏生於成紀,徒治陳倉,都於陳,在位一百五十年,傳十五世。伏羲氏發源於成紀,發展壯大後,沿著渭河穀地進入關中,出潼關,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東遷,而後摺向東南,最後都於陳。這一活動區大體與仰韶文化古遺址的分佈區相吻合。隻是伏羲氏是氏族遷徙還是文化影響尚待研究。
  
  今河南淮陽蔡河之濱,有「太昊伏羲氏之陵」,高約20米,上圓下方,據傳此陵在春秋時已有,習傳至今。陵區周圍古柏參天,碑刻林立,為公認的伏羲墓地。
  
  龍圖騰的形成,源於伏羲,而非炎帝,黃帝。除了聞一多先生論述外,還有其它證據。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說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後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這種記載暗示了伏羲氏在龍圖騰形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又蛇在生肖中叫小龍。蛇如果有了靈性,就變成了龍。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於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說,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而天水,也就是龍圖騰發源地。龍的傳人,在知道炎黃為老祖宗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在炎皇之上,還有一位更偉大,更古老的始祖,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文明。

伏羲氏的蛇圖騰和天水的蛇禁忌

  伏羲氏蛇身人首,說明伏羲氏以蛇為圖騰。在《山海經》中,人首蛇身,人首龍身的神數量巨大。可注意的是尤以北、西、南為多。東方《海內東經》有雷神,龍身而人頭,據考證此條為錯簡,應在《海外西經》。又前面已知雷澤在甘肅莊浪,雷浪之神也應在西北。《山海經》中神有454個,「神人」307個,與蛇、龍有關的達138個,佔45%,可見,蛇在遠古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無與倫比。
  
  以蛇為圖騰,在防衛同族的同時,也會發生不愉快。每個老祖宗當然認識自己的子孫,認識他們的相貌和聲音。但兒孫太多時,老祖宗一時疏忽,認錯了人,那是誰也不能擔保的。於是同一圖騰族的人對這個老祖宗是又敬又怕,惟恐招惹。同時,兒孫們最好是不時在老祖宗面前演習他們本圖騰的特殊姿態動作與聲調,還要經常在裝飾上表現本圖騰的特殊形象以便老祖宗隨時隨地能夠注意,保護族類。
  
  天水至今仍保留著對蛇的敬畏之情和禁忌。家裡面發現的蛇叫家蛇,如果出現,表示家中有邪氣,家蛇不能安居,主人應焚香磕頭禮拜,氣神驅邪。看見交尾的蛇要迴避,並且不能同其他的人說,交蛇的形象和古代伏羲女媧蛇身人首的形像相似。蛇名不直呼。通稱為長蟲,生肖中稱蛇為小龍。並且,蛇有靈性。鄉間塑造神像,往往抓小蛇放入泥胎頭部或腹內,以顯示神性靈驗。農村人常說,某某山有大長蟲,粗如水桶,經過處草木都被壓倒。這種大蛇,也是這座山的靈性所在。蛇鑽七竅,更是真龍天子。遇蛇要避,蛇有難要救。天水一帶最忌諱的是打蛇。打蛇遭報應的故事在民間數不勝數。這些蛇禁忌的實質都有深刻的圖騰崇拜性質。
  
  天水的蛇崇拜,其本質就是龍崇拜。

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繫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炮犧」(《漢書·律曆志下》)「庖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相對於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戰國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論語》《墨子》《左傳》《國語》《孟子》等對伏羲未置一詞。既便是記載神話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經》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記載伏羲的是出於戰國中晚期的《莊子》,然莊子此公好古,「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都是託名設譬,藉以形象說理,未可當作信史。《莊子》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有5處,2處出於「內篇」,3處出於「外篇」。在「內篇」與「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屬於「內篇」的《莊子·人間世》:「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在這裡將伏羲列在禹、舜之後。《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地母;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崙;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這裡是說「道」體無形、功用無限,狶韋氏運用「道」來整頓天地,伏羲氏運用「道」來調和元氣。此段人神相雜,星月並現,十分混亂,《莊子》的許多注家疑為後人添加。我認為指其為後人添加則未必,但起碼說明伏羲在這裡尚未從神話脫形為人祖。

