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省-地名-派系-昭穆
     許烈入潮創韓山世系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andy
張貼於: 01月04日 13:33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74
許烈入潮創韓山世系
一、韓山世系概述
五代後周恭帝年間,東南兵亂頻仍,許氏閩系族支中,有許陶13世孫許烈攜族群由南詔(今閩南詔安等地)遷居潮陽韓山山前鄉(即今潮州市韓山山前鄉)。許烈之兄許夏臣也攜家人西遷,許烈之弟許猷也率族人移居馬坪後漸次入潮。
許烈為許庸次子,襲祖職宣威將軍、授宣教習、贈朝散大夫,為潮汕許姓韓山世系一世祖。
許姓韓山世系,是一個寵大的氏族網路,集中分布於潮汕各縣市,散住於四川、海南、廣東、江西、雲南以及港、台、澳。近代又播衍於東南亞諸國以及澳洲、北美及歐洲若干地區,是潮汕許姓的枝幹和主體;也是閩系許姓的巨大宗支。在潮汕本土,僅潮安、潮陽兩縣,韓山世系許姓人將近10萬,海外族親約有4萬。此外,澄海、揭陽(東西兩揭)、普寧、惠來、豐順、南澳、陸豐、海豐、惠東、番禺、廣州、南海、花縣、湛江、饒平等縣、市都是許姓韓山世系居民密集分布的居住地。
所謂韓山世系,就是以潮州韓山許氏潮州發祥地為中心的閩系粵支許氏集群。

韓山世系 許氏族譜
天正以前許氏源脈一覽表: ( 許天正系 )
1 世:許文叔 ( 姜信 )( 西周許 國一代君 )
2 世:許宏寬
3 世:許 棟
4 世:許 銘
5 世:許二豐
6 世:許汶填
7 世:許一枝
8 世:許 敦
9 世:許 騰
10 世:許昆美
11 世:許端莊
12 世:許財賻
13 世:許 玫
14 世:許 喜
15 世:許 聲
16 世:許 衡
17 世:許 濱
18 世:許瓊喬
19 世:許 政
20 世:許友邦
21 世:許 超
22 世:許閏余
23 世:許 植
24 世:許安結
25 世:許 友
26 世:許 緬
27 世:許裕寶
28 世:許楚書
29 世:許 煥
30 世:許坤莓
31 世:許 鑑
32 世:許忠誠
33 世:許絮陽
34 世:許光冕
35 世:許 暢
36 世:許兼理
37 世:許欽賀
38 世:許偉銀
39 世:許耀東
40 世:許延壽 ( 西漢宣帝皇 後許平君叔父 )
41 世:許 嘉 ( 西漢宣帝皇后許相如父 )
42 世:許 俸
43 世:許 商
44 世:許 綱
45 世:許 正
46 世:許 濟
47 世:許 響
48 世:許 靖
49 世:許 標
50 世:許 山
51 世:許 傅
52 世:許守道
53 世:許齊望
54 世:許得起
55 世:許 壽
56 世:許玄本
57 世:許 麟
58 世:許興祖
59 世:許 治
60 世:許克華
61 世:許 陶 ( 許氏入閩始祖 )
許陶,周代許國國君許文叔公第 61 世孫,西漢成帝皇后許相如之父許嘉的第 20 世孫,東漢許靖第 13 世孫。
陶字堯甫,襲宣威將軍。唐高宗總章二年 ( 公元 669 年 ) ,奉敕為陳政副帥,自河南率兵入閩,以平閩粵 「 獠蠻嘯亂 」 ,戰歿於兵,葬於閩清。夫人陳氏,世傳為陳政之妹,譜稱許陶為許氏入閩始祖。許氏南方諸族,海外各部多從此說。
許天正,許氏第 62 世,字允心,號云峰,生於大唐貞觀二十三年 ( 公元 649 年 ) 正月初七日,隨父出鎮泉潮間,與陳元光合力表建漳州,軍功顯著,建村 36 堡。文武兼資。
天正曾代州事帥事三年,平惠、潮、虔、撫四州之亂,助陳氏祖孫三代,教陳垧首舉明經。傳中原藥方 126 首治病救世。
許天正卒於開元六年 ( 公元 718 年 ) 十月二十八日,墓在福建漳州浦南詩朋攔馬橋頭,坐乾向巽。襲宣威將軍、授嶺南行軍團練副使、泉漳潮團練使、翊府紀室、漳州別駕。贈太尉,宋追封翊忠昭應侯。祠在漳州,市延安南路 82-92 號,原稱馬棚街。天正一生征戰,鎮居南詔半世紀。配姚氏,封一品淑節妙惠夫人,葬石馬。

