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註冊才能張貼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
張貼者 | 討論串 |
---|---|
charlie | 張貼於: 11月02日 08:27 |
管理員 ![]() ![]()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20 |
金門將喝大陸龍湖水庫水 2008.9.2 經濟部完成「兩岸通水」規畫方案,只要行政院核准,預定年底前授權金門縣政府得委託民間和大陸簽約,興建兩岸通水管,估計兩年後金門就可取得大陸福建省的龍湖水庫供水,初期每日供應兩萬公噸原水給金門使用。
這項規劃方案將於本周呈報行政院核定。 水利署強調,金門引陸水後,仍將保有六成的自來水備載量,以防金門萬一遭大陸斷水,仍能維持基本安全用水量。 馬英九總統日前在金門指示辦理兩岸通水規劃,經濟部火速完成兩岸通水方案,規畫從福建晉江巿龍湖水庫鋪設約八公里的陸上輸水管至晉江圍頭,再由圍頭出海鋪設約十二公里的海上管線至大金門島東側上岸,再輸送至金門田浦水庫,轉輸至榮湖和太湖兩個淨水場處理。 根據規畫,大陸方面將負責興建從龍湖水庫至圍頭所有陸上及海裡管線工程和相關投資,經濟部水利署和金門縣政府將負責輸水管登上金門陸地後的後續工程,估計施工期約兩年至兩年半。預估民國九十九年底至一百年上半年,金門民眾就可以使用大陸水。 水利署表示,金門目前日用水量約三萬二千公噸,兩岸通水後初期龍湖水庫每日將供應二萬公噸原水給金門。 水利署表示,陸水引入金門經過處理後,每度自來水成本約廿元,比起海水淡化每度四十元的成本,仍然便宜很多。 行政院若核准水利署所提的「陸水援金」方案,將授權金門水廠和大陸福建省水利廳自來水公司,各自委託兩岸民間成立專案小組,負責輸水管線的鋪設、費用計算。 金門愛水協會理事長張雲雨表示,大陸方面為了「陸水援金」,特別改善龍湖水庫,未來將強化水源保護,達到我方要求的水質標準。 水利署指出,因政府擴大小三通和金門觀光業發展,金門自來水用量快速增加,金門現有的水庫因為蓄水量不足,加上優養化嚴重,水質、水量已不符合需求。如果成效良好,未來大陸方面賣給金門的原水會從每日兩萬公噸擴大至四萬公噸。 原本馬祖也想引進陸水,但水利署認為,馬祖的兩座淡水廠和水庫已能滿足需求,因此馬祖不會跟進。 ![]() |
neil | 張貼於: 11月02日 08:32 |
管理員 ![]() ![]()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
龍湖--龍湖亭(龍虎亭) 台灣龍江衍派出自龍玉村
始祖:許五瑯--蓬山3房。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六都龍湖亭許氏昭穆誌 蓬山 15世許言入龍湖亭 21世五瑯 傳下---子孫以龍江為號 世次: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1,1213141516,1718192021 字序:盛世羨榮華,聲名達帝殿,峰雲時際會,龍澤長根芽 字行: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 號是:齊軒友山河,亭若讓元伯,卿惠德孫廷,凱奏宗錫英。 世次: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字序:秀茂懷喬梓,成林乃克家,桂芳蘭獻瑞,啓後錦添花 字行:約禮儀思敬,傳經典式欽,文壇開富有,學誨徹淵深。 號是:奇熏垂永遠,贊緒尚城亨,甲第聯昭代,賢豪慶篤生。 ![]() 福建晉江龍湖龍王廟 ![]() 龍江衍派歷史遷移圖 ![]() |
neil | 張貼於: 11月04日 03:29 |
管理員 ![]() ![]()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
Re: 龍湖--龍湖亭(龍虎亭)
|
neil | 張貼於: 09月04日 15:41 |
