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明代靈寶許氏四尚書 | 註冊才能張貼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
張貼者 | 討論串 |
---|---|
neil | 張貼於: 11月23日 16:37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
明代靈寶許氏四尚書 大王鎮沙坡村許家寨,是明代靈寶許氏四尚書的祖根所在地。 直至今日,沙坡村仍是多為許姓人家。
明朝靈寶縣有焦、彭、許、何四大家,各家皆有人在朝為官。 惟有許家最為顯赫,因為許家有父子四人曾官至尚書,相當於而今的部長級,古往今來為世人所稱道。 沙坡村許氏家世 許威,元代金吾衛上將軍,河北等路漢兵馬都元帥,佩金虎符。 西征時,過靈寶縣梁村、沙坡村,愛其山水之秀美,風土之古樸,村前有弘農澗河,村後是東原,對面澗河西岸是古函谷關遺址,聞名於世。 沙坡村許家寨三面臨崖一路通村,背山面水,山河形勝,遂建許家寨卜居為家。 許威被尊為靈寶縣梁村里沙坡村許家寨許氏第一世。 下延各代為許本、許玉、許五、許九、許仕信,傳至第七世許實。 許實,明代初葉人。 以孫許進貴,贈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 以曾孫許贊貴,加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妻焦氏,贈淑人,生許聚。 許聚,字德盛,號謙齋。 以貢士任安定縣(今甘肅省定西縣境)教諭。 秉性耿直,教人有方,使安定縣科目日盛。 後改教豐潤(今河北省豐潤縣境)。 治家嚴整,三世同灶。 以子許進貴,贈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 後以孫許贊貴,加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妻何氏,贈淑人,生許進。 尚書與許進 尚書是官名,始於古代戰國時期,尚為執掌之意。 漢武帝提高皇權,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掌管文書章奏,地位逐漸重要。 明代靈寶許進,官至兵部尚書轉吏部尚書。 有八個兒子:孟子(居長)許詔、伯子誥、仲子贊、叔子記、季子詩、六子詞、七子志、少子論。 其中有三個兒子,許誥、贊、論,皆曾官至尚書,故稱父子四尚書。 其他五子亦各有所為。 許詔,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起為經魁(科舉有以五經取士為首者,俗有五經魁之呼)。 許記,為鄉耆。 許詩,字廷陳,明嘉靖七年(1528年)舉人,曾任工部主事,贈承德郎。 許詞,字廷章,官至四川保寧府(今四川省閬中市一帶)知府任長蘆運使。 許志,任青城(今山東省高青縣一帶)知縣。 父子四位尚書及家譜 許進與他的三個兒子許誥、贊、論,皆官至明代尚書。 許進(1437-1510),字季升,號東崖,體貌魁偉。 10歲隨父在安定縣讀禮經。 明英宗天順六年中舉。 以成化二年29歲中進士,授監察御史。 七月起居父喪三年。 五年授浙江道御史。 翌年丁母憂3年。 繼升山東按察司副使,善辨疑案,人稱神明,分巡遼東。 弘治元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大同。 以劾太監石岩,左遷兗州府(今山東省兗州市境)。 七年任陝西按察使,復為右僉都御史。 十一年61歲時巡撫甘肅,收復哈密,加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 升戶部右侍郎,轉左侍郎。 正德元年69歲時起為兵部尚書,復轉吏部尚書。 因宦官劉瑾專權,編造口實,致許被免職。 免職後,許即歸里。 此時,許家部分家眷已從沙坡村許家寨移居靈寶縣城。 許進居縣城,亦以城里地名東崖自號。 待劉瑾被誅,上欲使進复官,進已去世,享年73歲,贈太子太保。 嘉靖五年諡號襄毅公。 妻高氏,贈一品太夫人。 許誥,字廷綸。 明弘治八年與弟贊同舉於鄉。 十二年28歲中進士,任戶科給事中,進刑科右給事中。 武宗正德元年,因父進為兵部尚書,按慣例,大臣子不得居言職,改為翰林檢討。 宦官劉瑾忌之,謫全州(今廣西全州縣境)判官。 