二、韓山世系的特點
這支氏族集群的特點是在潮汕本土成片分布,宗源一體,幾佔潮汕許姓全部。其次是族群龐大,人文鼎盛、士人輩出,代有名賢,終宋一代有仕者文武總共41人。再就是氏族文化底蘊豐厚,宋代、清代、明代宗祠府第完好,譜牒碑記及書志墓陵齊全,不乏中國現存珍貴歷史文物中的佼佼者。其中最出名的有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許駙馬府,以及城東洗馬橋許駙馬墓。許駙馬府為北宋英宗駙馬許玨府第,為全國僅存一座保存完好的北宋駙馬府。
三、韓山世系世系表
(一)韓山世系上承閩系世系表:(天正至許烈)
第1世:許 陶 中國許氏第61世
第2世:許天正 中國許氏第62世
第3世:許平世 中國許氏第63世
第4世:許 林 中國許氏第64世
第5世:許 緩 中國許氏第65世
第6世:許太基 中國許氏第66世
第7世:許 源 中國許氏第67世
第8世:許 介 中國許氏第68世
第9世:許士顏 中國許氏第69世
第10世:許 期 中國許氏第70世
第11世:許 興 中國許氏第71世
第12世:許乾德(許庸)中國許氏第72世
第13世:許夏臣、許烈、許猷 至此潮系。
(二)韓山世系開拓潮系世系表:(未全)
第1世:許夏臣、許烈、許猷 中國許氏第73世
第2世:許申、許恭、許岳中國許氏第74世
第3世:許光亨、許因(太子中舍) 中國許氏第75世
第4世:許聞誨(衛尉寺丞、通議大夫)、許聞義(初知賓州)、許聞一(皇佑元年進土)中國許氏第76世
第5世:許玨(宋英宗駙馬,尚德安公主繼叔父聞義任知賓州、廣南西路大兵馬都監、武功大夫) 中國許氏第77世
第6世:許仲進、許仲禮(仕至武節度使、東南第十一將)、許弁(元豐二年進士,繼玨知賓州終朝議大夫) 中國許氏第78世
第7世:許居仁(元符三年進仕,終朝議郎,知貴州)、許堯民、許舜民、許居安(同登元符三年進士)、許康民(侍祖父玨居儋州即海南)中國許氏第79世
第8世:許 焯(教諭) 中國許氏第80世
第9世:許 新(迪功郎)中國許氏第81世
第10世:許騫(紹熙二年進士、惠州推官、南思簽判)、許宣(與騫同登紹熙二年進土、一載登紹熙辛亥科)、許謙夫(韶府教授)、許義明、許敬夫、許睦夫 中國許氏第82世
第11世:許光祖(縣尹)、許光宗、許光族、許安穀
第12世:許君佐(教諭)、許君宰、許君輔、許君弼…………
andy
張貼於: 01月04日 13:35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74
韓山許氏蕃衍遷移實錄
一、韓山世系蕃衍遷移簡況
73世許烈,字俊整,乾德次子,世襲巡檢使兼宣教習,贈朝散大夫。兄夏臣,弟猷。子申、忠。姪恭、岳。侄孫光亨,玄孫駙馬玨。烈與弟猷同為入潮萌山世系始祖。
74世許申,字維之,號化州。崇祀邑鄉賢,誥封大夫。旨敕封嵩德賈氏,晉階一品夫人。
許忠,字雍州,官授知祿。無子,以聞一公為嗣孫。
75世許因,字仍甫,申之子,仁宗景枯三年進士,初授大理寺丞,官至太子中舍。夫人林氏,系本郡林從周之女。子聞誨、聞義、聞一。
76世許聞誨,字子膺,申之孫,因公長子,駙馬玨公之父。官至朝議大夫,衛尉寺丞。
許聞義,字子仙,宋仁宗景枯五年進士。初知賓州,終國子監博士。子二:長弁,次 。
許聞一,字子道,仁宗皇祐元年進士,官刑部 中。子曰珀。
77世,韓山世系五世祖,駙馬許玨,字國璽,聞誨之子,初授左班殿值,出為賓州觀察使,廣南大總統兵馬都監兼西路節制,武功大夫、大理寺正卿。尚宋太宗皇帝曾孫英宗皇帝趙曙長女德安公主,公主後改封舒國公主。公主下嫁之時,父曙未登基,身份為仁宗皇帝孫女及太子長女,故封德安郡主並下嫁許玨。英宗立,玨為駙馬。在賓時賜錦袍者六,金帶者三,金絲寶蓋者二。玨足下有紅痣,記公顯者之證徵。