管理員 ![]() ![]()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
大龍湖 http://74.125.153.132/search?q=cache: ... 11&hl=zh-TW&ct=clnk&gl=tw
====吴谨程======== 水光瀲灩,波濤蕩漾,納雲天于瑩瑩碧水;山影浮動,漁歌悠揚,匯草樹映幽幽田園。粼粼波光,宛如巨龍鱗甲爍爍閃光;荷蔓田田,候鳥棲宿;朝霞夕照,水色空濛。這一泓碧波太清太美,酷似明珠鑲嵌在晉南大地;這一湖山水靈動澄明,猶如璞玉點綴於東海之濱。 以上文字是我十幾年前寫下的。都說少年時工於詞藻,絢麗而略顯輕浮,自此以後我對於龍湖便輕易不敢痛下寫手。 不寫,並不意味著我不曾窮極一生對之進行思考。龍湖是生我長我的故土,不寫則遺憾良深,何況,它還沾上點福建省“第二”的薄名——排名福建省第二大天然湖泊。我在《晉江市志》第三節“湖泊”中找到了以下文字: “晉江縣域的湖泊中,龍湖、虺湖是境內兩大淡水湖,也是福建省境著名的淡水湖。龍湖、虺湖在成因類型上都屬潟湖,原先是靠近大陸的淺海,後被泥沙堆積封閉而成。由於海岸的外伸,湖水不斷淡化,遂成淡水湖。” 果真,在龍湖西岸的紅壤中,還真挖掘到船板。從腐蝕的船板上,我們或許看見了海洋文明的遺存:在某個久遠的年代,龍湖還是海岸線,這裡檣桅雲集、漁商湧動。 也有地質學家研究表明:龍湖與它周邊的前港湖、虺湖、丙州西側小湖同為地震堰塞湖。四個湖泊位於福建省晉江市龍湖鎮西南側,地處晉江半島中部,沿著控制深滬灣地塹北西邊緣的衙口——丙洲斷裂呈NE60°線狀展佈。該斷裂與其東側的深滬——金井斷裂共同構成了全新世深滬灣地塹,衛星照片中有清晰的顯示:這兩條斷裂及其所夾的活動地塹同屬於區域性的長樂——詔安斷裂帶中段部份。 我無緣得以窺見此章論文的全貌,然而看到以上文字,心頭竟忍不住一顫!我想像著若干年前慘痛的一幕:晉南沿海地動山搖、天崩地裂,伴隨著強烈的海嘯,海岸之東驟然沉陷,新的大陸突然抬升——這或許就是流傳於晉南一帶的“沉東京、浮福建”傳說的前緣? 然後呢?是浮屍遍野、生靈塗炭、滿目瘡痍?我終於不忍繼續想像下去。 沿湖村民流傳說:龍湖是宋朝時因地震才產生的。這種說法不無依據,理由是,直到元朝至正年間,“龍湖”一詞才正式出現於官方史志。 潟湖之說也好,堰塞湖之說也罷,對於龍湖的成因,我們無須去做繁瑣的考古論證,重要的是,龍湖從它的命名開始,就已經為我們預先埋下伏筆:一個足夠讓人敬畏的圖騰,一個彌足珍貴的文化象徵。 都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龍湖地靈恰好在於“有龍”。傳說古時此地久旱不雨,東海龍王為救蒼生,逆玉皇旨意私自降雨,但雨水一下子東流入海,龍王趕緊俯身衝下,在此地滾出一個湖泊蓄水。 傳說中的龍王逆玉皇大帝意旨降下甘霖,它已不再是抽像圖騰中的龍,而是作為“救蒼生於水火”的神祗,可敬且可親。令人稱奇的是:龍是華夏民族的象徵,這種匯聚馬頭、鹿角、蛇身、雞爪的集合體,更多的體現了原始人對於自然的敬畏與崇拜,再後來加入了對封建權力的象徵,又成為人們對社會秩序的崇拜。 龍的崇拜起源於黃河流域,後來隨著歷史文明的推進,逐漸向中原、向東南地區擴展。遠離黃河流域的晉南,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龍的傳說?龍湖之龍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生命訴求? 我相信,龍湖的龍崇拜與中華大地上任何一個區域一樣,是人與土地溝通的媒介,是人與土地對話的通道。 想到這,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原始質樸的民俗風情:村社節慶,人們把龍高高抬升於竹竿之上,前有彩球蹈舞,後有騰龍奔隨,這就是民間藝術形式——舞龍。我還想到了隻流傳於閩南地區的拍胸舞:那裸著胸手舞足蹈的漢子頭扎銀蛇,它豈不是另一條小龍? 龍湖的形狀象龍:該湖湖面狹長,南端湖面露出兩座圓形礁石,形似龍目,中部湖面稍彎,如龍身屈曲,北部湖面港叉縱橫似龍尾,其狀若一條龍,橫臥於晉南大地。 有了這樣的佑證,人們自然對傳說深信不疑了。 