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常州許姓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neil
張貼於: 01月31日 14:23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常州許姓
許姓是常州地區人口最多的第19位姓氏之一,目前全市有許姓人口2.63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29 % ,排列第19位。當代全國有許姓人口655萬,佔總人口的0.54 % ,排列第35位。當代許姓以江浙地區和雲南省最為知名,常州許姓居住密度明顯高於全國比例。

許姓姓源有三:一出自堯舜時期高士許由。相傳堯擬傳位與許由,許由不受,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堯想請他作九州長官,他避居於潁水之陽洗耳,表示不願聽到。其後世以許為姓,此族許姓已有4000餘年之久。二出自姜姓炎帝之後,週滅商後,武王封姜文叔於許地,即今河南許昌。春秋後期為楚所滅,許國子孫以國為姓。三出自外族改姓,歷史上許姓血緣比較單純,很少有外族或他姓融入。但至明清之際,雲南的土著族和東北的滿族中出現了許姓,也有學者考證,他們的先世本來就是許姓漢人。許姓系承太岳,望出汝南郡,高陽郡,河南郡,太原郡,會稽郡。

常州地區至遲在隋唐時期已有許姓居住。據“咸淳毗陵志”記載,唐初有常州義興(今宜興人許嗣宗“ ,為新蔡王外軍參軍,武德七年( 624 )拜南興州太守“ 。 )北宋景元年( 1034年) ,常州武進人許上善成為常州歷史上許姓第一名高中進士的讀書人。南宋紹興十五年( 1145年) ,許必勝高中進士一甲第三,成為常州歷史上第一名“探花” 。

“毗陵許氏宗譜” 24卷光緒二十五年( 1899 )燕翼堂藏版歷史上,有許多支許姓在不同朝代遷入常州。據現存的許姓遷移史料考證,在隋唐之前,常州地區已有少數許姓居住。大量許姓遷入常州地區,是在北宋滅亡,隨宋室南遷時進入江南地區的。據“武進淹溪許氏宗譜” (報本堂藏版)記載,此族許氏是古許國後裔。譜載東漢時有許荊,世居陽羨(宜興) 。漢和帝時官桂陽太守。其孫許毗,官侍中。許毗子許據為典農校尉。許據六世孫許勇慧仕晉陵縣丞。他的後裔中,在唐玄宗時有許遠任睢陽太守,時安祿山叛亂,他與張巡協力守城數月,攻防慘烈,城陷不屈死。其後世有許希渡,生二子,長子許浩,從宋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北狩,死於五國城。次子許浚,為武大夫,隨宋室南遷,居真州,其子許叔徵“字知可,號白沙,初為真州人,繼寓徽州,遊學歙邑。年40歲,卜居於毗陵夫椒之潭溪(今無錫馬山) 。登紹興二年( 1132 )壬子科張九成榜第五名進士。仕至翰林學士,志慮忠純,遇事敢言。致仕歸醫,活人無算。暇輒著書有“傷寒論” , “辨症類編” , “仲景脈法” ,俱發前人所未發,至今諸醫家法之以為篋中珍秘。韓世忠贈'名醫進士'匾額,其事載“文獻通考” ,並載郡邑志“ 。許叔徵生一子必勝,登宋紹興十五年( 1145年)進士一甲第三,開常州第一名“探花”之先,官至顯謨閣待制。生四子,長子許瀅,遷居無錫洛社。次子許琦,遷居姑蘇源泉鄉。四子許琮, 7歲能文, 18歲登宋幹道二年( 1166 )丙戍科蕭國棟榜進士,擢知制誥,以方正廉直獲罪權貴,謫汾州知州。後解綬歸鄉,營築別業於東山名太墅,今環墅而居者,皆其苗裔。惟三子許瑋,遷居宜興白茫潭(今宜興鈕家鄉白茫村) 。生二子,長子許時,與胞叔許琮登同榜進士。然歸隱未仕,與胞弟許典遷居談村孝誠裡。至許時第七世孫時,時值元末,江南戰亂,生靈塗炭,許氏13名族兄弟,有11人罹當地王姓兵害之難。惟許鎮(朝七公) ,許鎬(朝十一公)得以倖免,於元至正年間( 1345年前後)避居於常州郡城南鄉。許鎮居延政鄉牛塘谷口(今牛塘鎮) 。許鎬避居於淹溪之北(今湖塘鎮淹城北大壩頭村) 。其地“西南有湖之繞,東北有茶山之峙,山青水綠,邱壑崇隆,夙稱勝地,遂率族卜居於茲“ ( ”武進淹溪許氏宗譜“卷一) 。至今已有660餘年,後世已延衍二十六世,族人分遷城鄉10餘處。