  《莊子》「外篇」學術界曆來認為是戰國末或秦漢時期莊子後學所增益,不出於莊子之手,時代晚出。《莊子·胠篋》:「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犠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伏羲位列軒轅黃帝之後,神農之前。《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在這兩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頗近於後世所列。   《莊子》一書之中,伏羲名號有三種寫法,或記為「伏羲」、或記為「伏犠」、「伏戲」,前後不統一;身份混亂,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黃帝之後,或在其前,地位漸次升高。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莊子》之後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書》諸書所記伏羲,或為由《莊子》移入,或為秦漢所摻。《易·繫辭》託名孔子所作,其實大部分為秦漢間人所撰。《繫辭下》記載伏羲功業最著:「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影響甚大,但敘述伏羲功業如此全面系統,當出於秦漢年間,不會早於《莊子》。

  《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所記伏羲有兩處,均係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中借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慮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雲雲。」司馬遷治史嚴謹,由於當時對伏羲傳說語多讖誤,難以辨識,雖不否認,但記之存疑。

  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律曆志》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詳見下析)《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白虎通義》言:「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蹟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我們注意到,皇甫謐說:「女媧氏……承庖犧制度。……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他一方面把伏羲當作一個古帝,另一方面將《莊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稱統統納入伏羲名下,「皆襲庖犧之號」,其實是把伏羲當成一個時代,這樣,伏羲的赫赫功業,就未必是一人所創。(註:由於象形文字出現在銅石並用時代,造字者乃黃帝軒轅氏的助手倉頡,故伏羲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造書契」的說法立據不足。)

  其後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並命,迄於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年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在傳世文獻典籍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是在戰國中晚期以後從《莊子》開始出現並逐漸載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見伏羲。戰國以至秦漢,時代越往後,關於伏羲的記載越詳細,伏羲功業越卓勳,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這說明,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凌亂到系統的衍化過程。

伏羲和女媧的傳說

 女媧號稱媧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滿傳奇神祕色彩的始母形象。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係,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範圍內。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 ,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女媧神話分為兩個系統,第一系統中的女媧並無配偶,先人類而生。她的功業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相傳女媧依照自己的形狀,捏黃土造人,造好後就會說話,成了活人,後來女媧造人累了,便用籐條抽打黃泥,甩了的泥點子也變成了人,會咿咿呀呀的說話。因為她是用黃土造人,所以中國人是黃皮膚。並且,黃土中最養人的地方就在天水,所以從傳說中也可以得出中國北方文明,起源於西北地區,而後向東,向南傳播。另一個是補天。天為什麼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媧真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母親,不辭辛勞,燒鍊了數萬顆五彩石,補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個舒服的生存環境。甚至剩下的一塊五彩石,又被曹雪芹演化出一本奇書《紅樓夢》來。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又斷鼇足以立天四極,功勛卓著。最後積勞成疾,一睡而逝。
  
  第二則神話故事梗概,中西方都有。在遠古時代,發生了一次大洪水。原因是人心逐漸被物慾侵害,不敬神靈上帝。於是降災於人類。造成的後果在古埃及、以及古巴比倫都有流傳。不過,西方的是挪亞方舟,並且不時有人聲稱在土耳其的亞拉臘山上找到了挪亞方舟的殘片。
  