五年居父喪歸家守孝3年。 劉瑾敗亡,起為尚寶丞,又因病歸里,家居授徒講學。 嘉靖三年,召為南京通政參議,改侍講學士,升太常卿掌國子監祭酒。 十一年61歲任吏部右侍郎,年底升南京戶部尚書。 至此,其弟許贊亦在北京任戶部尚書,兄弟並職兩京,鄉里以為榮耀。 後卒於任所,享年63歲。 贈太子太保,諡號莊敏公。 著述頗豐,有《通鑑前編》、《圖書管見》、《道統源流》、《詩考》、《易參易餘》、《春秋意見》、《中庸本意》、《太極圖論》和《性學篇》等,學者稱為函谷先生。 許贊,字廷美。 孝宗弘治九年23歲中進士。 任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推官,和其父進一樣,也以辨疑獄知名。 十五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 武宗正德元年改任翰林院。 因其父進被宦官劉瑾所誣,贊受株連,貶為山東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知縣,劉瑾敗亡,贊升浙江僉事,又任副使,巡視海道。 後任浙江左布政使。 世宗嘉靖六年召為光祿卿,歷任刑部左、右侍郎。 八年56歲為刑部尚書,十年改為戶部尚書,不久又被任為吏部尚書,並兼文淵閣大學士。 贊雖居相位,但因奸相嚴嵩擅權,且年事已高,老不得志,遂一再上疏乞休,被免職歸里,閒住三年病故,享年75歲。 三十一年帝知其死,下詔復其官,贈少師,諡號文簡公。 成書於崇禎十一年的《明經世文編(五百零四卷)》中,選入許贊五篇奏疏,有《陳言六事疏》、《覆鹽法事宜疏》、《覆議鹽法疏》、《議防虜事宜疏》和《正國典明選法以便遵守疏》等。 今鄭州市北黃河花園口,相傳是由許贊所營造的許家花園沿襲而得名的。 許論,字廷議。 武宗正德十四年舉鄉試,世宗嘉靖五年31歲中進士。 出任順德(今河北省邢台市境)推官,升兵部主事,復轉禮部主事。 幼年曾從父許進遍歷邊境,盡知關塞攻守,因著《九邊圖論》。 明世宗頒付邊臣議行,許論以兵家知名。 十九年,由尚書郎進南京光祿少卿,升南京大理寺丞。 三十二年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托薊州(今天津市薊縣境),進右副都御史,出撫山西。 三十九年65歲時以功進兵部右侍郎,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四十一年,因嚴嵩父子弄權,論被奪官閒住。 四十五年冬十月,自理喪具端坐而終,享年71歲。 穆宗隆慶三年復官,諡號恭襄公。 妻河東李氏,封一品夫人,生獨子倓。 許倓,字靜夫。 以父許論任侍郎官,即恩蔭官生。 嘉靖三十一年任戶部侍郎,又湖廣衡州知府。 政暇間,輯許氏像譜贊傳。 神宗萬曆十五年作《四公像譜序》,生子茂橓。 許茂橓因祖上官威,蔭授錦衣衛正千戶。 累獲奇功,歷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保、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加贈太子太傅,賜玉服。 因忤權貴,致仕歸里,生子浩然。 許浩然,字崧居,論之曾孫,祖父倓; 許詩,進之季子,字廷陳,嘉靖七年舉人,任工部主事,贈承德郎,生子間;許間,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曾任職陝西,生子茂梃;許茂梃,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任山東濟南府通判,生子娟然。 許娟然,詩之曾孫,祖父間,庠生。 在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所作的《重修四公像譜引》中說,許家世譜,舊刻甚悉。 但值兵燹亂離之後,舊版已成灰燼。 前籍既失,後牒莫纂,於殘篇中搜得家譜舊冊,依規式綜入,重刊新版。 這裡所說,即傳世至今的《靈寶許氏父子四尚書圖像》,許姓有人依舊保存,且有所續錄。 靈寶許天官與鄭州花園口 人們稱許氏為許天官。 天官,是古代官名,後世亦以天官為吏部的通稱。 靈寶許氏有數人曾官至吏部,故而稱為許天官。 許天官是靈寶梁村人,還是沙坡村人呢? 正確答案是後者。 因為梁村里的“裡”是古代地方行政單位,有靈寶十八里之說。 裡,相當於而今的鄉鎮級。 