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文/武/詩集 南宋许翰诗五首浅译 (一) 作者 许冀勇 | 註冊才能張貼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
張貼者 | 討論串 |
---|---|
xujin | 張貼於: 01月09日 02:45 |
會員一級 註冊日: 12月28日 來自: 浙江杭州 張貼數: 20 |
南宋许翰诗五首浅译 (一) 作者 许冀勇 目录
写在前面 许翰简介 一.《方舍舟九江适会仆射相公道过二林得非所期相雇叹息辄为长句用志胜游且以叙别》 二.《三友篇赠珪老》 三.《奉和大观文相公见寄古风》 四.《辛亥三月击舟潇湘得邵武柳州二丞相正月初书抚事感怀寄此长句》 五.《舣舟大藤峡口武陵使至忽奉福唐珍牍附以古风招隐揽之欣耸有会初心而分阃之命下已久矣咏叹不已复次旧韵用寄惓惓冀一观省》 后记 写在前面 许翰的诗和他的人也许并不为多少世人所知晓。在“古代诗词大全”中找到他的遗世的五首诗,更罕见注释,读者甚少,实为憾事。许翰的诗和他的著作《襄陵集》十二卷(大部是在任上时奏章综合,具在集中。其劲气凛然)。也是研究北宋末、南宋初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作为南宋朝庭抗金主战派首领李纲的政治盟友许翰,其性格和李纲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生性耿直、疾恶如仇、宁折不弯,绝不与张邦昌、耿南仲、黄潜善、汪伯彦等主和投降派权奸同流合污,屡被持不同政见者或投降派所不容,但仍固执不改,坚持自已的政治主张不变。“诗言志”。两人平素都热衷于作诗(词),两个人的诗词亦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和自己救国救民,抗敌雪耻的宏伟志愿。几乎所有诗篇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正面或侧面地反映了南宋初期的家国半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念及天下安危,国家存亡的思想感情及对挚友的深切怀念和互相勉励。其爱国激情,百世之后读之,仍令人心激荡不已。 许翰简介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状元许安世之弟,生年不详。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举进士第。宋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为给事中,敢于直言,写信给当朝宰相蔡京,谓百姓困苦,盗贼并起,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时高丽入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调民工开凿运河,化费甚巨,百姓苦不堪言,民间骚然。中书舍人孙傅认为:“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蔡京谓其所论同元佑党人苏轼,奏贬蕲州安置。傅被罢官。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然与苏轼相合,但没有其它用意,以孙傅中书舍人职务论事而处分太过份了,翰谓孙傅不应当贬黜,当时宰相蔡京怒,许翰被降职。当了江州太平观提举的闲官。 宋钦宗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许翰入朝。当时正值金兵首次围攻京都开封未克,退兵。翰入朝,即日赐对,拜受翰林学士,不久改任御史中丞,翰上书言边事,述说对金军事策略。张邦昌为宰相,翰上书力争之,认为不可用。种师道被罢为中太一宫使闲官,翰言:“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说种师道年迈,不堪当大任,翰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再述说:金人此行,关系大宋社稷安危,必须采用种师道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给予一次有杀伤力的打击,使之元气大伤,不敢再南侵,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将来再举,必有不救之忧。应起用种师道担任军事主帅。钦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许翰提升为中大夫,担任宋时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同知职务(副长官),为钦宗朝宰执(内阁)大臣之一。后因论益不合,于是以病辞官,任延康殿学士、知亳州。又因言论被免职,贬为南京鸿庆宫提举闲官。不久果然有“靖康之变”,东京陷落,徽、钦二帝被金俘虏。 宋高宗即位后,主战派首领李纲为相,推荐许翰,高宗复召许翰任延康殿学士。后来拜为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当时,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聚众各数十万,皆以勤王为名,愿得张所为帅。所为御史,尝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黄潜善等权奸。