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JooSamuelM 10月28日
HerbertTro 10月28日
PauloDaviL 10月28日
HymanO3064 10月28日
PauloLucca 10月28日
ZCQMariaNi 10月28日
StephanieF 10月27日
AlisaFaerb 10月27日
AlciaGomes 10月27日
PedroDaviL 10月2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文/武/詩集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一) 许冀勇整理
註冊才能張貼

全部展開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張貼者 討論串
xujin
張貼於: 02月08日 05:19
會員一級
註冊日: 12月28日
來自: 浙江杭州
張貼數: 20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一) 许冀勇整理
内容提要:
一.襄邑许氏
二.生逢乱世
三.金兵南侵,徽宗退位
四.靖康元年和太学风潮
五.两宋之枢密院
六.榆次河东兵败
七.师道虽老,可用也
八.“杜邮”二字显真情
九.许翰第一次辞官和“靖康之变”
十.赵构登基、李纲为相
十一.忠臣泣庙社
十二.志士伤丘园
十三.许翰二次辞官
十四.后记




提起历史上的许翰,可能知名度并不高,现在的人知道他的并不多,可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历史上,许翰却是一个风云的人物。

一.襄邑许氏
据《宋史》记载:许翰(?∼1133年),字崧老,拱州襄邑人。襄邑位于黄淮平原腹地,因境内有“睢水”亦称睢州。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丰富,降水适中,十分适于人类生存。早在史前时期,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襄邑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隋统一南北后,开凿大运河通济渠来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此后数百年通济渠(也称汴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襄邑适当通济渠中段,因而再度繁荣起来。特别是到了北宋,以汴京(亦称汴梁,今河南开封)为京师,亦称东京。以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迹之地宋州为应天府,亦称为南京,(即今商丘市睢阳区)。襄邑地处两京之间,宋崇宁4年(1105),由于襄邑与汴京形成了拱卫之势,升为拱州,金元时称睢州。这里亦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襄邑城在2000多年的岁月里先后迁移三次,经历了襄邑古城--襄邑旧城--襄邑新城(睢县)的变迁,均与战乱及黄河泛滥有关。先说说古襄邑城,由于该地处于黄河下游,水灾连续不断,该城地势低洼,易积水,受黄河屡次泛滥泥沙淤积的影响,形成城池外高内洼。加上战乱,襄邑自古以来为“逐鹿中原”双方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几次战役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历次战争中从先秦开始敌对方又常采用以水代兵之策,决黄河大堤,引黄河水淹城,致使襄邑古今地貌有较大改变。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襄邑古城屡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已难以为继,被迫向东边襄陵附近地势较高处迁移,遂建成“襄邑旧城”。城迁后原古襄邑城遗址遂为水淹没,成为湖泊,故清初《睢州志》载:“城西曰西湖,一曰万粮陂,今皆湮废。”可见襄邑旧城西曾有一西湖,到了清朝初已淤成平陆。这个西湖,就是由襄邑古城废弃而成的,因在旧城之西,故称西湖。襄邑旧城即原始建于北宋末年的那一座。所以北宋末所称的拱州襄邑城,应该也就是襄邑旧城,规模要比被水淹没襄邑古城大得多。据旧志记载,城周长共十里零三百步。到了金元两代,中原战乱频仍,州城失修,城墙大部分塌坏。