故而許天官是靈寶縣梁村里沙坡村許家寨人,但在明代,沙坡村許家已有部分人移居靈寶縣城,有許家祠堂為證。 還有人移居焦村鎮常卯村等處,至今依然。 鄭州市北花園口是個有名的地方,最難忘的是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在此製造花園口決堤事件,以拒日寇。 明代時,靈寶許天官許贊曾帶領一部分人移居此處,並修建有許家花園,曾極盛一時。 河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印的雜誌《中州今古》,1983年第4期載馮文綱撰《花園口名源初探》一文,可供參考。 許進審疑案編成小說 許進與其子許贊皆以善辨疑獄著稱於世。 許進在明代本朝末年,即被編入三言二拍中。 1981年2月,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明朝末年凌濛初著《二刻拍案驚奇》上、下冊,共40卷(篇)。 下冊第18卷注20為“靈寶許襄毅公——許進,字季升,靈寶人。成化二年進士,除御史,歷按甘肅山東皆有名。正德元年劉大夏為兵部尚書,半歲改吏部。後忤權閹劉瑾,致仕,被追奪誥命,家幾被籍沒。適瑾誅得解,复官致仕,未聞命而卒,年七十四。嘉靖五年諡襄毅。”第18卷名為“甄監生浪吞秘藥,春花婢誤洩風情”。 卷中提到“其時山東巡按是靈寶許襄毅公。按臨曹州,會審重囚”。 結案後言“乃察院明斷,以為新聞”。 第21卷名為“許察院感夢擒僧,王氏子因風獲盜”。 卷中敘說“聞知察院許公善能斷無頭案,恰好巡按到來,遂寫下一張狀子,赴察院案下投告。那個察院就是靈寶有名的許尚書襄毅公。其時在山東巡按,見是人命重情,批與州中審解……一同解到察院來”。 事畢,事主對靈寶許天官,極盡褒揚。 許論著《九邊圖論》 《明史·兵志三》載許論有《九邊圖論》。 九邊,是明代北方9個軍事重鎮的合稱。 明王朝為防禦北部境內游牧部族侵擾,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分命大將統兵守禦。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榆林)4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3鎮,又太原與固原,以近邊亦稱二鎮,合稱九邊。 2005年,中央電視台播系列片《萬里長城》時,其中曾經提到許論的《九邊圖論》。 市文管所藏有1962年尹莊鎮李村農民捐獻的《九邊圖》,圖長4.20米,寬0.4米。 經鑑定為明代所繪製。 許家祠堂與石馬院 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許進69歲時任兵部尚書,半年後改吏部。 五年(1510年)劉瑾被朝廷處死前,進已被排擠出京歸里。 此際,許家大部分人口,已從沙坡村移居靈寶縣城東城門內,並在此建許家祠堂。 靈寶縣建城時,為了距離黃河遠些,城垣盡量東移,故而東城牆是截崖入城的。 城內東城牆一帶,名為東崖。 後來,又把鼓樓巷以南段稱老崖上,以北段稱小崖上。 許進即以此地名自號東崖先生,寓居高臨下意。 建國後的靈寶一高操場,距東城牆約有百米,但與東崖落差卻有十米以上,可見靈寶城內地面的確是高低不平。 許家祠堂建在東城門內北側,大門臨街,後人建有磚築無梁門樓,門額有磚雕“明名臣四太保尚書許公祠”字樣。 人們俗呼為無量門裡。 在三四百米的巷道最後,是祠堂大院,大院高出地面約三四米,有石條高台階。 建國後,這裡成為東街初級小學。 我就在這裡上過學。 祠堂大院,前有門房,大院中央一米高的磚築台上有三間過廳,最後面是5間祖先堂。 堂後是北城牆。 城牆外是棗園,棗園中是東棉花打包廠,工廠北面不遠處即是隴海鐵路線。 許家祠堂大門、二門前,各有一對石獅。 這組建築物直到1961年春,才被拆毀,與老縣城一同淹沒在三門峽水庫裡。 許家陵園門首建在靈寶老縣城南門外南寨子的南嶺根,坐南向北。 老城人俗稱其為石馬院。 陵園原有石門,門後兩邊有石人石馬石獸之類的石雕。 到1958年,陵園僅存一對石人、石馬。 1959年,這些石人、石馬連同老城裡的許家石牌坊等,被人拉到老城南關燒成了石灰。 許家墓葬的出土文物彩繪銅俑 1968年,在大王鄉老城村東南里許,發現明代許氏3座墓葬,共出土彩繪銅俑60尊,其它銅器14件。 據清代光緒二年(1876年)《靈寶縣志·陵墓》載,此處從西向東分別為許誥、許贊與許論之墓。 