李纲为相,乃以张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成等众渡河,号召诸路,为兴复计。潜善极力反对。宗泽论皇帝车驾不宜南幸,宜还京师,且诋潜善等。潜善等请罢泽,翰极论以为不可。一一二七年八月十八日,李纲被罢相,李纲的罢相激起正义人士的愤慨和引起朝野的不平,时任尚书右丞的许翰一连八次上疏辞官,说:“纲忠义,舍之无以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辞去,高宗未许。八月二十八日陈东、欧阳澈被诛杀。许翰对家人说:“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戳与市,吾在庙堂可乎?”愤而再次上疏辞去右丞相官职,许翰不顾高宗一再挽留,求去益力,被降职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闲官,又因言论被免职。许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心怀壮志的政治家,但现实社会黑暗污浊,自己又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随俗沉浮,与权奸同流合污,于是只有选择愤然离去。 直至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年),复召为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推辞不至。绍兴二年,复召为资政殿学士。是年,同时重新起用李纲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许翰遂到临安任职。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五月卒,赠光禄大夫。史书称许翰通经术,正直不挠,历事三朝,终不得志。许翰在朝中之论议剀切(意切实、恳切)。翰著有《襄陵集》十二卷及《论语解》、《春秋传》。《宋史本传》卷三六三有传於世。 一.《方舍舟九江适会仆射相公道过二林得非所期相雇叹息辄为长句用志胜游且以叙别》① 公为逐客向何州,我亦求家赋远游。② 邂逅二林成晤赏,寂寥千古想风流。③ 玉锵溪堰凉吹榻,盖偃松萝翠满楼。④ 明日分携重回首,庐峰空见紫烟浮。⑤ 【注释】 ①唐宋的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分左、右仆射,是执掌朝政的高级宰臣,亦称宰相或左相、右相。 ②公:指李纲。 赋:给予。 ③邂逅:不期而遇,偶然。 晤赏:会晤、相晤,观赏。 千古想风流:想千古风流,风流:杰出的英雄人物。 寂寥: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处境就陷于寂寥。 ④溪堰:堰坝。 “盖偃”:即“盖偃盘龙”,描写那种干满虬结,树盖宛如伞盖,遮阴面积很大的古松的形态。 松萝:应为松萝茶,徽茶,名声较大。 ⑤分携:分手离别。 空见:看不到。 庐峰:庐山有四座香炉峰,在山北东林寺南有北香炉峰。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日照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故唐李白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名句。李纲《望庐山》中亦写有:“香炉顶上紫烟浮, 瀑布遥看银汉流。”句。 【题释】刚刚离开船登陆九江,路过庐山二林寺。挚友李纲亦从安庆、阜陵过来,不期而遇。于是一起游览东、西二林寺。游山之余,二人为国事互相叹息。分别时写下了这首诗以记之。 【译意】 你为朝庭放逐,离开京城,不知今后去向何处;我辞官后,京城是待不下去了,老家又不能归去,今日是有家不能回,亦想找一个远离京都的地方安置家少,而今成为了客乡游子。 你我二人没有想到能在庐山二林寺偶然碰到,见面后一边游览观赏景色,一边叙述别后朝中发生的一切。在山谷、古寺这样寂静的环境中,天空是那样的辽远,二个志同道合的挚友,谈论着千年以来历史上的杰出的英雄人物。你和我都是空怀济世救民的赤子忠心,无法施展自已的抱负,心理上不免带有一种悲凉的气氛。 耳里听着溪流发出如金玉敲打般的声音、看着没过堰坝的溪水流下、对着秋天寂静、空旷的山谷、坐在凉榻之上、清风徐徐而来、窗外是“盖偃盘龙”的古松、品松萝茶、眼前是满楼的翠色。挚友相见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香炉顶上紫烟浮,”(李纲《望庐山》)本来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香炉峰顶紫色的烟云潦绕,好一幅绚丽壮美的庐山图景。但是好友重逢又马上要分别,下一次相见却是遥遥无期,不知在何年何月,明日分手离别时,回头看,眼里呈满了泪水,只恐怕连庐峰上升起的紫烟也看不清了。“重回首”亦包含有对来日重新相聚的期盼这一层意思。 【简析】 1.许翰于一一二七年九月离开应天府乘船南下。所以这次和李纲在庐山二林寺会面,时间应在一一二七年十月上旬。亦是南下途中写的见著于世的第一首诗。 2.这是诗人许翰辞官南下游庐山二林时写的一首诗。和同一抗金战壕中的战友李纲偶遇的喜悦和马上又要分手的惆怅。这首诗写在秋天,加上贬黜、辞官,因此意境有一丝清凉。写景文字不多,但颇具特色,景物立体感强,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诗中又有间接的以景抒情。这首诗又从另一层面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图画般美好的环境,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3.