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JooSamuelM 10月28日
HerbertTro 10月28日
PauloDaviL 10月28日
HymanO3064 10月28日
PauloLucca 10月28日
ZCQMariaNi 10月28日
StephanieF 10月27日
AlisaFaerb 10月27日
AlciaGomes 10月27日
PedroDaviL 10月2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文/武/詩集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十四) 许冀勇整理
註冊才能張貼

全部展開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張貼者 討論串
xujin
張貼於: 01月10日 04:56
會員一級
註冊日: 12月28日
來自: 浙江杭州
張貼數: 20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十四) 许冀勇整理
十四.后记
李纲罢相、许翰辞官、张所、傅亮被黜,宋高宗是在自毁长城。宋高宗重用主和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黄潜善窥测到高宗既畏惧金国,又害怕父兄回来会夺走自己帝位的心理,极力怂恿高宗偏安于江南,向金乞和。他们遣散各路勤王之兵,促使高宗从南京(河南商丘)迁都到扬州,建立南宋小朝廷,弃置整个黄河流域于不顾。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急转直下,金兵分兵三路轻易即渡过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之广大地区。
黄潜善、汪伯彦同时打着抗金的旗号,巧立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督促诸路官兵催缴自北宋徽宗崇宁以来积欠的前二十多年青苗本钱,按记追缴,无一可免,百姓无以聊生,迫使揭竿而起,结众自保,铤而走险,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南宋朝廷迁都扬州后,于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派遣朝奉郎王伦和阁门舍人朱弁向金乞求休战议和,但遭到金国拒绝。
同年十二月,金军分三路再次大举南侵,目标直指高宗驻跸之地扬州,局势危急,警报频传,黄潜善多匿不上闻。高宗还以为是金瓯无缺,安享太平。高宗与黄、汪等一班佞臣、宰执,对抗金之事,毫无谋议。黄潜善整日里与幕僚、妻妾饮酒作乐,全然不顾中原军民正在与金军浴血奋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将粘没喝攻占了徐州等地,右丞许景衡认为随从护卫单弱,请高宗退避,而黄潜善认为不足虑,仍率同僚听僧人浮屠说法,丝毫不作防备。同年二月初,金军完颜宗翰派兵奔袭扬州,前锋直抵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准备突袭杨州、捉拿高宗。三日,金将粘没喝攻破天长军,距扬州只数十里。内侍邝询闻警,忙入报高宗。高宗正在行宫内寻欢作乐,乍闻战报,他慌忙带领少数随从策马出城,仓惶渡江。当夜,金军攻入扬州,黄潜善、汪伯彦尚率同僚还在听僧人说法,听罢返食,堂吏大呼道:“御驾已行了!”两人相顾仓惶,不及会食,忙策马南驰逃窜。扬州城顿时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居民军士,纷纷夺门抢道逃窜,互相蹴踏,死亡载道。金兵追至江边,军民不及撤退,死伤与落水者不计其数,史称“扬州大溃退”。司农卿黄锷趋之江上,军士误认作黄潜善,均戟指痛骂道:“误国误民,都出自汝,汝也有今日。”锷方欲辩白姓名,谁知语未出口,头已被砍断了。可见黄潜善为人奸诈,力主议和,苟且偷安,不作战备,为国人所切齿痛恨。
二月中旬,高宗从镇江再退避到临安(今浙江杭州),黄潜善还留恋禄位,上奏疏说是:“国家艰难,臣等不敢具文求退”,高宗至此才感觉到黄、汪二人的虚伪奸诈,误国误民。后来,中丞张澄等人弹劾黄潜善和汪伯彦二十条大罪,朝野都以为“扬州大溃退”的罪责应归在黄潜善和汪伯彦身上,高宗也不满他两人对抗金之事,不能早之为计,以招外侮,让自己吃尽了苦头,才将他俩罢相,把黄潜善贬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又削职居衡州(今湖南衡阳)。郑毂继之上书说黄潜善罪恶比汪伯彦更大,王廷秀也跟着上书切责,高宗才勒令安置英州(今广东英德)。谏官袁植请求将黄潜善处斩,高宗不允,将黄潜善改置梅州(今广东梅县)。同年冬,黄潜善在梅州病死,终年47岁。
汪伯彦在“扬州大溃退”后被免职,贬居永州。1131年复职,任江东安抚使。1134年再次免职。1139年,在其学生秦桧帮助下复官,复任宣州知州。1141年卒于家乡。《宋史·卷四七三·奸臣传》有记。