據傳,自石馬院始,向東延伸的南嶺根一帶是風水寶地,均屬許家陵園範圍。 單說這裡出土的彩繪銅俑,有儀仗俑26尊,侍奉俑17尊,女樂俑10尊,武士俑5尊,共計58尊。 還有兩尊流失外地(見1992年版新編《靈寶縣志》),這些銅俑最低的25厘米高,最高的39厘米,均為銅模所製,製作精細,姿態各異,生動傳神,表情逼真,線條流暢。 再現了明代靈寶官宦人家出行時,那種敲鑼打鼓、前呼後擁的隆重場景。 表現了中國明代雕塑鑄造的高超技藝,為研究這一時期的風俗習慣、服飾穿戴、器物造型、儀仗排列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靈寶乃至河南的文物精品。 許天官的傳說 明代許天官在靈寶有很多傳說。 有六月六的傳說。 相傳,許進在吏部任上被宦官劉瑾所誣,免職歸里。 歸途中,天神為其鳴不平,護佑有加。 其時正逢炎夏,即著一片祥雲遮陽,從京城起,蔭遮一路,涼爽如秋。 行程進入靈寶地界,忽遇鬼魂攔路,言其炎熱難耐,飢渴難忍。 恰於此時祥雲消失,沒雲遮陽,天官頓時感到熱汗淋漓。 面對鬼魂的炎熱苦狀,深表同情,立即命人賜水解鬼魂之熱渴。 同時立令百姓,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各家都要上墳燒紙奠湯,以慰陰界,相沿成習。 故豫西一帶民俗有六月六上墳奠湯的習慣。 後來,就把當年祥雲消失的地方稱為沒雲台,並建有沒雲廟,香火不絕。 1944年,日本侵略者進犯豫西時,曾在沒雲台和峴山廟等地長期駐紮,禍害百姓,直至翌年日本投降為止。 曲沃街曾為古代驛站,兵家常爭之地。 今亦像當年沒雲時一樣,人們很少提起此地名,曲沃街驛站失去了當年的地位。 還有關於天官把門的傳說:相傳許進有姊下嫁於靈寶縣梁村苟姓人家。 進免職歸里後,一次從縣城乘轎去梁村探望其姊。 不料,行至苟家門口慾進院門時,被僕人擋駕。 進問其故,答復是其姊苟夫人分娩,剛生出一男嬰。 進即暗忖,外甥出世,天官把門。 日後,苟家官運必在許家之上。 明代許天官是靈寶人的榮耀,也是靈寶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更是如今靈寶旅遊業的重要資源。 |
bing | 張貼於: 11月23日 16:46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神農-孤竹國-許國-高陽-平輿-浙江(鹽官/蕭山/姜山)-晉江東石蓬山-龍湖亭-台灣笨港 張貼數: 46 |
許氏墓明代銅俑--靈寶許氏墓地 http://www.dahe.cn/wenhua/hzhn/t20080411_1285855.htm
三門峽市博物館,最吸引人的是一個大玻璃陳列櫃,內有20餘件明代銅俑,其中8件侍俑、5件樂俑、15件儀仗俑。 雖然銅鏽斑斕,但個個栩栩如生。 有一件侍俑,是個捧碗的年輕美眉,她面容沉靜,長著一雙細長鳳眼,鼻樑挺直,抿著櫻桃小嘴。 她頭挽圓髻,上插梅花簪,外裹卷雲紋飾扎巾,扎巾飄帶自然垂落。 身上外穿廣袖圓領長衫,內穿曳地長裙,肩披花邊卷雲紋雲肩,霞帔一直垂至地面,腰間絲絛系成蝴蝶結狀。 她將雙手放在胸前,手上蓋著帛巾,碗放在帛巾上,亭亭玉立地站在幾形座上。 “雖然是侍從,但著裝和氣質都顯得姿容嫻雅,神閒氣定。”三門峽市博物館館長寧會振先生評價說。 侍俑中的捧盒俑是男性,他頭戴六合一統帽,腦後束一長形髮髻,頭微低,方臉大耳,雙目炯炯,鼻樑方正,臉上是一副謙恭相。 他身著右衽寬袖長袍,腰束絛帶,長袍下只露出履尖。 他侍立的姿勢很像捧碗俑,雙手交於腹前,手上搭上帛巾,上面放著小盒。 5件樂俑姿態曼妙。 琵琶俑長髮梳於頭頂,盤成高高的髮髻,一根髮簪橫貫髻中。 她長著一張銀盆樣的圓臉,下巴微微翹起,靈秀的雙眼直視著你,嘴角彎彎,溢著淡淡的笑意。 她上穿右衽窄袖繡花長衣,下著及地長裙,足登尖頭履,衣飾較捧碗女俑簡樸利落了很多。 她的姿態充滿動感,懷抱著琵琶,右手揚起扶著琵琶柄端,左手撫弦,好似有悠揚樂音正從其手中流瀉而出。 儀仗俑則是另一番模樣,有一甲仗俑,通高33厘米,頭戴兜鍪,鍪頂綴二龍戲珠頂飾,身著鎧甲,外套戰袍,足登戰靴。 他方臉大耳,金剛怒目,一張巨口咧至最大,做吶喊吼叫狀。 他左手向前自然彎曲做持物狀,右手叉腰,姿態豪橫。 “這種甲仗俑,不僅是研究明代儀仗制度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古代,尤其是明代甲胄制度的最好材料。”