夫人誥封德安郡主皇姬趙氏,潮陽勝前家祠神主牌仍沿宋例稱大姬,以其為公主及長公主之尊稱也。潮州郡城宗祠神主牌則稱皇姬公主趙氏。合葬隸仁都東廂洗馬橋埔,原有石碑一座立于官道旁文曰:“武功大夫許公妣皇姬郡主趙氏墓道在此。”墓道兩旁翁仲羊馬數對,至碑亭,刻蘇軾《酒子賦》,言蘇東坡當年與王介石及駙馬玨公儋州論南釀事。又有樞密折彥質謝駙馬詩,提示東坡將銅質茶孟惠駙馬,以為清風明月贈故人等軼聞。碑亭之後為拜亭,碑文:

敕封賓州觀察使附馬國璽許公
宋 之墓
皇 姬 郡 主 趙 氏

碑文用附馬稱謂,因玨公封爵及職位遠超一般跗馬都尉之職階,可榮稱駙馬,以示皇封附益之殊榮。為宋代外放為封疆大吏諸皇親中不可多得。子仲禮、仲進。
許弁,宇國兼。聞義長子,元豐六年己未進士,繼駙馬玨公復知賓州觀察使,兵馬都監,朝議大夫。子二:長居仁,次居安。
許斑,字國俊,聞義次子,官至主簿。子一曰居輔。
許珀,字國器,聞一之子。官任縣尉。子二:居誠、居著。
78世許仲禮,字禮,號則敬。駙馬公長子,崇寧四年乙酉科武舉,官武節郎領節度使,為東南第十一名將。子二:長堯民,次舜民。
許仲進,字進,號則光。駙馬公次子,崇寧二年鄉進士。官韶州教諭。子一:名賢,字易得。
許居誠,字則形,珀公長子。樂善好施,鄉人敬重。子二:曰順民,曰一民。
許居仁,字則榮,弁公之長子。登元符三年庚辰科進士,官南康縣知縣,升貴州知府,終朝議郎。子二:長(王齊)民,次統民。
許居安,字則恭,弁公次子。登紹興五年三甲進士,官太常寺奉禮郎。子惠民,字易平。
居輔公,字則佐,弁公季子。官郡博郎。子保民,字易定。
79世許堯民,字易治,乃仲禮公長子,官巡檢使。子焞,字觀光。
許舜民,字易安,仲禮公次子,官授驛使。子炯,字觀民。
許賢,字易得,仲進公之子,授官不仕。子開,字觀玉。
許(王齊)民,字易康,居仁公長子,官刑事簽判。子灼,字觀盛。
許保民,字易定,居輔公之子。官轉運使,升刑部郎中。子三:燁、炳、煌。
許保民,字易定,居輔公之子,官建武將軍,升節度使判官。子煍。
80世許焞,字觀光,堯民公之子,官教諭。子新,字廣親。
許炯,字觀明,舜民之子,官授知縣。子二:騫,宜。
許開,字觀玉,紹興八年鄉進士,官長史。子三:長彌夫,分居揭陽、海陽;次彌隱,分居潮陽、饒平;季彌高,分居潮陽、揭陽、惠來等地。
許灼,字觀盛,(王齊)民之子。子二:宰、採。
許燁華,字觀輝,保民之子。子長寵,字朝爰。
81世許新,字廣親,焞之子。官迪功郎。子三:長義夫,分居海陽鳳城、溢溪;次謙夫,分居揭陽、潮陽、澄海、饒平;季敬夫,分居海陽隆津都、龍湖大巷。
許騫,字廣輝,炯之子,登紹熙二年辛亥進士,官惠州府推官,調南恩簽判,憂家回歸,後官至從事郎。崇祀郡邑名賢。在官有惠政,惠民為之立生祠,有文名。子達夫,分創龍湖烏黎村。
許宜,字廣耀,炯公次子,紹熙三年壬子進士,七月初一日卒,年29歲。子道夫,分居澄海下外甫都許馬堤。
許岐,字彌夫,開公長子,宋寧宗二年丙辰歲貢,官授化州學正。子安穀,分居海陽、饒平。
許彌隱,開公次子,宋寧宗五年己未歲貢,授合浦訓導,創潮陽廓都。
許山,字彌高,開公季子,宋寧宗五年末科鄉進士,授淨州府龍溪縣知縣。子三:長豎基,分居揭陽官溪都洋內、惠來校格州鄉。次肇基,分居郡城北門外神山,揭陽官都太洞。季兆基,分創直浦都溝頭,澄海蓬州溝南村,潮陽勝前鄉等。
許宰,字朝相。
許寵,字朝爰,燁公之子。
許完,燂公之子。
許容,字朝議,煍公長子。子三:語,清,沛。
82世許義夫,字均輔,新公長子,授化州府學正。子安穀,字竹林,分居創溢溪。安穀子玉窖公遷詔安,莆田,後遷田源等地,再遷揭陽榕城。
許謙夫,字希夔,新公次子。授韶州府教諭。子三:光祖、光宗、光族。光祖之子分居揭陽桃山都東嶺,磐溪都渡頭,後遷創潮陽縣大南塘。
許敬夫,字希葵,新公季子,能文好詩。晚年隱居蒙山,植蒙山梅,本庵有碑記。歷代庵中主持僧皆具茶飯蔬菜,於三月十九日赴公忌辰供奉。子榕坡,分居海陽隆津都龍湖大巷。
許達夫,字希德,騫之子。授宣教習。公生前適逢“韓山為事”,遷居創龍湖烏黎山堤上房。子應魁,授海陽知縣,無嗣,以敬夫後裔承繼。