另據“常州許氏宗譜” (麟振堂藏版)記載,該族始祖許將,宋福建閩縣人,嘉年間( 1056年至1063年)進士,官中書侍郎。其第四孫許大儒隨宋室南渡。大儒長子冠群,次子軼群居常州府陽羨(宜興) ,三子超群居浙江平湖。冠群曾孫自俊,自陽羨遷居暨陽(江陰)南門外峭歧。自俊第三子九經之子元善(許將第十世孫)於元至正間( 1341至1368年年)遷居常州府城大園地,為遷常一世祖。元善長子興一居常州城內。次子振環遷居江陰君山,後世世居於此,已成當地許姓大族。興一生六子,遂別為六房,遷常已達700年,後世分遷二十餘地。主要有:第四世孫許繼遷居池菱村(今屬新北區三井) ,許汶遷居常澤橋。第六世孫良弼始遷張天(今屬江陰璜土) ,良祖遷居武進懷南鄉青龍橋(今永紅鄉東方許家村) 。第七世孫許積遷居江陰石莊許家丹。第十世孫有恩遷居貫巷,有達遷居孫家頭村,有競遷居查家村,登庸遷居豐北鄉鄭陸橋街(今武進鄭陸鎮) ,大任遷居鮑巷。第十五世孫文豐遷居城西三堡街,國勳遷居丹陽蔣墅,國鐵遷居戴家橋,元凱居常州郡城天王堂,國先遷居青山門外洪地(今三井洪福村) ,文淳遷居丁莊曹家村,日成遷小東門口,元遵遷居城北龍虎塘東街,甫順遷居大通橋,一鳴遷居週橋,許章遷居前栗山(今江陰璜土) 。

另據“毗陵牛塘許氏宗譜” (敦本堂藏版)載,此族許氏為宋許必勝之後。元末有許鎮自宜興避難遷居武進牛塘,後世已繁衍至二十八世。明清兩朝至今600餘年間,族人分遷地主要有:世龍於明萬曆年間遷居常州府城雙桂坊忠義祠前,恩龍遷居城西倉基上(今南運橋西) ,起賢遷居金壇縣城,正達遷居芮家村,正凡於康熙年間遷城南吊橋東頭村,正玉遷居中河橋,正和遷居常熟縣城,智安遷居城西譚墅,德興遷金家巷,兆榮遷居武進湖東寨橋街,德壽遷居宜興高塍,鳴鳳遷居翻菱村,永仁遷居大巷村,志敏遷居牛塘張家壩村,有勝遷居漕溪塘溝墩村,天其遷居宜興楊巷,龍源遷居福德橋,鶴壽遷居南灣村,和音遷居荒田裡,明复遷居前桿塘村,元明遷居武進東安街。

據“毗陵新河許氏宗譜” (燕翼堂藏版)記載,此族許氏,系出“毗陵夫椒許氏” ,宋代許叔徵為遷武進迎春鄉夫椒山潭溪始祖,有第十一世孫明山公偕胞弟景山公同遷南新河,其地即今潞城新河村地,今潞城,丁堰一帶有多個許姓村莊,均為明山兄弟後裔。另有“武進橫林源遠堂許氏” ,始遷祖許璜,宋元鼎革之際自吳縣洞庭東山宦遊常州,遂卜居於茲。傳四世,有裔孫許祖望於明洪武初年( 1368年至1398年) ,自郡城移居東橫林上塘,今世居於橫林鎮許姓均為其後裔。另有“武進宜爾堂許氏” ,始祖系宋代許必勝,先世隨宗室南渡,先居新安,再徙毗陵夫椒山(今無錫馬山) 。傳至九世孫大藎,大昌兄弟,時在元代。一因經商自夫椒遷居城西蔡莊;一因贅人遷居耿灣。耿灣支越數世至許定宇者,移居常郡府學前。自是別為蔡莊,常郡兩派。另有一支名為“毗陵福善堂許氏“始遷祖許安蓉,明永樂三年( 1405 )自江寧府高淳縣遷居武進之黃天盪,聚族而居,現已蔚為巨族。此外,尚有世居於周邊縣境的許氏,明,清兩朝間也有不少人移居常州城鄉,如“宜興鼎讓堂許氏” ,始遷祖許德英,南宋時駐軍宜興,定居於縣城北之宋莊,其後世有三支遷入武進境內。另有“暨陽崇德堂許氏” ,始遷祖許政德,南宋時佔籍江陰東境令節坊。後世中有多支遷入常州城內和武進東鄉。總之,歷朝遷入常州的許姓支派眾多,分居複雜,但畢竟仍有世系脈絡可尋,現存有多種族譜,可以為後世尋根問祖提供依據。