这首诗亦收集在宋李纲《梁溪集》卷一八。李纲记有《道出庆阜偶值崧老右丞同游东西二林蒙示佳篇辄次来韵》。 庆:安庆。 阜:阜陵,宋属九江郡 (今安徽全椒东)。 二.《三友篇赠珪老》① 平生我三友,四海吴李孙。② 抱能不时施,戎马生中原。 孙既北随难,落日黄尘昏。③ 吴亦南投荒,蛮瘴愁朝暾。④ 李今又去我,浮槎杂鼍鼋。⑤ 飞涛渺何极,海天相吐吞。 蘧蘧遗此老,死生信乾坤。 颠沛吴江渚,投依楚山樊。 修水抱苍巅,剑气埋云根。⑥ 悠然竹林下,乃有幽有存。⑦ 神交迹两忘,高风嫋孤幡。⑧ 慰我念友心,方外得所敦。⑨ 空寂湛禅悦,中有诗清温。⑩ 我亦忘世者,早窥治乱源。 忠臣泣庙社,志士伤丘园。 欲持一寸胶,往澄九河浑。(11) 晚知未得力,繙经委空言。(12) 迨此从君游,始脱百忧繁。(13) 五君与六逸,岁久名方尊。(14) 他日竹庵东,更开支许轩。(15) 【注释】 ①珪老:宋通城名僧。宋李纲诗《寓居通城僧舍东轩池莲盛开竹庵珪老有意见过戏赠此篇》:“好抛筠粉娟娟净,来看荷珠的的圆。”通城于湖北东南部。西邻湖南岳阳、临湘,南邻湖南平江,东南邻江西修水。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接之处。 ②吴李孙:指吴敏、李纲、孙傅。吴敏:吉林铁州人,钦宗朝知枢密院事,荐李纲入阁,高宗时曾任宰相;李纲:抗金民族英雄。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力主抗金。孙傅:海州(今连云港市西南)人。靖康元年,累官兵部尚书,旋为尚书右丞,改同知枢密院事。 ③指孙傅,靖康之变后,宋钦宗以他辅太子留守。金人索太子,不许孙傅相随,傅答道:“我为宋朝大臣,且为太子傅,义当以死相从。”遂从之至北方,不肯屈服于金,后死于金。 ⑤一一二七年八月十八日,任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李纲受朝中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的迫害,只做了七十五天的宰相,就被罢相。当天就离开京都应天府,外任杭州的闲官。后再遭贬斥,先是罢观文殿大学士职名,贬往鄂州居住。后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数日后,宋高宗又下令将他流放到炎荒之极的海南岛。槎:指木船。 鼍:扬子鳄,亦称“鼍龙”。 ⑥苍巅:指修水黄龙山,隶属九江。庐山是江西西北部的幕阜山脉的尾峰,幕阜山脉的主峰则是座落在修水县境内的黄龙山。 何极: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穷尽、终极。抱:环绕。剑气:指剑的光芒,喻人的才华和才气。 埋云根:深山云起之处。 ⑦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⑧高风:高尚的风操。嫋:同袅,缭绕。形容微风吹拂,随风摆动的样子。 幡:此处意是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⑨方外:世俗之外。 敦:诚心诚意。 ⑩空寂:空旷寂静。 湛:精湛。 禅悦:佛学学说。 (11)胶:指心。九河: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这里泛指天下之河。浑:水不清。 (12)繙经:犹读经。 委:抛弃,舍弃。 (13)迨:趁。 (14)五君:指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和山涛、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交游甚密,世称竹林七贤。其中嵇康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司马氏掌权后,嵇康不苟合于其统治,与司马氏相对抗,后被司马氏杀害。后人因山涛、王戎后投靠司马氏做了官,把二人剔除,称为五君。六逸: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二十八年(740),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裴政、韩准、张叔明、陶沔等五人隐居于徂徕山之竹溪。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世称“竹溪六逸”。 (15)支许: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谊。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竹庵:僧舍,珪老住处。 【译意】 我这一生有三个最要好的朋友,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吴敏、李纲、孙溥。这三个人都是胸怀济世济民的抱负无法施展,偏偏生在这个战祸连天的年代。先是孙傅护送太子北上死于金,安葬在连落日余辉都笼罩在黄色尘土中的北国。接着在南宋绍兴初年,吴敏遭贬官,后南去安置在广西柳州,那个充满瘴气的蛮荒之地,又湿又热,太热了,连早晨的太阳都怕见到。现在李纲又被高宗罢黜,将乘海船去南海之边的海南。在那个鳄鼋出没,狂涛拍岸、海天相接。充满危险的地方生活。丢下我一个老者孤孤伶伶的,这生死相信都是天意。我亦颠沛流离于江南吴楚之地的山山水水之间,有家不能回。在这苍山修水之间折磨日久,把一个人的才华和才气,都埋没在深山云起之处了。 今天我悠然自得地坐在这幽静的竹林下,我和高僧你(指珪老)虽是初次见面,却彼此心意投合、如同是相知很深的朋友了。我们原先早已仰慕对方久矣,只是没有见过面而已。