按:“韓山為事”指宋理宗淳祐一年(西元1241年)臨安京都後宮有劉姓總管太監奉旨出京南巡,宣慰潮州皇親英宗駙馬許玨及德安公主即舒國公主後代。時許駙馬子孫有謂開駙馬府中門大禮歡迎中使劉太監者,但此議遭反對。謂“太監為我家家奴,無須大禮迎接。”因此,開側門以待中使劉太監。太監見招待不周,帶恨離去。回京妄奏,謂潮州皇親許氏心懷不軌。理宗皇帝心中也想去除駙馬許玨子孫兩百餘年恩蔭權益,下旨清勦。自韓山山前許族祖居。至潮州郡城許駙馬府,殺掠甚兇。明代譜載,明時駙馬府中尚掛宋末被難先人血袍一領。謂洗馬橋駙馬公墓前官道旁接旨迎駕先人被誘殺事。至此,許氏凌替,子孫四散遷移。
許道夫,字希任,宣之子。進士,授校書郎。子光照,分居澄海外浦都許公渡。
許豎基,彌高長子。登宋理宗辛卯科鄉進士,授化州通判。公生于孝宗丙辰年,即西元1196年,中鄉進士時35歲。分居揭陽官溪都洋內、惠來格州都。
許肇基,彌高次子,分居饒平善善鎮。
許兆基,彌高季子。登宋理宗乙巳科即西元1245年歲貢生,時53歲。因度宗之後世亂,未受官。子四:起烈、廣烈、丕烈、弘烈。
83世許安穀,字竹林,義夫之子。“韓山為事”,公帶同四子奔居意溪。未幾,公逝。元兵侵掠,許氏起兵抗元。元兵恨,剿殺韓山,又剿郡城許駙馬府,毀文書府庫,追殺許氏流亡家人,襲意溪許族。安穀子四人再奔福建莆田,分創於詔安,後遷田源馬坪鄉之官園,靠攏猷公及光亨公族系。再後有玉滘公分遷揭陽玉滘村,即今榕城。
許光祖,字福南,號致政、萬七、一本、醉翁,謙夫長子。生于宋寧宗戊辰(1208年)三月初六日,登理宗端平乙未(1235年)鄉進士,授武城縣正堂,升東昌府知府。因韓山為事,光祖棄官回籍。元胡人主中原,宋泯之後,光祖與弟光宗、光族隱居揭陽西關外,創潮臨渡頭許寨。公有四子:君佐、君宰、君輔、君弼。
許光宗,字文政,謙夫次子。韓山為事,與父謙夫,兄致政、弟政義避居揭陽豹崗錦裡。後遷居仙浦尾,建寨修祠,為一世祖。子珀山、珀潭。
許光族,字致義,號直齋,謙夫季子,與兄致政隱居潮臨渡頭村。後遷居潮陽、惠來等地。公首領藍田都崎嶺、藤吊嶺、華清牛牯嶺等處;以及赤坎河浦嶺、長尾林、白石登嶺;陳公山牛角林、楓林、白頸石、赤秋溪嶺、貝象等處一概糧山。復創糧渡一所,坐落藍磐潭角(潭角渡)。因有功於族,是以冬至配祀焉。糧山糧渡由潮臨鄉管轄。子五:德荃、德蓁、德蕃、魯芹、德芳。
許榕坡,敬夫之子,分居潮安縣隆津都。創龍湖大巷,即今長湖鄉。
許應魁,達夫之子,授海陽知縣。子閣學,分居海陽隆津都。創龍湖烏黎山堤上房等處。
許光熙,道夫之子。分居今澄海縣,創許馬堤、下外莆都許堤即五馬堤。志書有載,許公渡有族譜記載。即今冠山鄉。
許起烈,號輋烈,兆基長子,生於度宗壬申歲。子二:學士,字應祥;義直,字應祐。分創潮陽勝前鄉。
許廣烈,兆基公次子,分居潮陽直浦都溝頭鄉。
許丕烈,兆基公季子。分居饒平縣,創沃頭鄉。
許弘烈,兆基公四子。分創澄海蓬洲溝頭鄉,今屬汕頭市金園區溝南鄉。
84世許文明,字東濟,安穀公長子。卒卒于元帝年間,時在安化坊。子五:惟哲、惟祐、惟可、惟平、惟實。
許仲明,字明濟,安穀公次子,授國子監學錄。姪惟平承其嗣。
許克明,安穀公季子。子惟仁。
許義明,字春潮,號玉滘。安穀公之四子。子二:惟遜,字碧泉;惟玉,字碧山。
許君佐,字象泰,號心月、朝喜。光祖長子,生于生于宋紹定三年(西元1230年)十二月初一日。登宋理宗寶祐四年丙辰科鄉進士,授湖廣武昌縣教諭。子二:愚隱,泮學。創揭東縣磐東鎮潮臨村(今渡頭村)頂下寨。
許君宰,光祖次子,分創揭東縣砲臺鎮東嶺村及漁湖鎮東仁村。
許君輔,號朝鳳。光祖季子,生于,生于三年 (西元1236年)二月念九日,登宋理宗寶祐四年丙辰科進士,授福建漳州南靖縣正堂。有德於民,士刻像立廟勒碑於文廟之左。後欽選為戶部主事,奏準回鄉養親,避居石龍村。起兵抗元失敗後回原居。子二:長逢春,分居興寧縣大隆田,又分居於豐順縣神砂鄉。次子逢文,由雲路豹崗錦裡徙澄海隆都,創樟籍村,分居風眼村、路外村。