1129年三月,以康履为首的宦官在临安骄恣用事、妄作威福,引起诸将及士大夫的不满。主张逃跑的王渊因与宦官勾结而升任同签书枢密院事。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因渊被重用,嫉妒不服,忌恨宦官胡作非为。时宦官康履专权,与渊关系甚密,及渊入枢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荐,由此更怀恨在心,便暗中与中大夫王世修、御营司武将刘正彦密谋,以清君侧、除宦官为名发动军事政变,设伏兵于城北桥下,待渊退朝,一拥而上,将其擒拿,说王渊勾结宦官谋反,先斩渊,命令部下“分捕中官,凡无须者皆杀之”,后杀了康履等宦官百余人,宫中只剩下十几个大监。单就苗、刘杀戮宦官这一点来说,得到了不少士大夫的同情和支持。苗、刘逼高宗退位,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两人自己掌握了朝廷大权,史称“明受之变”,然后以太后和皇子的名义发出改元文书。前线的张浚、吕颐浩、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五人以张浚为首,打出“拥立建炎天子复位旗号”,兵发杭州,苗傅、刘正彦仓皇逃出杭州,最后都被韩世忠抓获明正典刑了。但“明受之变”使高宗认识到,凡事都有一个“度”,离开这个限度,那怕你就是帝王也行不通的。如果连表面上抗金姿态也不做一下,自己的皇位是坐不下去的。为此,他下诏承认自己举措有误,并将行都移到建康,表示要同金兵战斗到底。后许翰在《奉和大观文相公见寄古风》诗中写道:“朝无嵇侍中,溅血沾谁裾。”意思是你皇帝把忠心耿耿的大臣都放逐了,朝庭上没有了像嵇侍中那样的忠臣,碰到危难关头,又有谁能用自己的身体来为你(皇帝)抵挡箭簇,血溅衣襟。
高宗复辟,给参加平叛的诸功臣加官晋爵。张浚更是被破格提升为知枢密院事,当时张浚才三十三岁,是宋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执政大臣。这个张浚就是附和黄潜善,秉任黄潜善旨意诬陷李纲的殿中侍御史张浚。不过后来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黄排挤,这个人到是南宋自李纲之后有名的主战派。五月,张浚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自张浚经营川陕以来,陕西军民受到很大鼓舞,后来张浚集合五路宋军,骑兵6万、步军12万,号称40万,组识富平会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某些战略目的。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诏令张浚回朝。绍兴四年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绍兴五年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负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但又受到秦桧打击,但此后仕途起起伏伏,多次被罢官贬黜,也不是很顺利,到此时,我想张浚一定也深为自已当年受黄潜善指使,弹劾李纲之事感到后悔不已,此是后话不提。
1129年,金军南侵,越过长江,高宗只好带着他的小朝廷继续南逃,由建康再退到杭州,此后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过着流亡的日子。又经越州、明州(宁波),最后乘船下海,又从海上逃到台州椒江章安,温州。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直到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史载李纲在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渡海到达安置地琼山,三天后便接到朝廷允许他“自便”居住的“德音”(算是特赦)。获得自由后,于当月下旬渡海北归。他一路察访,经广西,于建炎四年(1130年)四五月间顺西江而下,抵达广州,后来回福建邵武祖籍居住,闭门述著。
许翰离任后,从河南商丘乘船沿通济渠南下,经过了安徽、江苏,祗江西九江,曾在庐山二林寺和李纲邂逅相遇,后李纲去了安置地湖北鄂州(武昌),许翰滞留江西黄龙山至湖北通城一带。后李纲又被发送海南,许翰亦离开通城经湖南、广东,后至广西。直至绍兴二年(1132年),才沿长江顺水至浙江(临安),足迹涉及九省,历时三年六个月,把当时南宋版图内长江以南地区几乎都走遍了。今天我们在《古今诗词大全》中可以找到许翰南下途中写的五首诗。这五首诗亦收集在“李纲诗词集”中:《方舍舟九江适会仆射相公道过二林得非所期相雇叹息辄为长句用志胜游且以叙别》;《三友篇赠珪老》;《奉和大观文相公见寄古风》;《辛亥三月击舟潇湘得邵武柳州二丞相正月初书抚事感怀寄此长句》;《舣舟大藤峡口武陵使至忽奉福唐珍牍附以古风招隐揽之欣耸有会初心而分阃之命下已久矣咏叹不已复次旧韵用寄惓惓冀一观省》。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和自己救国救民,抗敌雪耻的宏伟志愿以及和挚友李纲的真挚感情。几乎所有诗篇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正面或侧面地反映了南宋初期的家国半破,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念及天下安危,国家存亡的思想感情及对挚友的深切怀念和互相勉励。其爱国激情,百世之后读之,仍令人心激荡不已。有兴趣的读者可详见拙作《南宋许翰诗五首浅译》。