  中國的傳說富有人情味。天和地是由雷公弟弟和哥哥高比,分別負責治理。一開始,倒也合睦相處,人民也能安居樂業。高比有一雙兒女,兒子叫伏羲,女兒叫女媧。十分討人喜歡,一家人生活得很快樂。隨著生活生產能力的增強,人類開始不敬奉天神雷公。一天,有戶人家竟然把狗頭當豬頭供奉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個月不下雨,人們去求高比幫忙,高比偷來雨水,滋潤土地。雷公很生氣,就想用火雷劈死高比,卻被高比用雞罩活捉了。這種雞罩,甘穀縣白家灣鄉古風台一帶農村中仍有使用。材料用籐條或竹篾子,編法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幹,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真是奇妙無比。高比捉到雷公後,關他在鐵籠子裡,到了第二天,他準備到集市上買香料,把雷公醃了當菜吃,臨走,他囑咐兒女,「記著,千萬不要給他水喝」。
  
  高比走後,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樣子討水喝,水的數量由一碗變成一口,伏羲和女媧還是不同意。最後雷公說「那麼請去把涮鍋水給幾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猶豫片刻,決定用涮鍋的涮把蘸幾滴涮鍋水,給雷公喝。
  
  雷公喝了水,非常歡喜,一用勁,就聽轟隆一聲巨響,雷公撞破鐵籠子飛了出來。小兄妹倆嚇呆了,不知如果是好。雷公拔了一顆牙齒,交給他倆說:「快拿去種在土裡,如果遭了災難,你們就藏在長出的果實裡去,可以保你們平安!」說完。雷公就升天而去。高比買了調味品回家,發現雷公逃脫,不禁失聲道「大禍到了」。於是他打造了一艘大船,以防災難從天而降。小兄妹倆依照雷公的吩咐,種下了雷公的牙齒,奇怪,牙齒發芽了。很快,到中午就長了葉子,傍晚開花結果,第二天,果子長成了一個大葫蘆,兄妹倆用鋸子鋸開葫蘆,掏出了裡面的葫蘆籽,不大不小,正好容得下他們倆。
  
  第三天,風雲突變,飛沙走石,暴雨從天而降。一時山洪暴發,洪水淹沒了平原、丘陵。高比鑽進了大船,小兄妹倆卻鑽進了葫蘆。洪水越漲越高,高比駕著大船,一直到達天門。他用手敲天門,敲門聲響徹天空,天神害怕了,急性喝令水神退水,頃刻間,雨止風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來。高比的大船從天空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犧牲了。
  
  葫蘆落在了昆崙山上。昆崙山,即現在甘肅東南部的西秦嶺山區。昆崙山的名稱一直向西走,祁連山也曾被說成是昆崙山。兄妹倆從葫蘆裡出來,埋藏了父親就在一起生活了。大地經歷了這次洪水,人類被消滅了,小兄妹倆卻靠辛勤的勞動,無憂無慮的生活著。

  時光苒荏,轉眼間他們都長大成人。他們感到很孤獨,因為再沒有其他人跟他倆說話,並且如果他倆死了後,世上就沒有了人,那麼,這麼美好的世界讓誰看呢?於是伏羲提出和女媧結婚,繁衍人類,但妹妹卻不同意,說「我們是親兄妹,怎麼可以結婚呢?」伏羲說:「如果我們不結婚,世上就不會再有人類了。」女媧一想也有道理,但是還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佔蔔。佔蔔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媧在南北山上各點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姻絞合在一直,就可以結婚。火著起來後,煙便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倆在南北兩山往河穀地帶滾石磨盤,到河穀後如果兩塊磨盤貼合了,就表示可以結婚。磨盤也貼合了。第三次佔蔔更像現在的考驗。妹妹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在前面跑,你在後面追,如果追到我,咱倆就結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結婚。於是兄妹倆繞樹跑了起來。妹妹機靈敏捷,追了好久總追不到。伏羲智慧過人,他追著追著,猛不防把身一轉,氣喘吁吁的妹妹就一頭撞進哥哥的懷裡,再也掙脫不了。於是他們就結婚。
  