許君弼,字朝熙,號廷魁,佛佑,均用,光祖四子。登咸淳三年癸未科進士,授福建常山縣知。子四:匣寶,國章,真美,國信。
許碧潭、許碧山,光宗公之長子及次子,分創揭東縣後圍新老厝。
許碧湖、許碧江、許碧海,光宗公之三、四、五子。分創惠來、海豐、陸豐等縣許氏宗鄉。
許德芳,分創陸豐縣宏嶺村。
許德芹,分創圓山嶺村,甲東奎湖村。
許德蕃,分創藍田都騎嶺村。
許德蓁,分創赤(土敢)河蒲嶺村。
85世許惟哲,文明公長子。居潮安意溪村,後徙福建省莆田縣定居。子二:友慶,友良。
許惟祐,文明公次子。分居意溪村,後徙福建省莆田縣定居。子友才。
許惟可,文明公之三子。子四。許惟實,文明公之五子。子三。
許惟平,字平穩。原文明公四子,過繼仲明公為嗣子。子二:長友潤,次友瑞。分居意溪村,後徙福建莆田。
許惟遜,字玄童,號碧泉。義明長子,分居普寧縣寮園村。
許惟玉,字碧山。義明公次子,居揭陽榕城,分居山東圍及普寧北山大潭。
許愚隱,君佐公長子。居揭陽東山區磐東鎮渡頭頂下寨。分創玉湖東寮鄉,新亨白石鄉軍埔村,榕城下池,象地埔,古湖村,鳳潮村。
許泮學,字學生,君佐公次子。居揭陽東山區磐東鎮渡頭南北厝。分居玉湖浮山鄉,汕頭市金園區溝湖村,登崗溪圍村。
許崗,父君宰。居揭陽砲台東嶺許村,分居漁湖東仁村。
許逢春,字長青,君輔長子。子二:長瑞盛分居豐順縣神砂鄉。次瑞端分居興寧縣大隆田圩。
許逢文,字發,君輔次子。子三:仁齋、理齋、成齋。由揭陽砲臺豹崗錦裡徙澄海樟籍鄉,分居鳳眼村,路外村。
(五)惠來縣許氏分布點
神泉鎮:神泉鄉,桃美村,角林,下家,金中。
惠 城:元春,英內泉仔,西二雙宮,西三城邊,梅北水流巷。
隆江鎮:隆江鄉,山家。
東埔鎮:南湖。
南海鎮:和雙,埔洋。
橋 場:謝塘,榕樹頭,池邊。
溪西鎮:盟山。
岐 石:湖寮,烏石。
前詹鎮:後寮,後堆。
靖海鎮:資深。
仙 庵:頂溪,裡湖,新鄉,望前。
周 田:塗坑。
葵潭鎮:葵潭,頭屯。
東 港:西嶺肚。
(六)饒平縣許氏分布點
山上村,溪墘村, 美上社,半天橋,東邊村,嶺頭村,小東村,田中村,許坑山前村,西林村,東界新城,古篤村,許厝坑,竹林村,高塘,新豐,黃岡,錢東。
(七)南澳縣許氏分布點
深澳鎮,青澳鄉。此兩處許氏宗親來自福建。
後宅鎮,山頂鄉,橋仔頭村。此三處許氏宗親來自澄海蓮下許厝鄉。
(八)豐順縣許氏分布點
神砂鄉,( 留)隍站,東( 留)橫據村等。
(九)惠東縣、揭西縣、海豐縣、陸豐縣、興寧縣、廣州市許氏分布點
宏嶺村,圓山嶺村,甲東奎湖村,藍田都騎嶺村,赤(土敢)河蒲嶺村,大隆田圩,廣州北京路高第街許地……
(十)普寧許氏分布點
北山鄉,郭厝寮,泥溝村,南胡,新南胡,寮園村,池尾,西清村,平時春,雲落。
湛江地區,莆田及詔安地區
海南地區,田源及馬坪地區 諸地許氏由潮汕
南海及番禺地區 } 本土遷移及回遷
翁源及附近韶關地區 情況從略。
上海地區,江西贛州地區
andy
張貼於: 01月04日 13:38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74
韓山世系名人傳略
一、名賢許申傳
許申,潮郡韓山人,大中祥符初舉賢良,時天子東封,召試第一,賜進士及第。申未第時以文才見知文惠公,時在咸平年間陳堯佐通判潮州事也。知韶州,移吉、柳、建三州。在韶州時,栽官道松榕數萬株,行人感德。又移曲江張九齡廟自水西入城中,州民稱道其賢。景祐元年,申以工部郎中權入三司,為度支判官,掌天下財政。申即改天下鑄錢舊法,省銅耗而得厚利。國庫可望增加,稅賦又可減免,這一實惠益民利國之法,足以體現度支判官許申理財天賦,是其賢慧識政之大端者。至官轉運使、兼製江西、湖南諸路之時,仁宗皇帝用范仲淹、韓琦、富弼以行新法。許申見其粗糙,怕難久遠,遂冒坐貶之禍,忤宰執,言新法之弊。范仲淹當年不納其議,不一年而新法失敗。仁宗新法失敗事因雖然複雜,但許申政識可見一斑。《潮州府志》卷廿八《人物•循吏傳》有錄此事,惜文中將宋仁宗朝事誤為宋神宗朝事,故于許氏譜中指出,後世知之以正志書國史之誤。申舉賢良時為大中祥符二年,終刑部郎中,贈銀青光祿大夫,卒祀鄉賢。至於詩文,有《高陽集》,劉允為之序,省志郡志皆有載。《宋史•藝文志》稱為《許申集》中一卷,今已佚失,未知海外有藏存否?《廣東新通志》稱許申行文淵洽、溫潤、切劘、端正。其賢能亦為世所敬重,位列潮郡前七賢之中,像掛潮州孔廟。