至于襄邑新城是到了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河南巡抚章焕来巡视,遂令在旧城南关外居民稠密处再修筑一座新城,以防“盗贼”侵扰。至此襄邑又有了新旧二城。“襄邑新城”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才改为睢县。今日睢县县城,即在原襄邑新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成。
所以综上所述,许翰原籍拱州襄邑,则应该为襄邑旧城。不过到了明朝崇祯八年,李自成率农民军转战至襄邑,围攻数日,因城坚未克而伤亡颇重,遂解围遁去。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三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再攻襄邑,城陷。李自成一怒之下,驱使百姓平毁襄邑新旧两城的大部分城墙,填平城濠。当年九月,李部围攻河南省会开封,月余未克。明朝河南巡按高名衡谋以水代兵,遂掘开黄河大堤,时值秋汛,黄河水势浩大,迅速灌入开封,李自成军虽解围而去。但黄河水向东南一泻千里,由于襄邑新旧二城已无城墙可以防洪,大水先冲入襄邑新城,再向北倒灌入襄邑旧城。两城民居建筑,大部分为洪水淹没。幸存者仅新城东西一街数百步,襄邑旧城则止余襄陵(今湖心岛)、金锁岭(今北关村)上数家。清初,旧城仍旧一片汪洋,战乱逐渐平息,四方逃亡的襄邑人相继返回,定居襄邑新城东西大街两侧,襄邑旧城由于常年积水,至此废弃成湖,即今日睢县县城北之城湖。
可见许翰当年的襄邑,已非今日之睢县,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探究许翰老家具体位置,大概应该是在现在城湖湖心岛一带,或许早已没于水下。本来古人崇尚“叶落归根”,致仕后本应回原籍居住,也许水患和战乱是主要原因,靖康之变后,许翰作出了安家江南的决定。加上后来高宗南迁定都临安后,当时襄邑已为金兵所占领,成了沧陷区,更加使许翰有家不能回了。即使有心想回到襄邑老家定居亦已不可能,移家江南遂成定局。
襄邑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历史的长河中,大量的铮铮之士、佼佼之才,无不与襄邑有所联系,襄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故有“英才俊彦,代不乏人,操觚染翰,著为文章,绮丽宏富,蔚然可观。”之说。故前人称 “士秀而多文”。襄邑宋属开封府管辖,是文化昌盛的地方,北宋百余年间,襄邑竟有四人状元及第,最为难得。四人者,前有郭贽、许安世,后有张去华、张师德父子。许翰为许安世之弟。
襄邑许氏更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家族。该家庭兄弟四人中,出了一名状元、一名进士、一位诗人、一位文学批评家,皆学有所成,名垂后世,人才会聚于一门,实为古今盛事。
大哥许安世,少年从学于丁宝臣,诗文为欧阳修等文坛巨匠所称道。于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年)得中状元,时年仅27岁。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因其父病逝,他弃官奔丧,第二年(1084年)病死于黄州,享年44岁。因家贫不能入殓,苏轼解衣助葬。《全宋诗》中收集了许安世写的《和蓬莱阁赏雪赋诗》《题清化山》《咏史》《游天章寺》四首诗。其中《咏史》诗一首:“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太宗泣君集,意恐劳臣疑。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亦收集于《宋诗纪事》中。
其弟许仲山,诗人,政和间曾和御制宫词以进,其中一首为:“轻寒惨惨透衾罗,玉箭铜壶漏水多。常是未明供御服,梦回频问夜如何?”希望得到徵宗赏识。不过送给皇帝看的诗,用到“惨惨”两个字,实属不祥,总给人以昏暗、阴森萧瑟的感觉。加上整首诗透露出的主题使人感到不舒服,其中并没有歌功颂德的词句,被御史以“用词不当”参劾,获谴并且还被降了职,调任顺昌(今属福建)县尉,也可以说是事与愿违。
还有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兄弟,找不到相关资料。