绍兴元年辛亥(1131年),高宗召许翰官复端明殿学士,许翰辞不至。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定都临安后,又复许翰资政殿学士。是年,复起用李纲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许翰遂到临安赴任。宋高宗绍兴三年癸丑(1133年5月)许翰在任上去世(在世约七十三年)。去世后赠光禄大夫。
翰著有《襄陵集》十二卷,是其在任上奏章的汇总,后人称:“其劲气凛然,犹可想见。”其中后世认为比较精辟的论述,如《襄陵集》卷五《用大臣以励风俗疏》:“比年大臣重去位而轻守节,既解政机,犹复顾望踌躇闕阙庭,以幸復用。故蔡京、王黼盘踞都城,如古柏根,不可動移……。”《襄陵集》卷七《谢元城刘待制举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启》:“故商周之《书》灏噩,而《春秋》之辞谨严,《易》倚数而经奇,《诗》缘情而尽丽……”等等。另外许翰《襄陵集》中有答刂子一通,称杨雄与孟子异世同功,请以配食孔子庙廷,位次孟子,可知当时士大夫之所见同也。箸作还有《论语解》、《春秋传》。
李纲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被罢免。绍兴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他虽然被排斥在朝庭之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陈述政见,继续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抗金斗争,陈抗金大计,但均未被采纳。七年后绍兴十年(1140年),李纲亦在福建苍山松风堂抑郁逝世,年仅58岁。李纲陵园座落今福州市闽侯县大嘉山南麓,陵墓题刻“忠义凛然”。所著有《梁溪集》和《梁溪词》。李纲的诗词不多,现存仅五十多首,但他的七首咏史词很出色,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作者借古喻今,充满了坚持抗战的爱国热情。李纲、许翰通经术,其在从政之餘,亦不废学。据年谱所示,在李纲罢相(1127)之後三年內,热衷研究《易》经,时与许翰、吴敏(1089-1132)、潘良贵〔字子贱〕(1094-1150)讨论,并表己见。
许翰生平“正直之节,终始不挠。刚正不阿,历事三朝,终不得志。”李纲和许翰都是诤臣,是铁骨铮铮、威武不屈、参透生死、无所畏惧、胸怀坦荡、一身正气的忠良之臣。是以匡扶社稷、体恤民情为已任的清官。虽然亦曾居两宋枢府、相府要位,但是,他们生不逢时,他们本是文臣,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家,却遍逢乱世,要肩负起抗金复土的军国大事,置身内忧外患的困境里,没有遇到明君,却遇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个昏庸皇帝和张邦昌、耿南仲、黄潜善等奸邪权臣,空怀一腔报国之情,结果亦堪哀,他们注定要成历史的悲剧人物。象李纲、许翰那样的忠臣被排挤和贬抑,是大宋的不幸和屈辱。可是历史总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这种悲剧。总之,历史人物,是忠是奸,是善是恶,是贤是愚,虽各有说法,或略有争议,但历史上大致皆有一定的评价和定论,之所谓“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熟读史书,可使我们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新的启迪,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有资料记,许翰在“靖康之变”后,有举家迁移江南一说。许翰辞官离职后,老家拱州襄邑是无法安身了。而南宋时东南之地,沃野千里,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厚的地区,而且又是金兵不大能到达的大后方的缘故吧。另据浙江台州椒江葭沚街道“后许”“许氏宗谱”记载:“始祖许翰,大宋年间在朝为官,应(因)奸臣当道,皇上听信奸言,当时金兵伐宋,兵燹(焚)之际,起驾南行,迁都临安而避之。南迁之始,祖上奏表章求抗金兵,保国为民。皇上非但不允,反将其打下金殿。公不乐而归。随同介贺先生诹(选择)商(量),携家眷弃官隐之天台义里。越时不久,恐被察觉,又遭横祸。将次子鹗公(长子许鹏)托于介贺先生,矫(名义)作游山玩水,避难泽国丹崖山、黄岩羽山,后至东山“后许”。观其东北临海,西南环山,山明水秀,故定居于此。成家创业,开辟耕耘,……。“笔者仅在此摘录,供读者参考。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定稿於杭州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睢县历史文化

《宋史》

《河洛悲歌》 作者:王曾瑜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古今诗词大全 >> 许翰诗词作品


全部展開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主旨 張貼者 日期
 »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十四) 许冀勇整理 xujin 01月10日 04:56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