  兄妹成親不久妹妹就生下了一個血紅的肉球。夫婦倆覺得好奇,便拿刀子肉球切成細小的碎塊,把它包起來,帶上天梯去玩。剛到半空,一陣大風吹來,把肉末吹得雪片似的飛向大地。更令夫妻倆驚訝的是這些肉末落到地上都便成了人,落到什麼地方,便以那地方事物的名稱為姓氏。就這樣,世界上又有了人類。
  
  伏羲女媧兄妹結親,變為夫妻,這個故事在中國土地上,不論南北東西都有不同的版本。湖南瑤山古歌在敘述時尤有趣味:

  妹打主意難哥哥,各一爬上一高坡。
  對山燒火火煙絞,兩煙相絞把親合。
  兩股火煙相絞了,妹妹還是不願合。
  妹想合親急出火,出點主意逗哥哥。
  隔河梳頭隔河拜,頭髮絞合親也合。
  哥哥下水就過河,哥上一坡妹一坡。
  隔河梳頭隔河拜,哥妹頭髮絞成坨。
  頭髮成坨妹又變,看哥硬石幾經磨。
  隔河種竹隔河拜,竹屋相交把親合。
  哥也拜來妹也拜,兩根竹尾絞成坨。
  哥哥你莫歡喜早,我的主意有蠻多。
  對門石嶺對過坡,各把磨石滾下坡。
  兩扇磨石疊合起,磨石相合人也合。
  妹妹對山滾石磨,果然磨石疊合了。
  兩扇磨石合攏了,看妹主意有好多?
  磨石合了我不合,圍著大樹繞圈捉。
  若是哥哥追著我,妹拉哥哥把親合。
  ……
  
  可以說是久經考驗,從日出直到日落西山,最後在烏龜巧計的幫助下伏羲終於贏得了女媧的芳心,成了婚配。《精編廿六史·五帝》中說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壽一百九十有七,葬於陳。而後女媧氏立,治一百三十年,繼之者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栗陸氏等。
neil
張貼於: 07月19日 12:41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包羲子少典
少典也稱有熊氏,其嫡系後裔為有熊國國君黃帝。主要活動於今中原一帶。有熊國其實就是有6個部落組成。這6個部落分別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是黃帝的嫡系親信部落和中堅力量。

釋義
古人名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
《史記集解》譙周:「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
《國語·晉語四》註:《世本》原著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曾祖母華胥氏。」
《三皇廟碑》載:包羲子少典為神龍首;東遷少典,君於顓臾之地以守包羲之祀。
部落名
少典(Shào Diǎn):古代部落名。
「昔大業娶少典子曰女華生伯益」,意思是說「以前,大業娶了少典部落的女子,生下伯益」。