寧會振先生說。 俑,也叫偶人,是中國古代喪葬中使用極普遍的一種隨葬明器。 在考古發掘中,墓葬出土的俑除了偶人,即各類人物俑外,還有眾多動物形象。 俑自商代後期開始出現,經歷幾個發展階段後到清代消亡。 三門峽的這批明代銅俑是誰的殉葬品? 它們經歷過怎樣的流傳過程? “一門三尚書”華麗家族墓惊現銅俑 “這批東西出自靈寶許氏墓地,這個墓地位於靈寶市大王鎮南營村南,是從明中期延續至清初的家族墓地。1986年3月,一個盜墓團伙對墓地的三座主墓進行了盜掘,公安機關抓獲盜墓分子後,繳獲了一批文物,其中明代銅俑共60件,河南博物院調走30件,三門峽館藏28件,還有兩件未追回。”寧會振先生說。 許氏家族在明代中後葉是名門望族。 自明憲宗成化年間至明世宗嘉靖年間,許氏父子先後出任兵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等,有“一門三尚書”的美譽。 許氏家族的第一代發蹟者許進(1437-1510),字季升,號東崖,成化二年進士及第,初授監察御史,隨後歷任右僉都御史。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為兵部尚書,不久調為吏部尚書。 當時宦官劉瑾掌握朝中大權,許進因不依附權勢而被勒令致仕(退休),直至抄家。 許進憂憤成疾,病逝於家,諡號襄毅。 他著有《平番始末》、《雲台奏議》等書。 許進的三兒子許贊(1473-1548),字廷美,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 先授大名府推官,後晉御史。 正德元年,因為父親當了禮部尚書他理當引避,改任編修。 父親許進被劉瑾迫害,他受牽連調任臨海知縣。 嘉靖時,許贊開始鴻運當頭,做了刑部尚書,後改任過戶部尚書。 他致力於邊餉籌劃,以功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嚴嵩秉政時期,因為“政事盡決於嵩”,許贊認為自己無所作為,70歲請求退休。 居家三年過世,諡號文簡。 他著有《松皋集》、《讀史詩論》、《五經臆說》、《諸苗奏議》等。 許進的八兒子許論(1495-1566),字廷議,嘉靖五年進士,主要貢獻在於鞏固邊防。 他出巡薊州時,針對防務提出十二條建議,以功升右副都御史。 後蒙古族俺答屢次內犯大同等地,許論主持山西防務,多次擊敗來敵,平息叛亂。 因軍功卓著,升任兵部尚書。 他督理邊防軍務30餘年,經歷戰事不計其數,修築邊牆4000多里、墩堡3000餘座。 後因事奪官,卒於家。 逝後不久,朝廷恢復其官職,賜諡號恭襄。 他著有《九邊圖論》、《默齋集》、《西峪集》等書。 許進還有一子許詩,曾任工部郎中。 另一子許詞,曾任知府。 許詞曾孫許浩然,由世蔭歷官太子太保、左都督等。 浩然子達胤,為錦衣指揮。 李自成攻陷京師,不屈死。 這個華麗家族的墓地,在南營村南的一道嶺下,綿延8公里,位置相對低平。 我很想了解墓內詳細情況,但因此墓始終未進行正規發掘,“盜墓賊”成了唯一的見證人。 靈寶市文管所的趙來坤先生當年參與了案件後期偵破和文物追繳工作,他回憶說:“當時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趕緊封盜洞,然後想辦法追繳散落的文物,墓內情況只有盜墓賊含糊的交代。據他們說,這些銅俑是在呈直角三角形、相距30米左右的三個墓內盜出的。他們在地面上打了40厘米×60厘米大小的盜洞,下去時感到墓深八九米,墓室沒淤土。三座墓,共出了60件銅俑(有兩件流失)。負責偵破的公安人員可能了解多一點兒。” 記者又聯繫靈寶市公安局當年負責偵破此案的王列成先生,據他回憶:“盜墓賊說墓是南北墓,墓室裡是箍的磚窯,墓室有四五十平方米、九米來深,墓口朝北,銅俑在石棺前方,衝著墓口擺放,擺得比較整齊。” 儀仗俑為主明俑“種類專一、造型簡練” 有關這批銅俑的出土情況,只能了解這些。 但通過相關書籍我們可對明代俑有更明確的認知。 據《中國古代俑》記載,俑的造型種類,明代之前已很豐富,且每代都有特有種類,一般情況下是多種同時流行。 明代有些特殊,據考古發現,墓葬一般只隨葬儀仗俑,少數配置侍俑,至於其他種類的俑,則不見。 基本情況是,一墓一套儀仗俑,一般排列在墓室內,分兩排列置,也有置於棺槨之間,或隨葬箱中、或供桌上。 由於墓葬的自然毀塌與盜掘,儀仗俑在墓中的具體排列多被擾亂。 