二、駙馬許玨與夫人德安公主傳
許玨字君瑤,一字國璽,潮陽韓山人,即今潮州市韓山山前鄉。玨天資厚質,立若岳峙,神如淵渟,其左足底有硃砂痣。其人好學得益,嫻韜略而精易理,論災祥有驗證。玨初以祖蔭得為宋仁宗皇帝近衛武官,授左班殿值。尚宋太宗皇帝曾孫英宗皇帝趙曙長女,即宋仁宗皇帝孫女德安公主。出為賓州觀察使、廣南西路大總統兵馬都監,繼叔父聞義任知賓州,封武功大夫。駙馬官爵既超越駙馬都尉之職,即公侯封溢(或稱附益,也稱封益)之實,因此附馬許玨也可用駙馬稱謂。北京原有石附馬大街用石附馬之稱謂為街名,就是例證。宋神宗熙寧八年,交趾入寇。越年,朝廷以郭逵為安南招討使,玨為都監,監逵軍南下徵剿。先克邕、廉等州,十二月敗交趾兵于富良江,斬獲甚豐,戳偽太子洪真,聲威大振。安南主李乾德懼,奉表詣軍門降。逵凱旋,玨屯廣南防邊,為朝廷倚俾,賜內府珍品甚豐。時至元祐年間,駙馬長子仲禮以武節郎出為節度使,志書稱為東南第十一將。至此,大宋南方東西兩翼防務,委諸駙馬許玨一家,恩寵甚重。元祐六年,駙馬監兵罷任,(阮志二百八題名及《金石略》等書有詳載。肇慶府、高要縣、七星岩有此字石刻,紀南謂親見之,語載《許氏追遠堂祠譜》中。)以事謫戍儋州。事因今難追覓,或謂當時廣東守將童某剿賊殺民冒功,罪及節度使許仲禮。駙馬為仲禮之父,掌南方軍事權柄,稍受追連,哲宗信而貶謫之。
駙馬既至海南,不久得遇謫臣東坡。蘇軾拜會駙馬,玨與王介石以南方膏釀餉軾。軾嘗與玨論南人釀酒之法,謂“未大熟,取其膏液,謂之酒子,率得十一,熟則反之醅中。”
蘇軾遂作賦以贈駙馬,其中有句曰:“米為母,麴為父。蒸羔豚,出髓乳。憐二子,自節口。餉滑甘,輔衰朽。先生醉,二子舞。歸瀹其糟,飲其友……
上述史事載於瓊志,雲蘇軾贈許玨賦,即《東坡集》之《酒子賦》。而“米為母”等十一句,也見於《東坡後集》卷八,事與文皆極其珍貴。及軾移廉州,時將改元,徽宗將出。軾以茶盂惠許玨,曰:“無以為清風明月之贈,此盂聊見意耳!”
蘇軾贈駙馬許玨之茶盂,後來為樞密折彥質所得。折樞密使有詩謝駙馬許玨,詩曰:“東坡遺物來歸我,兩手摩挲思不窮。舉措吾家阿堵物,愧無青玉案酬公。”
折彥質此詩此事,又為稀珍史聞,《廣東考古輯要》中《謫宦折彥質傳》有載。許玨由孫子許康民隨侍,僑居儋耳,年九十餘,卒。《瓊志•流寓》謂許玨久膺儋,年九十餘。九十余也僑居不返,於大江橋側建“湛然庵”,與樞密折彥質效仿司馬光真率會,為鄉約,五日一集,太守李行中參與此事,約習成俗。後拆彥質歸,有詩留別。事見《瓊州志•流寓繼錄》及《廣東考古輯要•謫宦折彥質傳》。
皇姬德安公主趙氏,宋太宗皇帝曾孫趙曙之長女,出身縣主,血統源自太宗皇帝趙匡義支系。其父趙曙原為皇伯濮安懿王趙允讓13子,故族譜、郡志、省志中言及皇姬德安公主時,間或有混稱為縣主者,並非訛錯,以其為皇伯濮安懿王孫女之故也。仁宗朝時,大臣呂誨、范仲淹等20餘人聯名上書,請皇帝立濮安王13子趙曙為皇嗣子,入宮過繼。皇帝允奏,遂有趙曙入宮並為太子入主東宮之事。縣主趙氏為仁宗皇帝太子之女,遂稱郡主並下嫁潮州許玨。太子趙曙登基,是為英宗皇帝,長女德安郡主趙氏遂為公主,神宗朝時改稱皇姑。至徽宗朝時重封前朝諸皇姬而改封舒國,時德安公主已逝於潮州,駙馬許玨又獲罪謫戍儋州未返,宋史載早薨。
公主初嫁許玨之時,曾問駙馬曰:“潮州祖居如何?”
時在仁宗朝年間,玨祖居地韓山山前之鄉,後山百花待放。玨在京城遙知家鄉盛況,遂答公主,說道:“潮州我家,後有百里花園,前有千里龍潭。”
及至數年之後回歸潮州,倚韓山而面韓江,德安公主說道:
“駙馬好眼力,千里龍潭映百里韓山,壯哉!”