《方輿紀要》載,龍湖、虺湖“皆橫山溪澗之水匯流”。龍湖水面面積1.62平方公里,集雨面積大約6平方公里,蓄水量405萬立方米,湖底高程一般為13米,岸高16米至16.5米。 動物有雌雄之分,還聽說過湖泊有雌雄之別嗎?別急,龍湖是雄性的,它與相距幾百米的虺湖應屬夫婦或情侶,恐怕沒人說得清楚;龍湖在北,水綠、虺湖在南,水赤,古史稱“兩湖若雌雄然”, “虺”閩南語與“血”同音,虺湖之名由此而來。 龍湖有異相,命異名,富盛名,很多人用“明珠”形容龍湖,說它是鑲嵌在東南海濱的明珠。的確,從空中向晉江鳥瞰,這兩汪碧水是晉江大地上絕無僅有的靈泉。洪偉闢先生在《受傷的虺湖》一文中寫到了龍湖的景色:“待我走到龍湖時,早已雲開見日,湖水披著晨光,格外明淨,縷縷炊煙從湖濱升起,撩得我老想放聲歌唱,腳步也變得輕快許多!傍晚回家,夕陽又將龍湖水染成金黃,對岸的龍王廟,背映西天雲霞,那份莊嚴,那麼美麗,只有畫家的彩筆方能表達。” 最為重要的是,它是晉南大地的母親湖。晉南濱海,丘陵地貌,是嚴重缺水之地,歷史上曾有無數次的旱災光顧這片土地。建國後,我們還在為興修水利而大動干戈,不惜傾其所有,引來金雞渠水,更組織過成千上萬的民工,先後到鄰縣參與石壁水庫、惠女水庫和山美水庫建設,為的就是分一杯羹以解這片熱土的干渴。 從歷代相傳的傳說看,我們很容易讀出了農耕時代龍湖的基本功能,即蓄水灌溉與防洪排澇。 毫無疑問,在土壤貧瘠的晉南沙壤——紅壤地帶,水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土地的高度,與土地同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 臨水而居,環湖四周是密集的村莊。四季飄香的瓜果因湖水的灌溉而豐碩圓潤,木麻黃在岸邊挺起偉岸的脊梁,垂柳纖細的腰肢在水中輕拂著:還有那寫不盡的花團錦簇,道不完的綠肥紅瘦。 龍湖水質甘洌,湖中盛產鱸、鰻、鯽、草等魚類;“龍湖鱉,鑲金邊”,這鑲金邊的龍湖鱉絕無僅有,是湖鮮中的極品。行家識別龍湖鱉,只把其背翻轉,若能即時返撲過身來,方為龍湖鱉無假;其次,龍湖鱉殼上那一圈金色光澤,卻是人工難以以假亂真的,只因龍湖鱉潛伏於湖底沙泥中,長期廝磨,鱉殼上便形成這一道獨特的金邊。 “斤雞兩鱉”的說法由來已久,意思是一兩鱉的營養能抵得上一斤雞,龍湖鱉可以說是滋補聖品。若將龍湖鱉佐以中藥“四物”“八珍”燉湯,味鮮美,極富營養,有滋陰補腎功效。民間將之作為小孩學步或體弱者最佳滋補品。物以稀為貴,酒宴中一道“龍湖金鱉燉湯”得千元以上。 若與沿湖村民攀談,他們便會興高采烈地跟你說起“龍湖三寶”,這“龍湖三寶”其一是鱉,其二是鰻魚,還有龍湖鱸魚。龍湖鰻魚不但肉質甘甜,更有補血補陰的作用;多了半個腮的龍湖鱸魚還有促進手術後傷口盡快痊癒的奇效,其味道之鮮美,與世人熟知的松江鱸魚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東南亞華僑回到家鄉,一定會以品賞到正宗的“龍湖三寶”為樂事。 “頂湖通下湖,要食含時撈”是流傳於湖濱的一句俚語,說明湖產豐富,取之不竭,也因此成了湖邊龍玉村的年輕男子娶台灣姑娘為妻的招數。 “到冬季農閒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台灣,去跟台灣的女孩子戀愛,也是用這句話把他們騙來的。” 用龍湖水灌溉農田,在龍湖上捕魚撈蝦……可以說,沿湖村民“靠湖吃湖”,龍湖年復一年地養育了龍湖人民。 “賴湖息以資生,或取湖中草疏為糞水者,或取湖中濕生以資口腹”,我在這些文字中讀懂了龍湖母親般的奉獻。還記得農業社時,父輩們浩浩蕩盪地開進龍湖,車載肩挑,把肥沃的龍湖沉積土運回摻入紅壤地,那時,“萬畝萬斤茹(地瓜)”的口號和紅旗讓身為初中生的我興奮不已。 龍神早已乘風歸去:蒙受恩澤的鄉民知恩圖報,把他們雙雙請入龍宮,以虔誠的心和朴素的禮儀繼續供奉膜拜,在最近的距離與之交流傾談。座落在龍湖西岸的龍王廟始建於元至正二年,周圍配建亭台樓閣,廟後翼展著一道長達350米的圍墻,綠瓦黃墻猶如巨龍騰躍。 龍王廟面湖而開,廟門上高懸的金字匾額有“配乾有像”四個大字。因年代久遠,匾額略顯破舊,卻益發古色古香。