記載
少典,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因生於有熊國(河南新鄭附近),少典便被稱有熊國國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稱黃帝為有熊氏,古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稱黃帝為有熊氏,表明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的後裔,也表明原始社會已由母系社會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
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期的地圖上這樣標明:有熊氏地域內有兩大地貌特點:南有潁水,北有人隗山,《漢書·地理志》記載:河南郡有大隗山,蓋壓禹、密、新三縣也。」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通過實地踏勘,在他寫的《水經注》裡確切地說:「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記述的非常詳細: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萇莊鄉北部的薈萃山起頭,蜿蜒東南行,在淺井鄉北邊的大鴻寨山分為兩 支:一支經無樑鎮延續出境,在新鄭、長葛兩縣交界處消失;一支由無樑鎮南部,經朱閣鄉、郭連鄉進入許昌縣。上古時候沒有我們今天的省、市、縣、鄉的區域概念,所以《中國歷史地圖集》只能憑藉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線,標明有熊國的地域範圍南有潁水,北有大院隗山。可見有熊部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就在今禹州市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這大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曾說,原始社會時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所以,關於黃帝的出生有好幾種說法。最通常的說法是,有熊國國君少典娶了有喬氏的兩個女兒作妃子,長妃叫女登,次妃叫附寶。有一天,長妃女登在華亭遊玩,忽然有一神龍來伴。女登因此懷孕,生了炎帝,取名榆罔。傳說他生下來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長全了牙齒,五歲便學會了許多種莊稼的知識。但是,因為他相貌長得很醜,「牛首人身,,脾氣又暴,少典不大喜愛,就把他和女登母子倆養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長大後就以姜為姓,姓姜。
再說少典的次妃附寶,有一天到郊外遊玩,忽遇暴雨,有大電光纏身,許久才離開,繞北斗而去。結果,附寶感而受孕,懷胎25個月,生下黃帝,起名叫云,黃帝長得「河目龍顏」,落地能語,性情和善,很受少典國君的喜愛,就帶著他和附寶一同住在陰水河邊。附寶生就的美容麗質,非常動人,被人們呼為美姬。她常陰水邊洗衣淘菜,人們見多了,就把這段河叫成了姬水,黃帝長大以後,便也以姬為姓,名叫姬云。
炎帝姜榆罔長大之後,剽悍勇武,智慧過人,便做了部落首領,以「牛」為圖騰,標記於旗幟之上。巫師說他以火德旺,所以稱作炎帝。據說炎帝有一條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種野草,野草便顯出藥性,炎帝為了驗證這些藥草有毒無毒,是熱性還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親自嚐百草,試其效用,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個個身強力壯,迅速繁衍壯大,炎帝便率領他的部族沿渭水,黃河東遷,經河此、河南、湖北,還到過山東曲阜,打敗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後「定都於陳」,即今河南省淮陽縣。
黃帝姬云長大以後,身高九尺開外。他為人惇厚樸實,好旋仁義,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擁戴為部落酋長,成了有熊國的繼承人,他利用姬河兩岸天然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礦產資源,鼓勵部族民眾發展農牧業生產,親自教百姓播五穀,植草木,馴養豬,牛、羊、狗等,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強盛起來,周圍許多弱小部落見他好行仁義,以鄰為友,能團結人,就紛紛前來投奔、歸順,使有熊部族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族。巫師說他「以土德王天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
當時,長江流域也湧現出一個比較強大的部族,叫「九黎」部族。「九黎」部族的首領叫蚩尤,兄弟81人,個個能征善戰,強悍兇猛,善使刀、戟、弓、弩等鋒利武器。
蚩尤性殘暴,喜搏鬥,見炎帝自渭水南下,他便率部族北上,與炎帝爭搶地盤,大戰於陳州,炎帝力不能敵,敗走山東曲阜,蚩尤追至曲阜,炎帝又敗退到河北孤泉,蚩尤繼續追擊,炎帝又逃往涿鹿。此時涿鹿已是黃帝部族的勢力範圍,便派使者說服炎帝歸順,炎帝不聽,反而與黃帝大戰於孤泉,結果三戰三敗,只得歸順黃帝,遂訂盟於邙山,共討蚩尤。黃帝親自帶兵出戰,率領以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的六個部落,向蚩尤猛攻。傳說蚩尤是「銅頭鐵額,食沙吐火」,大概是佩戴了盔甲,一般人難以制勝。可是黃帝部族在發展農牧業的同時,早已發展了採礦和冶煉,平時操練兵馬用的都是鐵製的干戈,所以對蚩尤的「銅頭鐵額」一點也不以為奇。蚩尤眼見殺得難解難分,就施展魔法,從鼻孔噴出團團濃霧,剎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直延續了三天。黃帝的部眾一時都迷失了方向,分不清東南西北,軍心開始浮動。蚩尤的部眾則精神大振,乘勢兇猛衝殺。黃帝當即命令風後製作了一輛指南車,車上站著一個鐵製的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黃帝部眾立刻辨明了方向,六大部落頓時情緒激昂,奮力衝出重霧,直殺得九黎部族「屍橫遍野,血水漂杵」,最終擒殺了蚩尤。