公主說著,又轉過身來,指著韓山滿山鳳凰之花說道:“百里韓山棲鳳凰,千里韓江躍蛟龍。”
上述之事為傳代之說,今《揭陽許氏族譜》仍載此事,非後世子孫所臆造者也。時潮郡城中駙馬府建成,德安公主趙氏遂居郡城府邸,駙馬則在西南任上。長子仲禮為武節郎,領節度使,為東南第十一將,事見《廣東新通志•列傳科》次子仲進,皆授官。
三、尚書許光亨傳
許光亨,光亨字必達,號南溪,猷之孫,恭之子,申之姪,許氏西周許國世系第75世。少負奇氣,耽詩好禮,博古通今。弱冠充太學內舍,登宋徽宗大觀三年進士。調令江陵,勸學興農,以循良著。轉英州簽判,丞相曾文正薦為昭文館修撰。出提點刑獄,斷論公平,時稱無冤。當時朝中漸有擠正結諛之黨,光亨陛辭論此事。上曰:“卿可謂先見,朕當漸去之。”後改任開封治中,為正堂府尹。誅姦豪,賑煢孤,惠政聞于朝。宣和元年,上疏論天變,辭甚抗直,言侵賊臣,遂出判相州。監察御史陳瑾力察御史之論切中時弊,召為太子中允。以恭謹無懈,轉任太府少卿,財帛出納皆廉。上勞之曰:“勞勳之績,已呈於度支;德誼之修,尤稱於僚屬。”稱于僚年,兼太學司成。制定《三舍法》,有曰:“九重睿監,幾為纖塵清溷;四海平衡,每被權奴顛倒。”六賊聞之,深為恚憤。光亨自知六賊之禍,傾隱賢良,勢不可久。遂上骸骨,而三班侍從力薦。宣和二年五月十五日,皇帝降詔,晉光亨為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兵部尚書,門下侍郎平章軍國州重事。光亨力辭,詔許之曰:“留賢虛位,朝廷之殊恩;引退就閒,達人之高誼。卿志先定,朕亦不逆……”遂退身奉祠,終年80歲。
按:文中“六賊”指宋徽皇帝親信蔡京、朱(面力)、王黼、李彥及宦官童貫、梁師成6人。
四、明兵部郎中許國佐傳
許國佐,號班王,崇禎四年進士,授富順縣正堂。在官有惠政,均貧富、抑豪強、廢奴製,以忤豪霸惡紳落職,解京下部獄。值南海陳子壯以侍郎之身直諫朝事,獲罪獄中,相見執手,陳子壯為《蜀國弦》詩一首贈之。獄中對簿二年,冤事始白,調貴州首縣遵義令,擢兵部職方司主事,轉員外郎,升郎中,排比內外軍事用將調兵兼督九江餉務。班王知天下事不可為,乞養歸,遂不出。及南都擁立,以原官調,因父疾不果行。明年,隆武立於福京,復以兵部侍郎召,值父有豐喪,未赴。時江西劫賊與福建悍匪合夥引倭寇入閩殺掠,劫奪漁船,為明將陳豹驅趕。倭寇退去而贛閩賊眾入粵,稱曾全幫、馬龍幫,合力燒殺揭陽新亨、車田、錫場、曲溪諸地。有本邑武生劉公顯非禮南澳守將城隍廟進香女眷,犯姦而喪失前程, 而造反,引曾全及馬龍賊幫佔揭陽嶺地方,反明建國稱後漢,紀元“大升”,號稱九軍,燒殺更甚。明隆武二年九月,九軍賊陷揭陽城。屠城殺掠,無分貧富官民;賊在全城舉火,燒焚文書府庫,務欲去其犯姦劣跡。唐、宋元明歷代文牘書志燒燬殆盡,致使今人失盡此前歷代史據,邑人稱痛。時死難者無法統計,城內官紳則有76人,計:在籍都司黃夢選、戶科給事中黃毅中,推官邢之桂,知縣謝嘉賓,舉人楊琪華、黃三槐、楊世俊,歲貢林鼎輔、謝聯元,武舉楊德威,監生王之達、鄭之良,例貢郭之章等,班王之母餘氏夫人被執,也在難中。
賊首劉公顯執班王之母,原有其意。甲辛國變驚耗傳至揭陽之日,班王為首帶領全城官紳吏民百姓孔廟哭崇禎皇帝之靈;有號召一方之力。賊首正思發難,看在眼裡。希望他日舉事能有此公撐力,確保成功。又聞班王主持兵部日常事務,操調兵用將舉薦人選之權,希圖將之網羅入夥,可作依靠。又知班王盡孝,執其母以逼,待其到來。
國佐當日在郡府議事,聞知揭陽事變,不顧大明惠潮巡撫程峋及潮州府學訓導汪起蛟勸阻,騎馬自詣賊寨,願以身代母死。賊並拘之,以綠林之意誘待不從,拷打至體無完膚,終不屈,大叫崇禎皇帝數聲而死。死時年僅42歲,為潮州府名賢之中忠孝雙全而壯烈死難成仁取義之一位,很具特色,位忝後七賢之列,像掛潮州孔廟。事入歷代《揭陽縣志》、廣東省志、潮州府志。許班王明末遺事家喻戶曉,數百年而益香。
著作有:《百州堂集》、《蜀弦集》、《舊庵拙稿》、《班齋數句話》等。《班齋數句話》為科舉製文集。
五、清末及民國以後諸賢傳略
(一)清許希逸傳
許希逸,希逸字菊坡,自號瑯瑯逸士。歲貢,同知銜,福建候補通判。同治十一年入丁日昌幕,為丁所倚重。光緒二年與周易、林鶴孫隨丁日昌考察台灣。光緒十四年參與纂修《揭陽縣續志》。其人有詩才,工書。著有《堆墨齋詩抄》等。子元鳳、字桐史,拔貢,擅書畫,善山水。
(二)許南英傳