乾為陽,象亦形,對於“配乾有像”四字,我不敢妄下斷言,然而一股浩然大氣卻直逼胸襟,教人心生敬畏。 廟中供奉闐龍王及夫人神像。廟裡很多細節之處都體現著龍的文化,除了在屋頂或圍牆上隨處可見的龍雕塑外,還有就是“南極東溟”“霹靂轟聲”等富含深意的字樣了。 這其中最顯眼的,當屬那堵龍宮照牆。用塑彩磁剪貼成的雙龍戲珠作勢欲飛,栩栩如生,那副“莫道今朝享樂易、須知前輩創業難”的對聯是絕妙的警句,它提示了創業與享樂的對應矛盾關係。 關於湖、關於廟,有沒有碑刻以資稽考?有,龍王廟門廊邊的這一方方斑駁的碑刻就是龍湖歷史文化的見證。 這一方“廉明縣主太老爺葉明示功德碑”又名“大清皇恩碑”。許澤土是我交好的老友,他說:這塊石碑叫“官湖”,官湖之意按照現在的說法叫公有製,不是誰的,而是公家的、人民的。 許澤土說,龍湖本應是“官湖”,不過當時卻是有一位大官想要憑藉自己的勢力,將龍湖霸占,於是村民們聯合起來告狀,由縣府到州府,再告到省府,前後經過六天才成功,只為了讓龍湖的使用權利歸還給人民。 聽許澤土說,當時告狀的緣起,大抵是因為這個大官要將深滬一帶當作“沐馬”的所在,龍湖就是要讓馬洗澡跟喝水的。沿湖的民眾世代在這裡休養生息,討漁、澆穗、淹水都靠這個湖;如果要使用,要去向官府拿簽,還要納稅,人民為了討回這個權利,就聯合起來告狀。 正是因為有了這位廉明清正的縣主葉祖烈的秉公判斷,這段龍湖歸屬的公案才得以如願判決。在人們心中,這位官老爺恩同再造,於是人們勒石為碑以志不忘。 碑刻寥寥數語,未能詳錄這段公案的起始結局,但我想,這落款處的一個個名字,他們是親身經歷了一場傾家蕩產乃至“拋頭顱、灑熱血”的抗爭,那種正氣凜然、義無反顧的精神,應該比起一個朝庭命官所經歷的風險要大得多。 進而想:葉太爺區區七品,能以民為重,禀公執法,與官居一品的大官較真,這葉太爺也太了不起了,這樣的太爺自古至今能有幾個?難怪沿湖百姓要這樣鄭重其事地為之樹碑銘恩。 如此說來,這方碑刻應該成為反腐倡廉的實物教育“基地”。 這一方《龍湖祈雨頌德碑記》記錄了康熙間賢宦名臣為民祈雨的事蹟。 “禦災捍患,神明之職。布德施仁,有位之澤。爾耕爾耨,豈無田疇?時雨不降,嗷嗷其憂。我公蒞止,神人胥喜。格彼丹誠,青霖遍爾。蓄乃溝渠,爰菑爰畬。必有喜夢,占曰為魚。黃童白叟,歡呼叩缶;既歌且舞,相勞以酒。神明洋洋,湖水泱泱。我公之澤,萬世攸長。” 私下以為,這樣的官樣文章實屬經典。須知這一方碑刻係出官方,比起現在的公文,它簡潔明了,絲毫無拖泥帶水之嫌,不說空話,更不說假話,即便為統治集團歌功頌德也文采爍爍、鏗鏘頓挫。 許澤土說:這塊石碑的歷史也有300多年了,具體是清朝康熙45年立的;這塊祁雨頌德碑實際上有它的歷史淵源,早在宋朝的時候,泉州知府王十朋就曾經帶著幕僚來龍湖祈雨,還有清朝時督察姓董的帶泉州的一些官員來祈過雨。 更可喜的是,這方碑刻還為我們留下了龍王廟的歷史沿革,何時廢,何時復建,在有限的文字中得以窺見,算是龍王廟最早的文字記載了。 廟牆上,尚有幾方重修龍王廟的碑刻,有同治年間,也有道光年間的,斑駁的文字透露了龍王廟以至龍湖的點滴信息,同時也承載著太多歲月的辛酸和歷史的沉重。 古人深信龍湖里隱藏著能興雲播雨的“應龍”,於是每逢旱災,濱湖而居的人們便成群結隊,來到龍宮求雨。 “晉邑之南,龍湖在焉,淵停瑩沏,週數十里,蓋有神物宅其中。湖上有祠;靈應夙著……”宋代名宦真德秀守泉州時所作的《龍湖祝文》描述了歷代官民祈雨的盛況。 說到龍湖不能不說虺湖。虺湖在龍湖南面,比龍湖略小,“虺湖位於龍湖、英林、金井三鎮之界,水面面積1.03平方公里,集雨面積36平方公里,蓄水量205萬立方米,湖底高程一般12米,岸高14~15米。有效灌溉面積9550畝,保灌面積6860畝。”《晉江市志》如是說。 “湖漏溝就是虺湖的排洪道,它在湖東畔,平時不見動靜,好比一條蟄伏的蛟龍。從深滬灣吹來的風沙,每每將它覆蓋,但一到豐水期,尤其是颱風暴雨季節,龍湖水大量排入虺湖,同樣滿盈的虺湖受不了擠壓便掀起波瀾將攪渾的湖水迫進湖漏溝。剎那間,蛟龍起蟄了,夾著風雨捲起泥沙沖開堵塞,一路咆哮著奔向深滬灣,引領洪水將長年堆積的風沙沖回大海。正是這種自然法力,為兩湖流域排除水患,緩減沙災,保護了萬畝莊稼的春種秋熟。” ——(洪偉闢先生《受傷的虺湖》) 湖漏溝是龍湖和虺湖的出海通道。