黃帝戰敗蚩尤後,長江流域的其他部族紛紛歸順黃帝,黃帝便在釜山大會天下諸侯(即部落酋長),被推舉為天子,完成了統一中華的不朽功勛。同時制定了華夏民族統一的圖騰標幟,也就是旗幟。當時有人建議仍以有熊部族的「熊」為圖騰,黃帝否定了這個建議。他認為,以「熊」為圖騰將傷害新歸順的各部族的感情。為了團結這些部族,他提出以蛇為主體,以魚鱗為鱗,以龜尾為尾,以獅頭為頭,以鹿角為角,以鷹爪為爪,並命名這個表示各個部族大團結的新圖騰叫「龍」。後世所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
史載「黃帝三十而婚」。他選妃重在功德,而不言容貌。他有四個妻子,數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功勞最大。嫘祖發明了植桑、養蠶,嫫母發明了朝繅絲、織布。在她們的倡導下,人們逐漸擺脫了以樹葉、獸皮遮體的原始生活,穿上了柔軟、溫暖、華麗的衣裳。
黃帝很重視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搞了許多發明創造。如命倉頡造字;命伯高採礦煉銅,命寧封子制陶器;命赤將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車;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定曆法;命隸首興算數;命令倫選音律;命榮猿鑄鐘;命羲和與常儀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命歧伯與雷公編醫經;還有宮室、器皿、棺槨等許多發明,所以後人讚譽他「能成命百物」。儘管許多發明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還非常原始簡樸,但在五千多年前,人類由長期蠻荒愚昧的狀態中逐步過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時刻,能以高度的勤勞與智慧發明創造出那些先進的生產、生活工具,該是多麼不易,多麼珍貴。何況,有些發明,經五千年歷史考驗,至今仍在為子孫後代造福,甚至成了全球人類文明社會的共同財富。
黃帝在禹州的遺蹟很多,大體分佈於南、北、中三個區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現存有黃帝的各種遺蹟幾十處,被稱為「黃帝遺蹟群」。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周(前369—前280),在他的著作《徐元鬼篇》中記載了黃帝見大隗於具茨山的故事。大隗(也寫作大槐)是一個很有治國才能的人,黃帝聽說了他的才幹,就帶領著方明、昌寓、張若等六人前去拜訪,在具茨山下一條山溝裡,七個人都迷了路,見旁邊有一位牧馬童子,就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馬童子說:「知道。」又問他知不知道有一個叫大隗的人?牧童說:「知道。」黃帝見這牧童年紀雖小,出語不凡,就問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嗎?」牧童說:「治理天下跟我這牧馬的道理一樣,唯去其害馬者而已!」黃帝想:「連經常見到大隗的牧馬童子都這麼有見識,大隗的學問可見更不得了啦!」於是更加思賢若渴,急忙拜別牧馬童子,按照他的指點,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後來大隗便成了黃帝身邊的重臣。黃帝回來再找牧馬童子時,已經找不到了,從此這條溝便叫做馬溝,即今淺井鄉馬溝村。馬溝河穿村而過,兩岸多石砌窯洞,南北主街長300米,居民二 200戶,這時至今流傳著「黃帝具茨訪大隗」的故事。正因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躦湧,所以叫「大隗層巒」,自古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響深遠,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無樑一帶在唐宋時期仍叫「大隗鄉。」無樑龍門溝,流經古城鎮、郭連鄉、山貨鄉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書記載的姬水。據說這裡就是黃帝幼年同母親附寶長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文地理學家酈道元(466-527)在經過大量實地勘察後寫的《水經注》裡說:「黃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圖於華蓋童於。」「芝」是一種菌類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藥用,靈芝就是其一種。
如今,在具茨山向陽坡的山半腰尚遺存有一個天然洞穴,群眾叫它「神芝洞」傳說黃帝曾在這洞裡整理出一本《本草》,輯錄了許多可供食用和藥用的菌類圖譜, 流傳於世間。
《莊子·在宥篇》上說:「黃帝十九年,見廣成子於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 20公里的淺井與萇莊兩鄉交界處,東西走向,海拔669米,東有青龍山、火石山,東 北有愛鶴坪,東南有耬鏵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競峙,崗嶺交錯。廣成子是古時候一個很有知識的哲人。黃帝早年為了給酚族群眾治病,需要到圓丘山采一種藥,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廣成子就教他一個方法,把周身塗滿雄黃,眾蛇聞而避之。後來,廣成於隱居山,修道而成仙。黃帝立為天子後,聽說廣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見廣成子,求問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廣成子於是便傳黃帝以「自然」之經,告訴 他「百昌皆生於土,而返於土」,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善調陰陽,使之和暢,即可安民強國。黃帝死後,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帶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淺井鄉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廣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裡還留有黃帝「向道處」、「得道庵」、「廣成廟」、「娘娘蛋坡」和「大仙觀」等許多遺蹟。