許南英,南英字子蘊,號蘊白,號“龍馬書生”等。明嘉靖年間,其先世自廣東揭陽東渡台灣,居赤歆。聚族而居二百餘年,各職其業。其父廷璋,業儒。設塾延平郡五祠邊,曰“窺園”,課人課子。南英19歲受業于謝憲章、吳樵山,學業大進。光緒五年,35歲,設塾“窺園”,曰“聞樨書舍”。日與吳小雲、陳卜五、王泳翔、施士浩、邱逢甲、汪春源、陳望曾、陳日翔等文士交流。十一年,舉乙酉鄉薦。十六年中庚寅恩科會魁,授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惜未以宦途為念,服務鄉梓之心甚強。遂回台灣,究心研探墾土化番之事並深入山社,以開化為念。乙未,割台議成,台民組義勇軍抗日,南英任籌防局統領,屯兵番界諸隘。及唐、劉皆去,台事已無可為,日人又懸像索掠南英,遂內渡。又至新加坡、曼谷等地,二年後囊金罄,就宦途。署徐聞、陽春,陽江知縣,陽江同知,三水知縣。南英廉潔,不善鑽營,時政腐敗,有退謝意。俄而武昌舉義,南英喜,應召而赴漳州,舉為革命政府民事局長。南北共和後,退居龍溪。後赴南洋蘇門答臘棉蘭,為張鴻南編生平事略,卒存遺著,年六十三。
(三)許元雄傳
許元雄,元雄字雄石,浮山人,許氏103世,民主革命先驅。昔年畢業於廣州法政專門學校,參加汕頭香港報業工作,旋赴北京參加國民黨北軍擴大會議,出席國民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九一八事變,參加李濟深等人發起之抗日反帝民主運動。1933年,福建事變,元雄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僑委會秘書長,後隨李濟深等流亡香港。七七事變後,回汕頭參加抗日總隊工作,受派卒宣慰團赴星洲、馬來西亞等地宣慰僑胞並募捐抗日。後輾轉於韶關、桂林、衡陽等地,為救亡奔波。1940年,元雄受李濟深之邀,到桂林任軍委西南行營辦公廳秘書,後形勢急轉,撤退到西南大後方。1944年任羅卓英為司令之聯合遠征軍司令部軍法處法官,隨軍遠征。抗戰勝利後,至暹羅,利后,文化協會委員,中華總商會秘書,教育協會主席,南洋中學建校主席。與黃聲一起創辦《曼谷日報》社並任社長,領僑團多項工作。曾多次被當地政府逮捕入獄。1948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反對國民黨右派壓制民主的獨裁政治,元雄參加成立大會。解放後,元雄回到北京,任華僑事務委員會參事,為民革中央侯補委員。1958年4月離休回老家浮山,離京時何香凝、彭澤民、李鐵民等全國著名民主人士皆有詩畫箋別。歸僻後,不變巴人本色,與鄉民相處甚樂。並與彭澤展、丘及等故舊知己魚書不斷。元雄愛詩,昔年有詩作見諸報端;遠征軍年代有詩集出版。後再出詩文集《湖上風裁》。整理詩稿有《兩輪集》,晚年又著《春周藏稿》詩集,總數有詩三千餘首。終年71歲,有紀念亭於浮山,宣慰其事。
(四)許玉書傳
許玉書,揭陽人,金城腳“迎紫軒”許英豪之子,航日空軍英雄。姐冰,即彭湃夫人許玉磬,玉書自幼有乃父風度。其父許英豪為人慷慨,熱心公益,為邑中正直士紳。母林氏,忠厚仁慈。兄玉海,1927年病逝。1923年,玉書受課於揭陽德育學校。畢業後升縣立榕江中學,喜籃球運動,為校隊中鋒。後轉學廣東省立金山中學,1933年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國民革命軍南京空軍學校,畢業後被送往美國深造。飛行技術高超,綜合素質好。1937年“七七”事變,玉書偕留美空軍人員請戰歸國。時蔣介石將軍行計誘集日軍陸、海、空軍主力於長江口,減輕華北軍事壓力。玉書駕機參加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諸役,並擊落日機三架,擢升空軍四大隊21中隊中隊長。1938年冬,中國軍事最高統帥部決定組建空軍敢死隊,空襲日軍後方瀋陽兵庫及軍工廠,阻遏日軍南進速度。許玉書參加轟炸編隊,戰功卓著。 1943年3月中旬,日機15架侵我四川萬縣,玉書率機15架截擊,擊落敵機數架。但敵此時增援50架,玉書指揮激戰,又擊落敵機13架。此時,我軍也損失9架,餘皆受傷,玉書座機中彈後毀於嘉陵江。玉書戰死後,國府公祭,批覆為抗日陣亡烈士,追升三級,葬重慶黃山空軍烈士公墓,時年僅28歲。
(五)許奇高傳
許奇高,又名其高。號長壽山人,《百洲草堂》後人,揭陽榕城人。知名畫家,昔年師事嶺東名師孫裴谷,後從上海美專函授。足跡遍及汕頭、新加坡、台灣諸地,每處皆有畫展。繼而赴日本考察藝術。“七七”事變後,南渡東南亞,曾舉辦抗日救國個人畫展。著有《許奇高畫集》二冊,與徐悲鴻、張大千有交往。 1948年回廣州定居,作品多次入選省級、國家級畫展,並受聘為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第四屆政協委員。奇高右手有疾,左手作畫。擅長飛禽走獸,運筆古拙,氣勢磅礡。又擅蟲魚花鳥,風格獨特。其畫風,承傳統而益西洋,獨樹一幟。技法傳人有揭陽許典鴻等,揭陽文聯主席陳鴻輝先生甚贊其法,嘗嘆“天賦奇高識大千!”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