其弟许翰,生年不详,从元佑元年(1086年)中进士推算,大概生于1060年左右。青年时期时运不大好,先是1083年父病逝,接着第二年(1084年),大哥许安世英年早逝,本来古人有父死“长兄为父”的说法,长子可以支撑起整个家庭,何况大哥是中了状元做了官的,足可担负起抚养弟妹的责任,现在一家一下子折了两根顶梁柱,仿佛天都塌下来了。古代,官员遭逢父母丧亡,要回家“守制”三年,称为“丁忧”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是没有俸禄的。所以在大哥许安世英去世时:“家贫不能入殓,苏轼解衣助葬”,已到了灵柩运回原籍入土安葬都不能的地步,可见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很是艰难。这和许安世不善于理财有关,不然总不会父亲才死了两年,家就败到这种程度。这年轻时贫困的生活经历,影响到许翰进入仕途后能奉行亲民爱民的路线,以挽救天下仓生社稷为已任。作为南宋朝庭抗金主战派领袖之一,其性格生性耿直、疾恶如仇、宁折不弯,绝不与主和投降派权奸同流合污,胸怀救国救民,抗敌雪耻的宏伟志愿。同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底层的百姓,特别是主张招抚沦陷区内“揭竿而起”的、被当权者污蔑为“盗贼”的流离失所的百姓。他写的诗篇,更是直接表明了自已的政治主张,就是建设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而不是靠统治者武力镇压。这一切应该和他青年时期的遭际有着直接关系。直到许翰1086年守制期满参加应考,得中进士后家庭境况才有好转。后来许翰历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尚书右丞、资政殿大学士。
许翰的儿子字彦周,喜游历,爱交友。《老学庵笔记》载:翟耆年巾服一如唐人,往见许彦周。彦周梳古髻,着犊鼻裤,蹑高屐出迎,一如晋代隐居高士装束,翟耆年愕然。彦周说:“公唐装,我晋装,公何怪?”可见其为人博物洽闻,诙谐狂放,著有《彦周诗话》,卷首说:“诗话者,辨名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并在家乡故居建“诗话楼”,后没于水。该书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收入《四库全书》。
更为奇怪的是,这襄邑许氏家族中多人皆能梦中作诗,并留传下来。
《彦周诗话》记述,先伯父(指许安世)熙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夜梦至一处,榜曰(题名)清香馆,东边有别(另有)院,东壁有诗牌云,题冀公功德院,山东李白。其诗曰,秋风吹桂子,只在此山中,待得春风起,还应生桂丛,桂丛日已满,清香何时断,只为爱清香,故号清香馆。伯父自作记梦一篇,书之甚详。笔者试用散文改写如下:何处飘来一股优雅的清香?是八月的秋风吹绽了满园纷芳?这淡淡的、甜甜的、淳淳的、使人迷醉的馨香,噢!原来就是在这山中---桂子满树的花瓣中散发出来的。等到来年春风吹起时,桂树丛中又生出了满树的花蕾。但是桂树开花必竟有日子,主人又太酷爱桂花的清香,如何能留得这桂花沁透肺腑的清香长相永驻,主人就把这幢房子题称为“清香馆”。“清香馆”为宋代襄邑的另一名状元张师德故宅,宅在襄邑,后没于水,许安世在时犹存,对此当然熟悉。李白早生张师德300来年,当然不能预知“清香馆”。李白诗集中亦未查到此诗,应当是许安世梦中所作。
其弟许仲山,病中曾梦至一处泛舟,见环水皆奇峰,风光秀丽,不禁诗兴大发,于是赋诗一首,诗曰:“山色浓如滴,湖光平如席。风月不相识,相逢便相得。”醒后说与人听,数日后就死了。笔者也试用散文改写如下:满山的翠绿景色,就像刚洗过似的,特别清爽,空气清新;湖边风光旖旎,微风吹皱了湖水,平静得如席面,风景秀丽,使人陶醉。清风明月本来互相并不认识,彼此能遇见也是一种缘份,一定会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的。
其弟许翰的儿子字彦周,宣和己亥(1119),宿洪州(南昌)亲戚郑和叔家。夜梦行大路中,冰冷的沙土常把脚埋没,路两旁皆丘垅荆棘。一位穿黑衣白裙的妇人行走在田间,对他说:“此中无沙易行。”许颜周跟随着她竟上不去丘垄,妇人伸手把他拉上来。此时月明如白昼,一眼望去都是麦田,没有树木。妇人求诗,用草做了一个垫子让他坐,前有一砖台,台上有笔纸,他题诗四句云:“闲花乱草春春有,秋鸿社燕年年归。青天露下麦苗湿,古道月寒人迹稀。”(春风一吹,田野中不知名的花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秋风一起,鸿雁南归;春天一到,燕子又从南方归来了。晴天夜晚,露水湿润了麦苗;古道、冷月、人的足迹是那样罕见。)写毕,拍笔砖上发出声响,梦被惊醒,但诗还宛然记得。不过醒后回忆梦境,老是觉得似乎是在乱坟岗之中,那妇人应该就是非人类了,疑神疑鬼的,由此他还大病了一场。其实从现代医学观点说“梦”,梦见冰冷的沙土常把脚埋没——夜睡足冷;上不去丘垄——足无力,说明许颜周已有疾病先兆,接着大病一场也就不奇怪了

全部展開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主旨 張貼者 日期
 »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一) 许冀勇整理 xujin 02月08日 05:19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