許氏墓地銅俑“擺得比較整齊”,這符合書中記載的明代一般葬制。 該書又記載,宋元以來,由於紙冥器流行,各種俑逐漸式微,甚至消失。 到了明代,俑的質地種類也大大減少,只有陶俑和木俑在流傳,其他質地的俑不見流行。 而陶俑、木俑,在明代只出於帝陵和王族官僚墓中,一般平民墓中已不多見。 往往是每墓所出只能是陶俑或木俑一種,絕無陶俑、木俑同出一墓的情況。 對於宋元以來各種俑逐漸式微甚至消失的說法,河南博物院原保管部主任、文物專家趙新來先生認為不盡準確。 他說:“以河南為例,明代出過大批的陶俑。杞縣高高山出過紅陶彩繪;郟縣前塚王韓墓出土了兩座紅陶彩繪的三進院,完整的陶俑人有幾十件;博愛縣的明代墓,也出了幾十件明三彩俑。明代只有陶俑和木俑而其他質地俑不見流行的說法也不准確,因為三門峽就一次性出了幾十件銅俑。” 這批銅俑在河南博物院存了30件,趙新來先生印象深刻:“有開道的敲鑼的打執事的抬轎的牽馬的,等等,以儀仗俑居多,很漂亮。” “許氏墓地所出銅俑,清晰地體現出明代俑的兩大特點,即種類專一、造型簡練。”寧會振先生說。 明代俑形像以儀仗俑為主,是為種類專一。 三門峽館藏和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都以儀仗俑為主。 明代銅俑形體都不大,靈寶許氏墓地所出這批銅俑,均在24∼38厘米之間,造型小而精巧,手法簡潔洗練,故稱“造型簡練”。 許氏墓地儀仗俑是頗值得玩味的。 因為儀仗制度自周代實行,歷經各朝,到明朝已十分健全。 對儀仗制度,明人視為“謹出入之防,嚴尊卑之分”,十分重視,制定了一整套儀衛制度。 明代喪葬制度較前代略有變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中記載:“明代之製,無車馬,無宮人,不起居,不進奉。 ”意思是說明代在陵寢中不建寢宮,只設享堂。 寢宮是古陵園中用於供奉死者飲食起居的建築,享堂是用於朝拜祭獻的建築。 廢寢宮留享堂,說明明代喪葬制度重於祭事,對一般日常隨葬品已很不重視。 因此明代隨葬俑,多半以儀仗俑為主,其他生活類俑較少。 儀仗制度在我國沿襲兩千多年,多依賴文獻記載,苦無實物資料參考。 就《明史》而言,對儀仗制度的記載多限於帝后和王族,一般官僚的儀仗無記載。 許氏墓地明代俑的發現,為研究明代的儀仗制度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細看許氏墓地銅俑,會發現許多好玩的細節。 比如記者在幾件內閣儀仗俑頭上發現了我們俗稱的瓜皮帽——六瓣圓形帽。 這種帽子竟然從明代一直流行到近現代,生命力夠強的。 在明朝,它正式的名字叫“六合一統帽”,用六片羅帛拼制,多為老百姓所用,相傳是朱元璋所製。 這種“六合一統帽”,名字中的政治寓意不言而喻,這件俑為我們了解當時的衣冠服飾提供了最形象的實物資料。 數千年來,遺留下來的各類俑像,數量巨大,質地多樣,有陶、泥、木、銀、銅、石、瓷、鉛、鐵等。 造型形象隨著歷史的演進擴展,有奴婢俑、僕役俑、侍從俑、武士俑、歌舞伎樂俑、鎮墓俑、文吏俑、武官俑、士卒俑、部曲俑、天王俑、力士俑、四神俑、生肖俑、儀仗俑、壓勝俑等,還有牛、駱駝、虎、熊、猴、豬、羊等動物,品類繁多,不勝枚舉。 俑作為隨葬品,是古人喪葬觀念的產物,直接反映當時的喪葬制度和喪葬禮儀,同時也可窺見古人的生活習俗、衣著服飾。 俑又是古代工藝匠師創作的雕塑工藝品,其中不乏精美之作,體現著各時代雕塑藝術的水平和成就。 從歷史角度著眼,俑是中國古史研究的重要寶庫,它產生時代早,綿延時間長,幾乎跨越了整個中國古代,蘊涵著從政治、思想、文化、軍事到生產、生活多方面的內容,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了解古代中國的一部形象歷史。 專家點評 靈寶許氏墓地出土的這批銅俑,均在24∼38厘米之間,器型雖不算大,但從質地上講,打破了明代無銅俑的一般認識;從製作上講,其雕琢精細入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態刻畫逼真,線條流暢而富有質感,件件都是精美之作。 這批銅俑的面世,豐富了明代隨葬俑像的研究資料,對研究明代喪葬習俗、服裝服飾等有著積極的意義。 點評專家: 三門峽市博物館館長寧會振 所處時代:明朝器物數量:28件出土地點:靈寶大王鎮南營村許氏墓地藏館: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
