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神農一族 炎帝祠 | 註冊才能張貼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
張貼者 | 討論串 |
---|---|
andy | 張貼於: 03月07日 11:08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76 |
炎帝祠 炎帝祠位於寶雞市渭濱區差門鄉(神農鄉)境內常羊山上。是神農炎帝的陵寢,為炎黃子孫拜祖祭祀的主要場所。中華民族是炎黃青冑,中國人是炎黃子孫。神農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軒轅氏族始祖黃帝始生地在姬水,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有定論。 “國語晉語”中記載: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姜水在寶雞地區,這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代,中國古地理學家評道元就明確地寫人”水經註“中。明代天順五年”一統志“記載: “姜水在寶雞縣南。 ”即今寶雞市區渭河南姜水邊的姜氏城。寶雞市區渭河南有浴聖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農祠,祠南蒙峪口有常羊山,常羊山有炎帝陵,均在(寶雞市)渭濱區益門鄉(神農鄉)境內,都是眾民百姓祭祀先祖炎帝的場所。炎帝陵主要遊覽建築有:神農門,羊腳亭,炎帝陵大門,炎帝行宮,羊首亭, “神農城池” , “華夏始祖”牌坊,祭壇廣場,炎帝大殿,炎帝塑像,大型彩繪,墓前石階,陵墓等。寶雞民間春節正月11日集會九龍泉祭祀炎帝誕辰;每年7月7日集會天台山祭奠炎帝死葬。近年來,海內外同胞多次成批來寶雞姜水流域姜城堡,九龍泉,天台山尋根拜祖,但祠毀陵圮失修。作為神農故鄉的炎黃子孫-寶雞人深感內疚。為此渭濱區益門鄉政府先後邀請專家學者與研究寶雞方志的同志,進行實地考察,結合史志文獻記載論證。市政府,政協以及地處蒙峪溝口常羊山下的寶雞橋樑廠領導,決心在神農氏族始祖炎帝的出生,創業與喪葬之處重修神農祠和炎帝陵,為炎黃子孫拜祖謁陵祭奠先祖炎帝修建場所。弘揚民族文化,功垂中華歷史。炎帝陵劃分陵前區,祭祖區,墓塚三個部分。陵前區:姜城堡處有一古式重簷牌坊,上書: “炎帝故里”四字。堡東“浴聖九龍泉”上有沐浴殿和九龍亭。清姜路北段十字路口有座石質華表牌坊,上書“神農之鄉”四字。清姜路中段十字路口又有一座古式牌坊,上書“人傑地靈”四字。寶雞橋樑廠門前天台山入口處的蒙峪,坐東面西有座跨路古建築“神農門”牌坊。過神農門經橋樑廠家屬區,向南即為常羊山炎帝陵,有盤山公路直達陵殿;另有直登陵殿的石階。祭祀區: “炎帝陵”所在的常羊山,距寶雞市南約5公里。進入山門,有百米台階,謁陵人可拾級登陵台,陵台處有牌坊,山門。門外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常羊山”三個大字,是西安著名書法家吳三大的手跡。常羊山風光宜人,溝底終年流淌著清冽的山泉小溪,也流淌著永遠訴說不完的美麗傳說,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步入炎帝廟的大門,左廂房裡展出著炎帝的生平及傳說故事,右廂房的牆壁上懸掛著各界人士的題詞。東西兩側設有中國農業展覽館和中醫中藥史展覽館。修建炎帝陵及祭奠炎帝活動的生動場面可以通過電視錄相展示在人們眼前。院子的正面是大殿,殿前是可容納千人的祭祀廣場。大殿面5間,左右兩邊的大紅柱子上是西安著名書法家茹桂書寫的對聯: “創始定有人千載岐黃崇炎帝“ , ”流傳安無據八方稼穡念神農“ 。正面門額上是”炎帝大殿“四個大字。殿堂正中央是炎帝的大型塑像,殿內燈火輝煌,香火不斷,宏亮的鐘聲悠揚悅耳,迴盪整個山谷......祭祖區內還修建姜炎聖母宮和神農閣。西山腰有百草堂,藥王洞建築,既是研究中醫中藥的場所,又可以為群眾看病。陵墓區:穿過殿堂往南,便是一條筆直的通往後山頂的小道。炎帝陵就在這後山頂上。人們迫不及待地登上陡峭的,層層相疊的台階,直至登上第999個台階,才算終於到達常羊山的中峰頂。這是個龐大的圓形陵墓,墓塚周圍用青石砌築,墓碑上刻有“炎帝陵”四字。四周松柏成林。墓前通道兩邊為歷代帝王塑像,陵家後為頌揚炎帝功德的詩詞,楹聯和繪畫作品的碑林。陵墓東連天台山風景名勝區,北隔蒙峪河與諸葛山相望,南邊松柏成林,越林梢可遠眺高聳人雲的秦嶺大散關,向西俯視清波滾滾的姜水,姜水縈繞姜氏城北流人渭河。陵墓整體以山取勢,古建成群,三面凌空,給人以雄偉,神聖,肅穆,古雅,幽靜的感覺。 “國之大事,在祀與戒。 “ ”蓋古聖之功德,惟帝最大。故後世之報享,帷帝最隆。 “作為農業,醫藥和市場的創始者,炎帝神農氏在歷代祀典中,一直居於崇高的地位。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和大陸各界人士紛紛來炎帝陵祭祖拜謁。這裡有江澤民,李鵬,趙樸初,周培源,周谷城,楊靜仁,張愛萍,王首道,錢偉長,江華,王任重,耿飚,張平化,嚴濟慈,蕭克,羅青長,屈武等人的題字,題詞,也有社會各界人士留下的墨寶。
炎帝文化炎帝文化是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勵華夏兒女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精神之光。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以各自的偉大歷史功績,均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黃子孫的世代崇敬。據“周易” , “管子”等先秦文獻的有關記載,以及長江流域包括湖南多處發掘考證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遺存表明,炎帝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相傳炎帝始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嚐百草以醫民恙,治麻為布以禦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為怡民情,日中為市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後在南巡中為民治病採藥,日遇七十毒而不輟,終因誤嘗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 ,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的鹿原陂。炎帝功昭日月,德澤後世。他所開創的原始農耕文明,使先民們改變了茹毛飲血,以漁獵和採集野果為全部生活來源的狀態,開始走上創造性的社會,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特別是世代流傳的炎帝率領眾先民鏖戰洪荒的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精神,厚德載物的民族團結精神,更是中華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精神產生的源頭和典範。炎帝在神農時代開創了豐富多彩的原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融合為炎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炎黃文化博大精深,綿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鬥不息,為我國的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有著對自己偉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炎黃文化已成為維繫海內外炎黃子孫愛國情結的巨大精神力量。 全國有3個炎帝陵爭名分 說到黃帝的陵墓,幾乎全球華人都知道位於延安黃陵縣。而與其並為中華始祖的炎帝陵墓卻至少有三處,且在為究竟誰才是正宗爭論不休。這三處分別是湖南省株洲炎陵縣炎帝陵,陝西省寶雞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 炎陵縣的支持者認為多處文獻記載“帝崩於此” “崩葬茶鄉之尾”的鹿原陂,此處是炎帝陵正宗;寶雞的支持者認為“炎帝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 ,是炎帝陵的惟一正選之地;高平縣(現高平市)志記載的似乎只能說明炎帝曾巡遊至此,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在爭論中幾乎無法與前兩處抗爭。 |
neil | 張貼於: 01月08日 08:06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
炎帝陵
|
neil | 張貼於: 12月23日 06:12 |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68 |
炎帝神農歷史
|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
註冊才能張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