這是一條季節河流,在龍湖東南穿過三公里的沙壤地,向東流入深滬灣。正是由於湖漏溝,使龍湖和虺湖成為淡水湖,成為紅壤地所代表的農業文明向沙壤地所代表的海洋文明逼近、直至緊緊地連結在一起。於是,龍湖——這一泓碧波匯入了大海的蔚藍。 龍湖通過大海與世界對話,它注定要在蔚藍廣袤的大海上完成生命的輪迴。那麼,它的生命形態、它的話語方式和抒情客體是什麼呢? 天空是蔚藍的,深邃而神秘;大海是蔚藍的,蒼茫而遼闊。我寧願相信:這蔚藍色本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原色。 我曾在一篇小文中寫過: 如果翻開陽溪流域各村落的族譜,其淵源大約都是原居於河南光州固始縣。從遙遠的大陸腹地,因避兵禍戰亂而南遷,定居在大海的鄰旁。生存作為最直接終極的目的,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臨水的地方聚族而居。水,作為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資源,他們的選擇是明智而正確的。 於是,這裡的人便多了一份海的性格,以群體力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團結協作精神;為生存環境的不斷優化而頑強拼搏的韌性。 龍湖沿湖漏溝東流入海,唱晚的漁歌和人們的躬耕勞作一直是千年不變的風景。抬頭北望;姑嫂塔在蜿蜒的崗巒中影影綽綽。當溫飽的願望在人禍天災前次第破碎後,有人沿流逝的湖水東出深滬灣,繼而南番邦、過台灣,尋找另一個安定富足的樂土。 於是,在鄭和下西洋龐大的帝國般隊泊靠在深滬灣之前,在鄭成功、施琅揮師起錨東征之前,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之前,這裡的人們成群結隊地下南洋、過台灣,拖兒帶口,扶親攜故。當農業文明滋養出來的民族在海洋面前停滯不前時,只有晉江人,只有晉江人憑藉“愛拼才會贏”的氣魄和膽識,跨越了這片海洋;甚至在“海禁”“遷界”的專制統治下,這種湧向海洋的活動從未停止過。 於是,這片土地就成了菲律賓總督、菲律賓國父、安南國王和眾多台灣同胞的祖藉地,成了菲律賓百貨大王、船運大王、水果大王的搖籃故鄉。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 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 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對於龍的崇拜,似乎還可以證明,我們的民族對於土地的眷戀與割捨不了的親情。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姑嫂塔年復一年地在故土家園發出殷勤的召喚,離鄉的遊子循著夢中那一片蕩漾著的湖水歸來了,他們用自己的辛勞所得在家鄉捐建了學校、道路、橋樑、廟宇,“懷鄉亭”、“春暉樓”等一棟棟嶄新的建築是僑鄉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稍稍回顧一下晉江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晉江的私營經濟模式恰恰是由與華僑有關的“閑房、閒錢、閒人”開始的,是所謂“三閒起步,三來一補,三資企業邁大步”,是雄冠全國三大經濟模式中的“晉江模式”的理論基礎。 如果說歷史如同一道道湧起的波浪,那麼,幾百年前晉江先民對海洋的征服就是這波浪的醞釀者,他們在歷史深處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進而推波助瀾,對整個晉江的歷史進程產生劃時代的影響。 晉江在改革開放的初始時期便搶占先機,直至一路引領風騷,成為興世矚目的“品牌之都”,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世界近代史上類似的進程。