charlie | 張貼於: 07月30日 04:11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20 |
靈寶許許氏家譜 自許威(許威始居今河南省靈寶市函谷關鎮沙坡村)至紹輩,為二十五世。
始居靈寶者許威,威為元征西將軍。, 始居長安者許東,自同州(今陝西大荔許莊)遷入, 始居同州者為唐譙國公許紹,自安州(今湖北省安陸大安山)遷入, 始居安州者許君明(魏恭帝元年,即公元554年),君明為六朝梁楚州(今安徽鳳陽)刺史 楹聯 :1: 兄弟六登科甲(許詔、許誥、許贊、許詩、許詞、許論),父子四為尚書(許進、許誥、許贊、許論)。 2: 四世執法[許進、許論(進子)、許茂橓(論孫、倓子)、許浩然(茂橓子)],五桂聯芳(許詔、許誥、許贊、許詩、許論)。 一世東金時自同州遷長安家同州者名君明為楚州刺史其先有名德者為漢汝南太守自容城遷高陽遷容城則自元公結始 二世祥東子 三世佐祥子金進士 四世炳佐子管軍千戶 五世威炳子元金吾衛上將軍河北等路漢兵馬都元帥佩金虎符因西征過靈寶之梁村愛其風土遂家焉梁村之有許氏自威始 六世本威子元百戶 七世一齋本子元百戶 八世五一齋子西山居士 九世九五子 十世仕信九子 十一世實仕信子累贈吏部尙書大學士 十二世聚實子教諭累贈吏部尙書大學士 十三世進聚子明成化丙戌進士歷太子太保吏部尙書贈大學士諡聖毅 十四世詔進子明成化癸卯禮魁誥進次子明弘治己未進士歷太子太保南京戶部尙書諡莊敏贊進三子明弘治丙辰進士歷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贈少師諡文簡記進四子鄉耆詩進五子明嘉靖戊子舉人任工部主事詞進六子官生任長蘆運使志進七子監生任青城縣知縣論進八子明嘉靖丙戌進士歷太子太保兵部尙書加贈左柱國諡恭襄(中國人民解放軍許世友上將之祖) 十五世儒詔子正德丁卯舉人佲誥長子官生任云南廣西府知府偩誥次子官生任誥三子嘉靖乙卯舉人歷山西霍州知州儆誥四子貢士任山東嘉祥縣知縣㒜贊長子官生任尚寶司聊俒贊次子以事徙關外遼陽居焉為關外有許氏之始佺記長子監生任順德府通判佩記次子僖記三子貢士光祿寺署丞侃記四子監生臨洮府照磨佃記五子監生伉詩長子貢士任石泉縣知縣僴詩次子嘉靖乙丑進士任陝西行太僕寺少卿兼按察司僉事代詩三子軍門賛畫位詞子庠生俸志長子貢生任臨清州同知份志次子嘉靖乙卯舉人任襄府長史儯志三子廩生恩授儒官倓論子官生歷戶部郎中湖廣衡州府知府加贈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掌錦衣衛事右軍都督府右都督 十六世茂林儒長子監生歷云南提舉茂梧儒次予監生任滄州判官茂柯佲長子庠生茂桹佲次子貢生茂橒佲三子貢生茂橘偩子庠生佲子繼偩嗣茂榯任子庠生茂棡敬子庠生茂楨㒜長子官生任禮部主事茂櫨㒜次子監生僴子繼㒜嗣茂樌俒長子入東寧衛軍戶籍管六屯為千夫長清克遼東即率所領人戶投充包下為旗籍茂欄俒次子茂桂佺長子貢士茂櫻佺次子山東五開衛經歷茂枳佩長子茂楓佩次子茂槿佩三子茂橙僖子監生茂桐侃長子監生萬全都司斷事茂橚佩次子茂台佩子繼佃嗣茂樹伉長子貢士茂柏伉次子庠生茂橾伉三子貢士茂栐僴長子南陽府訓導茂梃僴次子萬曆丁酉舉人任山東濟南府通判茂桄僴三子庠生茂傑僴四子茂枋僴五子庠生茂糖僴六子茂檉僴七子庠生茂椅僴八子茂檰代長子茂榕代次子茂檚代三子監生光祿寺監事茂棏代次子監生任遼東先寧衛經歷茂材俸長子監生茂樾俸次子庠生茂梅份長子嘉靖辛酉舉人任山東德平縣知縣茂植份次子監生兵馬司指揮茂櫚儯長子茂橍儯次子茂梓儯三子庠生茂橓倓長子以祖軍功 |
charlie | 張貼於: 07月30日 04:11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20 |
東北許氏祖籍河南府尹靈寶縣 遼寧義縣許氏 遼寧義縣許氏源自河南靈寶,始祖:許進。許進官至吏部尚書。許進生八子:詔、誥、贊、記、詩、詞、志、論。許贊官至明朝吏部尚書。許贊生二子:亻與、俒。次子許俒(音混,去聲)始遷居遼陽首山,關外(即東北)有許姓自此始。許俒生二子:茂樌、茂欄,茂樌(音貫,去聲)入遼東東寧衛(今遼寧省遼陽),為千夫之長稱千戶。許茂樌共三子,長子登科,次子登高,三子巍然(原諱登名)。許登科始居義縣,登科子天富,天富共三子,分別為許應龍(許進龍),許成龍(許進鳳),許化龍(許進麟),這三人形成三門人,分遷於義縣聚糧屯滿族民族鄉八家子村、前楊鄉偏坡子村、頭道河滿族鄉許家屯村。遍及義縣城鄉達數千人,可詳查《義縣縣誌》及義縣《許氏家譜》。