高僧的高风亮节,在我心中犹如是一面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的旗子。在这如神仙般居住的地方见到你,受到你诚心诚意的接待,足可以安慰我因长年在外漂泊所引发的对老朋友思念之情。在空旷寂静的的山野中,听着你精湛的佛学学说,你的如诗一般的语言,温婉的韵律,使我心中升起了无限暖意。我和你一样早已把自己置身方外,亦早已看清了这乱世治理应从乱的源头入手。忠臣居庙堂之上对君王劝谏而痛哭泣血,志士居田园之中为国土沦丧而杀敌捐躯。凭着我的寸心和满腔热血,也想把这污浊的大千世界澄清。但我也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力不从心,说不定是没有效果的,但读经书一定要舍弃空谈。还是趁此和你一起遁迹于山水之间,脱离往日的公务繁忙。就象古代的“五君”和“六逸”,佳话流传于世。它日在你居住的竹庵东面,造一间小屋,就称作“支许轩”吧。让我们朝夕相处,说佛经谈玄理,我俩人就象晋高僧支遁和高士许询一样,情谊长存。 【简析】 史记李纲罢相,先贬往湖北鄂州居住。流放到炎荒之极的海南岛,是第二年(一一二八年)发生的事。从诗中“李今又去我,浮槎杂鼍鼋。”句可知,李纲已经去了南海,所以这首诗应写于一一二八年。地点是在湖北通城,诗中三友指吴敏、李纲、孙傅。古人云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又云“岁寒知松柏之后凋,”均具拒霜耐寒的性格,意谓在恶劣环境中仍具崇高气节的人。李纲在词《六么令 ·长江千里》里亦写道“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是在说,虽然“岁寒”(喻环境险恶、困难),但他要象松柏那样青苍挺拔,不畏冰雪侵凌,可见两人心有灵犀。 先是孙傅,靖康之变后,傅奉命辅太子留守。金人索太子,不许孙傅相随,傅答道:“我为宋朝大臣,且为太子傅,义当以死相从。”遂从之至北方,不肯屈服于金,后死于金。接着在南宋绍兴初年,吴敏遭贬官,后南去广西柳州。现今李纲又被高宗罢黜,将去南海之边的海南安置。这三人都是和诗人自已一样,都是谋勇过人、秉性刚直的人,但生不逢时,空有满腹经纶,一腔壮志,心底谁知,唯有泪湿衣襟。心中济世救民的抱负无法施展,抗金救国大志始终未能实现。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无奈的心情跃然于纸上。诗的下一层意思写到在颠沛流离之中和高僧珪老的交往,直抒胸臆欲隐归山林的愿望。其实不管是吴敏、李纲、孙傅三个昔日同僚三友还是现在的高僧珪老,都是相知相识、相互信赖、甚至是肝胆相照的朋友。这样整首诗的意思就连贯起来了。 好一句“忠臣泣庙社,志士伤园。”这是这首诗精辟之句。在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当时,不管是位居朝堂之高的忠臣,还是身在田园之中的义士,全都投身于抗金的战场,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甚至不惜自已的生命,像李纲、许翰都是以一介文臣,肩负起抗敌守土的重任。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同仇敌忾!何等的气壮山河!可是,我们透过诗句背后似乎还看到另外的场景:忠臣对对君王劝谏而痛哭泣血,劝谏什么?无非是抗金复土,在当时局势下,君王本应该率臣民痛击入侵者,怎么还用得到忠臣去泣血劝谏?这说明什么?说明是宋高宗赵构是对抗金复土国策的犹豫,或是信心不足,还是说压根儿就是反对?忠臣认为那些结社、啸聚山林的民间抗金组织是豪杰义士,在宋高宗和黄潜善等权奸眼里看来是盗匪,是派兵清剿的对象,所以这“志士伤丘园”,到底死伤在什么人手里,是金兵?还是官兵?还是兼而有之。当然也包括像敢于伏阙上万言书言事的、声誉满天下的名士陈东与欧阳澈,诗人眼前浮现出他们从容赴刑场,被黄潜善之流杀害的血淋淋场景。写到这里,诗人内心是何等痛,不仅仅眼在泣血,就是心也在泣血了。宋高宗赵构和黄潜善他们其实是一丘之貉,他们制订的南迁逃跑的既定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之所以赵构登基之初用李纲为相,只是迫于形势严竣,是招徕人望的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略有好转,忠臣的结局便是被罢官贬黜,或流放蛮荒之地。到此时就是忠臣眼里哭出血来劝谏也没有用的了。到此时许翰也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也彻底失望了。所以“忠臣泣庙社,志士伤丘园。”这一句是写得是好极了。 根据诗中内容分析,许翰辞官后,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当时称南京))乘船沿通济渠南下,经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入淮水,然后沿淮水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入长江。然后至江西九江,在庐山二林和李纲见面分手后,沿修水西进,留连于湖北、江西、湖南三省交界处的修水黄龙山地区。然后祗达湖北东南部的通城。所以这首诗应该是南下写的(遗世)第二首诗。诗人当时年已近七十岁了,由于在外日久居,无定所,过的都是船上生活,心情已有些烦困,“颠沛吴江渚,投依楚山樊。”一个“樊”字已经表露出了他当时的心态。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
註冊才能張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