司馬遷說:「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這四位重臣當中,有三位都脫穎於禹州這塊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
風後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居於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大風吹盡了天下塵垢。夢醒之後,黃帝自忖道:「風是號令風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後還在,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可以幫助我執政嗎?」於是他四處訪賢,終於在龍門溝訪得了風後,封他為相,統領攻戰。風後遂制五旗:東方是青龍,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黃龍,用以區別各部,打起仗來井然有序,攻守自如,無樑鎮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風王寨,寨後的鳳凰山也由風王山演繹而來。後來風後的食邑也封在這裡,所以城關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風閣,表示迎送風後的意思。
力牧其實就是黃帝馬溝問路遇見過的牧馬童子。當時黃帝見他小小年紀卻頗有見識,而且談吐不俗,自覺非常驚異。待訪罷大隗歸來,忽然夢見一人手執千鈞之努,驅趕上萬群羊放牧。黃帝突然醒悟:「手執千鈞之弓者,大力也;驅趕數萬群羊,善牧也,莫非天應在那牧馬童子身上?他應該就是姓力名牧的人。」於是得力牧,進以為將,為黃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城東北16公里饅頭山北側、洪河東岸的大木場傳說當年就是力牧放羊的大牧場。後來人們砍伐山上的樹木在牧場停放,等汛期洪水來了,利用洪河外運,這裡便叫成了大木場。
大鴻部落據說原本住在今鳩山鄉大鴻寨風景遊覽區。「坷垃垛」就是大鴻先民們抵禦外來入侵者留下的遺蹟,位於大鴻寨山東南30公里的鴻暢鎮,則是大鴻部落東遷後的聚居地。
具茨山是黃帝屯兵聚將、訪賢問道的軍事根據地,大鴻、大隗、風後、力牧、常先等黃帝重臣,在山上都設有兵塞。具茨山主峰為大鴻寨,海拔788米。再往東是風後頂,海拔 765米,是伏牛山脈最東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東,廣袤的豫中、豫東平原,再沒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稱。
風後頂南坡至今留有風後城城牆十餘華裡。城牆依山勢而建,全部用石塊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偉,險峻異常,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沿城而上,還時時能夠看到大片大片當年營盤遺留的斷壁殘坦,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頂還保留有「黃帝御花苑」、「黃帝女兒梳妝台」,「黃帝訪賢石」和黃帝有關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自然景觀。
據文獻記載,至遲在春秋晚期,人們就開始在這時舉行登山拜祖活動。寺、廟、宮、觀等祭祀紀念建築,歷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軒轅廟、黃帝祠、幽勝宮、通遙觀等,均為明代以前所建。位於山頂的軒轅廟大殿,全部建築構件均為石料:石牆、石樑、石柱、石椽、石檁、石窗……殿內陳列黃帝塑像,上是兩塊匾額,一塊是「人文初祖」,另一塊兒是「功德齊天」。許多海內外遊客參觀過具茨山遊覽區後,無限感慨地說:「具茨山既有華山之險,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黃山之秀,是炎黃子孫登山祭祖的最佳去處!」
首領
第一任 少典
第二任 姜石年:少典之子,號厲山氏,是第一任炎帝
第三任 姬勖其:少典之子,配蜀山氏,生一子姬巨駓
第四任 姬芒昧:姬勗其之孫、姬巨駓之子,配逿伊氏,生一子姬夷栗
第五任 姬夷栗:姬芒昧之子,配女儀氏,生一子姬柏堅
第六任 姬柏堅:姬夷栗之子,配赤水氏,生一子姬節
第七任 姬節:姬柏堅之子,配鉅閭氏,生一子姬赫胡
第八任 姬赫胡:姬節之子,配摩利氏,生一子姬封胥
第九任 姬封胥:姬赫胡之子,配女娥氏,生一子姬依盧
第十任 姬依盧:姬封胥之子,配九方氏,生一子姬啟昆
*以上十人,相繼為少典部落的首領,並非什麼國君。他們是十輩人,其中第二任與第三任為兄弟關係、姬勗其之子姬巨駓未在位[2] 。史學界對於這些人的名號,尚存爭議。
附錄:少典家族世系
(1)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鯀曾—鯀祖—鯀父—鯀—禹(夏朝開國君主)—姒啟(夏啟)—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觀
(2)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名姬夋,又名姬夒或姬夔)—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振)—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商太祖成湯(商朝開國君主)—太丁、外丙、仲壬