歷史上在常州府縣任職的許姓官員不少,有些人為常州人民作出了貢獻,後人在修府縣志時記下了他們的功績。如宋代慶歷年間( 1041年至一零四八年)晉陵縣知縣許恢, “精恤民隱,週審江湖之利,申港,戚堰,灶子三港,皆久湮不治,民苦於水禍” 。他組織民眾浚疏河港,不加稅捐,不拖延時日,親自帶領民工去挖泥運石,當年即告成功,三地從此無水禍之苦。 “康熙常州府志”載其事。

常州歷史上許姓名人很多,有不少是值得後人敬仰的:許鼎臣,字子鉉, “毗陵新河許氏”後人,明萬曆年間進士,天啟年間任光祿丞,時權姦魏忠賢專權,鼎臣抗爭於朝廷,被罷官歸鄉。魏忠賢敗,复官任山西巡撫,在晉任職一年,上疏建議改革政事,免除勞役等,為當地民眾做了不少有益之事,著有“撫晉奏議” , “汾上吟”等傳世。許之漸( 1613至1701年) ,字儀吉,也為“毗陵新河許氏”後人,順治十二年( 1655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遷江西道御史。彈劾不避權貴,被削職歸鄉,平反後复官。自以性剛直,難以與人共事,遂辭官還鄉。其詩文為世人所稱道,曾撰“常州府重修蘇文忠公碑記”一文為後世所重,今原碑存市博物館。其二子維楫,維梃,皆康熙年間舉人,為官有政績,且著作甚富。許耀( 1658年至1721年) , 13歲為縣學生, 8次鄉試不中,絕意仕途,專以著述為事,與錢名世,陳煉,楊喬年並稱“四君子“ 。許元基,陽湖人,雍正元年( 1723年)薦修巨著”古今圖書集成“ ,書成,歷任蒲江,大足,大邑,大竹,南川等八縣知縣,為官清正,且有政聲。乾隆南巡時至常州,特賜緞匹於其家。卒年90歲。許源( 1777年至1848年) ,字仲青,久居京師,屢試不第,遂絕意科舉,砥節勵學,潛心經籍,兼攻數學,造就後進,許多高才皆出於門下,學者稱“貞通先生” ,與同郡進士許融,並有“常州二許,文中之虎”之譽,著述有數十種。許指嚴( 1875年至1923年) ,城區人,早年受盛宣懷之聘任上海南洋公學國文教員,後入商務印書館任國文編輯,他是一位有名的掌故小說家,著有掌故小說數十種,上千萬言,病逝後有人說“指嚴死,掌故小說與之俱亡矣。 ”

革命先烈中,許雲龍( 1913年至1949年) ,五星鄉朱家村人,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華時,在上海參加工人救亡抗日協會,後回鄉組織青年農民成立抗日大刀會, 1939年率部參加新四軍, 1940年被捕,備受酷刑,堅不吐實。後被營救出獄,打入常州敵人內部, 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購買槍支彈藥,藥品,籌集經費資助蘇北抗日軍民。為懲治漢奸,保護群眾,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抗戰勝利後留守武進,任區委書記,區長, 1949年2月在武進青龍鄉談家頭與敵戰鬥中犧牲,年35歲。

當代常州許姓人士中有許多社會科學界,藝術界,科技界英才:許學彥,中科院院士,著名船舶設計家,他曾主持設計我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輪“東風號” ,以及“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等。許敖敖,南京大學副校長,新任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天體物理學家。許榮初,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我國著名油畫家。許一鳴,新華社福建分社社長,高級記者,福建新聞學會會長。許抗生,厚餘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哲學史”雜誌副主編,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和宗教學研究,著有“老子評傳”等專著數十種。許金生,高級工程師,任南京鐵路分局總工程師。

與許姓有關的建築物和地名有:許雲龍烈士墓,在五星鄉朱家村,墓前有紀念塔。城區懷德橋南有許家村,北接中庸路,系清代許氏兄弟在此務農建村,現已融為城區。永紅鄉有四個許家村(巷) ,也已融入市區。青龍有許小橋村,南夏墅有許家灘頭村,東青有許塔村,三井有大,小許家村,雪堰有許家旦村。以許為首字的村名有53處。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