義縣許氏後續四十字 : 紹紀功德勝,榮華福祿增, 前程世代廣,保國著英名, 文學積存厚,家興業立宏, 勤儉永長久,合作有昇平, |
charlie | 張貼於: 10月15日 05:01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20 |
靈寶許氏明清詩選 弘農澗 明·許進
澗號弘農世累遷,水聲汨汨自當年。 涼霄月午書窗靜,清畫門扃篆縷旋。 亂入松風咆虎豹,細兼竹雨響笙弦。 閒愁都付潺湲去,清澈靈台興欲翩。 黃河 明·許進 萬里黃河未有涯,鼎湖東畔鏡光開。 春風解凍余寒盡,濁浪搏花拍岸來。 畫舫依依歸遠浦,轟雷隱隱到空齋。 臨流莫羨乘槎者,神灑飄然極九垓。 峴山 明·許論 嵐光滴翠滿吟鞭,況是西南雨霧天。 笑指綠苔千萬點,此時要分買山錢。 轆轤關 明·許論 山路崎嶇類井陘,車難方軌馬難行。 一夫據守能堅壁,群寇何由得進兵。 斷密澗 明·許論 李密英雄笑霸王,刑公山下疊屍亡。 古來自有真良將,難得忠臣似伯當。 楊駿冢 明·許論 楊氏功名載晉唐,男為卿相女椒房。 一門貴顯今何在,高冢巍巍表故鄉。 女郎山 明·許論 嵯峨高聳女郎山,峭壁危峰不可攀。 晴日晚霞林影翠,只宜寫在畫圖間。 項城墓雨 清·許春台 暮色溟濛作雨看,懸崖玉虹頓生瀾。 青雲簇擁斜陽下,素練橫拖峻嶺蟠。 鬥力漫矜山可撥,銷聲爭耐水猶寒。 千秋一洩重瞳恨,長此瀟瀟夜未闌。 漢廟古柏 清·許春台 閒攜竹杖陟層巒,漢帝祠前聳大觀。 故國漫留楓蔚蔚,空山不剪柏丸丸。 柯條東向長安遠,車駕西歸沛邑殘。 羞與秦松爭歲月,蘢蔥黛色蒲岩端。 漢廟翠柏 清·許春台 山光彷彿指硭碭,古柏森森翠黛長。 借問漢家誰得似,武侯他日有祠堂。 項城墓雨 清·許春台 鴻溝一割不堪論,城下兵臨劇斷魂。 叱咤風雲都變色,至今暮雨暗山村。 桃林牧豎 清·許鵬扶 太華東陲河水涯,碧桃爛熳柳參差。 山村笑語誰驅犢,綠野徜徉任牧兒。 橫笛一聲空谷曉,臥蓑幾處夕陽遲。 太平圖像難描寫,徒意放牛歸馬時。 漢廟古柏 清·許鵬扶 赤帝勳猷在鼎鐘,至今廟柏老虯龍; 颼颼風拂弧標回,靉靆云環黛色濃; 雙干何如司馬檜,五株堪笑大夫松; 杜公題詠顏公字,欲勒貞玟記碧峰。 老子故宅 清·許鵬扶 古洞幽深依北郭,危樓岌岌上東原。 恍疑蓬島懸金榜,還意剡溪啟石門。 剛卯符誰傳異術,飛龜軼務溯真源。 三元全括五千字,八藏何須億萬言。 秦嶺雪樵 清·許鵬扶 終南草樹入桃林,樵子攀援雪後尋。 玉宇寒輕籠白日,銀沙凍解見青岑。 爛柯爭覓仙人度,負楚誰知太守心。 俯仰空山撓樂事,朔風吹處一微吟。 老子故宅 清·許春台 大化猶龍不計年,青牛一度偶停鞭。 桃林紅撲簾初下,門水綠搖窟正園。 經著關中存道德,人遊河上遇神仙。 行窩到處知何在,西入流沙望杳然。 龍逄古墓 清·許春台 生前大節已空群,批得黃圖若讕君。 九鼎鑄金延夏祚,一抷敷土表秋墳。 南巢有恨余荒草,西邑無緣指落曛。 他日相將游地下,誰留折檻記朱云。 桃林牧豎 清·許春台 聞到桃林入放牛,而今牧事尚堪求。 紅蒸遠近飛霞爛,綠染笠蓑逼水流。 函關雞鳴 清·許春台 險絕秦家百二關,行人誰唱大刀鈈。 地連鶉首天垂象,客學雞鳴土赧顏。 一帶河流聲森森,三更月落影閒閒。 於今鎖鑰岩疆重,無復田文策馬還。 黃流晚釣 清·許春台 夕陽西下水東流,有客垂綸最上頭。 孤艇不妨衝浪去,一竿端為釣鰲留。 漁村隔岸橫斜日,歌板當門唱晚秋。 數點蘆花魚尺半,歸來新月又如鉤。 秦嶺雪樵 清·許春台 釣罷寒江雪未消,旋疑谷口又逢樵。 數家村隔深深徑,六出花迷短短橋。 晚擔挑殘云冷淡,空山踏碎路瓊瑤。 林間霽色明如此,獨步重岩未許抬。 黃流晚釣 清·許鵬扶 銀潢天上洩洪流,誰向閒宵理釣鉤。 半岸清風浮水面,一輪新月掛竿頭。 詎將密網供游泳,聊任潛鱗自去留。 款乃歌聲何處是,疑從五老泛舟游。 龍逄古冢 清·許鵬扶 肝膽空披死讕君,黃河曲內有孤墳。 未綿夏祚終餘恨,但隕一譜屈原文。 慎無說土良天聖,知是忠魂不忍聞。 函關雞鳴 清·許鵬扶 河山百二控西秦,谷口空傳古要津。 自聽雞聲呼曉漏,誰誇虎穴脫強鄰。 朝昏部戒川原勝,車馬常清道路塵。 欲羨候需無復用,關門閒殺掌晨人。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
註冊才能張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