(3)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恆
(4)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史稱后稷,本名姬棄)—不窋(kū)—鞠—公劉(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5)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台璽—叔均(也被周朝奉為先祖)
(6)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堯—丹朱
(7)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摯
(8)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己—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秦始皇(嬴政,中國首位皇帝)
(9)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業父—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趙成子(趙衰)、趙夙
(10)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業父—大業—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費昌(費國始祖、費姓始祖)
(11)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陶父—皋陶(李唐皇帝暨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孫被封於英、六,此後世系不明)
(12)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張揮(張姓始祖)
(13)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昧祖—昧父—昧—台駘
(14)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重(句芒)、該(蓐收)、窮奇、般、倍伐、窮申、瞽目
(15)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古蜀王、魍魎、梼杌
(16)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商均—……—遏父(商均的三十二世孫)—陳胡公(陳國開國君主)
(17)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季姓、熊姓、羋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國始祖):
①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熊繹(熊狂長子)—熊艾
②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傑—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稱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18)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重黎(晉朝皇帝始祖)
少典墓
簡介
新鄭少典墓位於新鄭華信學院新校區北門正對面。
墓前墓已被修繕保護。
揭牌儀式
12月16日,新鄭市舉行有熊國君少典陵墓揭碑儀式,紀念軒轅黃帝之父少典,緬懷始祖功德。該市領導高林華、馬國亮、鄭灝東、白新治及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市直相關部門和部分鄉鎮、始祖山管委會的負責同志參加了揭碑儀式。
  少典,是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據史書記載,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墟,黃帝軒轅氏居有熊,少典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父親。隨著新鄭市黃帝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根據歷史記載、民間傳說佐證和當代專家的權威論證,和莊鎮『能莊村』[有熊]的熊冢就是黃帝父親少典的陵墓。為此,該市決定在少典墓遺址立碑保護,以茲紀念。少典墓的考證認定、少典墓碑的落成,標誌著新鄭市黃帝文化研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會長高林華指出,少典墓
碑的立碑保護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是進一步弘揚黃帝文化的需要。她希望,各相關部門加大對少典墓遺址的保護力度,愛護好和保護好我市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大對少典文化的研究力度,進一步挖掘、整理少典文化,使之成為新鄭黃帝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為新鄭黃帝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加大對少典墓的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推介少典文化;加大少典墓的開發力度,高標準制定少典墓景區的規劃,使之建成後能夠吸引更多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
  隨後,新鄭市領導高林華、馬國亮、鄭灝東、白新治及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國鼎、劉文學共同為少典墓揭碑。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