英國在西歐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及民主政治,由此走向蔚藍色的海洋,成為老牌的“日不落帝國”,令其他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一路窮追、望洋興嘆。 工業革命、自由貿易,近代資本主義的崛起與蔚藍色的海洋文明息息相關。此時,我再一次想起離鄉背井的晉江先民,想起了在西南太平洋縱橫馳騁的鄭芝龍商業艦隊,想起了安平商人那擊海揚波的無畏精神。 在高亢激昂的歌聲中沉靜下來,我像我們的先輩一樣,目光始終投向這片大海,投向這一片神秘的蔚藍色。 灌溉、祈雨、捕撈,龍湖從薄薄的線裝史誌中走來,從沉重的石碑上一路走來,走進我仰望的視線,走進新世紀“品牌晉江”的經濟文化方陣。 如今的龍湖,水還是那麼清,樹還是那麼綠,這一顆明珠愈發閃爍出耀眼的光芒。它通過乾渠連接金雞水庫為晉南四鎮供水,它盛產的“三寶”誘惑著四方來客,它以內涵深厚的“龍文化”“僑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在此留連忘返…… 站在歷史新的高度沉思,我想,龍湖還應該有它更為大手筆的開發與利用。省道308線繞湖東而過,大盈深滬線橫亙東西,與深滬灣直線距離兩公里;沿海大通道更將晉南四鎮與大泉州緊緊地聯結在一小時經濟圈裡。 深滬灣,首家濱海國家地質公園,2004年1月29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確立;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於1992年國務院批准成立。 在它的周邊靠濱海一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施琅紀念館,還有定光庵、崇真殿、煙墩山烽火台、真如殿、鎮海宮、西資岩石佛、圍頭灣風景區等,更有衙口華僑民居、福林華僑民居,形成一條南北長20公里的自然人文景觀帶。 把湖與海、把龍文化與海洋文化資源捆綁在一起,讓晉南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人文積澱作為晉江“品牌之都”的文化外延,這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海是別樣的海,充滿拼搏奮鬥精神的晉江商業文化蘊藏其中;湖是非凡的湖,萬頃碧波中泛起的是龍文化在閩南地區承繼演繹的歷程;僑是僑中之僑,“敢為天下先”的晉江精神在下南泮過台灣的船影中定格;緣是不捨的緣,鄭成功、施琅收復台灣衍生的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此漫延;景是絕無僅有的景,萬年前的地質變遷在樹樁與礁岩上得以閱讀。 想到這,我倍受鼓舞。穿越龍湖之水,我看到了一個立體的大龍湖呼之欲出。這水有源,這海有魂,物華天寶,地靈人傑。 可喜的是,按照晉江“中國體育城市”體育產業基地“一帶、二地、一中心”的規劃,“一帶”就是在沿海大通道(晉南段)兩側2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規劃和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集大眾健身、競賽表演、運動訓練、商貿會展、體育生活化社區和旅遊休憩為一體的濱海運動休閒產業帶;這“一帶”,將把包括龍湖一帶的廣大晉南片區囊括在版圖之內。 由此,在我的想像中,龍湖這一方湖泊,將是包括諸如龍舟、皮划艇等水上體育項目的訓練與比賽基地,它的品位將與“中國體育城市”一道整體高出,它的聲譽將與晉江這一方神奇的土地一起,飛出海西,飛向世界! |
charlie | 張貼於: 01月20日 00:29 |
管理員 ![]() ![]()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20 |
晉江龍湖亭十六位代天巡爺進香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
註冊才能張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