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上古中國許族部落文化 | 註冊才能張貼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
張貼者 | 討論串 |
---|---|
bing | 張貼於: 10月09日 00:30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神農-孤竹國-許國-高陽-平輿-浙江(鹽官/蕭山/姜山)-晉江東石蓬山-龍湖亭-台灣笨港 張貼數: 46 |
上古中國許族部落文化 上古中國許族部落文化是以中原許地為承載體,演繹於上古時期的炎帝裔許族先民身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縮影。當時刀耕火種的刀痕刻下承載華表的豐碑;當時農耕燒山的火種,點燃了中華文明的希望。上述兩項形成社會文明進步的因素,許地許族都光榮而自豪地佔有了,她促進了黃河文化的形成和誕生,是華夏民族昌盛之光。炎帝和祝融兩人及其績,就是這一段許族文化結晶的代表。這兩位許族先賢,一位是先農大帝,嚐百草耕五穀之神;一位是舉火用火事業之中無可倫比的火神,全都是民族風雲的叱咤者。至於頭觸不周山的共工姜垂,造成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地理結局,其實正是許地許族先民戰天鬥地、引水東流、發展民生奔向文明的寫照。如果說炎帝神農氏、火神祝融以及共工姜垂都是粗獷的拓荒者,並帶有神話色彩。那麼,許族之中還有精神文明領袖許由。許由是堯、舜兩帝之師,堯欲禪位其人而不受,隱於箕山。又召之為九州長,由不受,洗耳於澤池(潁水)。像許由這樣足以率諸侯定天下之人,如果不是德高而望重,怎麼會有這許多傳說及記載呢?這就是許族文化在社會文明的閃光,是許氏氏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起作用的簡說。許由不受禪讓,不作高官九州長的事,是通過鷦鷯、偃鼠為代身法,作擬人化處理,寓謙遜知足之道理,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之中。同時又舉屍祝和庖人為例,談論世人應當各司其職,不可越俎而代庖。表明一種高尚的人生道德情操,飽含法念和哲理,深刻影響後世。
陽城文化是許地文化的一部分;是許族文化中影響華夏文化最強大有力的部分;是氏族文化影響黃河文化較深而又較具代表性的一支。在這一個內涵之中,以炎帝、祝融、共工姜垂、姜信許由、夸父、伯夷等許族姜姓先賢為代表的許地許族文化,曾經成功地影響過中國歷史的演進過程。許地先進耕種方式和水火之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許族居民的原始GC主義思想曾經成功地阻止並延遲了剝削制度和奴隸制社會的萌芽和產生過程,許族文化主動輻射並影響了華夏文明史 http://www.baike.com/wiki/%E8%AE%B8%E6%96%87%E5%8C%96 |
andy | 張貼於: 10月09日 01:31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76 |
先有共工城 後有北京城? 北京地區民間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北京城)」之說。這是因為潭柘寺初建於晉代(256--316年),是佛教傳入燕地所修建的最早的一座寺廟,也是京城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可密雲地區卻有「先有共工城,後有北京城」之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遠古時代確有共工其人。他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部族首領,據說共工氏姓姜,名垂,是炎帝的後裔,共工是他的官爵,其主要活動於河南輝縣一代。他曾被派去治水,其治水方法是在平坦的地面上修築堤壩,用土來擋水。這種方法未能疏通河道,洪水依然氾濫成災。所以,儘管其治水數十年,卻未能根治水患,被舜流放幽州,居共工城。堯繼位後重新啟用了共工,由於政績卓著,故堯將「共工」賜姓于他。共工是我國最早的治水英雄,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因而被後世尊稱為水神。 據史料記載,共工被派往之地共工城,即位於今密雲水庫北岸不老屯鎮的燕落村南。關於此事,《尚書》、《孟子》、《史記》等古代典籍都有記載。只不過三書分別云共工被派駐之地為幽都、幽州、幽陵,以上所云均指密雲一帶,可見幽都、幽州、幽陵其實是密雲最早的名字。《括地誌輯校》云:「故共城在檀州(隋唐時期密雲古稱)燕樂(燕落)縣界。」由以上記載可以進一步明確共工被派駐之地在密雲燕落村附近。這也充分說明,共工城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古城,距今已4100多年,比公認的北京地區最早的房山區琉璃河商周古城尚早400多年。《史記》說堯命和叔居幽都,測定日道向北移動的時刻,確定北方的「夏至」,測定冬日天昴星出現的時刻,以此比較仲冬的時序,指的就是此地。 據燕落當地人講,在燕落村南八華裡處的密雲水庫淹沒區原有一金溝村。村東南石橋外百步許,有一座方型土城,村民沿襲稱之為「土城子」。該城四邊各長約五六百米,高約十餘米,系黃土堆積而成,未見磚瓦。城南有百餘畝沼澤地,古稱「蓮花池」;西是一條聚溪而成的小河,南流入潮河(古稱鮑丘水);城南的沼澤和城西的河漕,顯然是遠古先民挖土堆城的遺址。在平坦的土城子上面,辟有四五十畝耕地,歷代種植莊稼。近代,曾有曹姓之家在城頂建茅屋居耕,直至修建密雲水庫移民時。 許多人認為幽陵、幽都不過是傳說中的地名,堯派駐共工居此之事是傳說中的事情,但從密雲境內的「共工城」遺址來看,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不光在眾多史書中記載了「幽陵」「幽都」、「共工城」的存在,如《大明一統志》、清光緒《順天府志》等。而且,燕落村眾多村民都親眼看到過今已沒於密雲水庫之下的古城遺址。1972年大旱時,密雲水庫水位下降,水落城出,共工城又得以重現。遺憾的是,那時候密雲縣還沒有文物考查機構和專職史志工作者,因而錯過了考查的機會。 傳說黃帝的第三代繼承者顓頊,曾到幽陵祭祀,到了帝堯時代,在這裡建立了最早的都邑,稱為「幽都」。帝堯還曾派和叔來管理幽都。後來,共工又被派駐到這裡。 歲月滄桑,洗盡鉛華。共工城已成為密雲悠久歷史的見證。(作者 李東明) http://bj.people.com.cn/n/2012/1219/c233085-17886670.html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
註冊才能張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