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名人誌
     许靖之后——许天正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xujingchen
張貼於: 04月27日 13:29
會員一級
註冊日: 09月10日
來自:
張貼數: 0
许靖之后——许天正
许靖之后——许天正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蜀汉名臣许靖的第十四代孙。年幼受家庭熏陶,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又喜军事,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兵家的战略战术。
隋朝末年,许天正的祖父许克华恨隋炀帝祸国殃民,遂弃文从武,在河南汜水(今襄城县东北)聚众起兵。后归唐王李世民,协助固始人陈犊(字克耕)攻下临汾(今属山西)等郡县,立下战功,被唐太宗授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别驾(刺史的佐副),封宣威将军。许克华死后,由子许陶袭爵。陈犊死后,也由其子陈政继任左中郎将,封归德将军。时,许天正15岁,博学能文,已经考中“明经”,授职为东宫“纪善”。后投笔从戎,随父在陈政军中担任秘书。
隋朝时期,龙溪县(今福建漳浦)社会秩序混乱,汉族居民多次请求朝廷派兵镇守。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58姓军校赴闽镇守泉州,讨伐寇乱。许天正父子随军入闽。议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死,由儿子陈元光袭爵。许陶战死,许天正继父职任陈元光的玉钤卫副将。陈元光见许天正既通经史又懂军事,即令参与军中要事,许天正则“以儒饰吏,以勇练士”,辅助陈元光筹划军务。先后平定惠阳、潮州、抚州及虔南等地的寇乱,建置36寨堡,屯军垦田,教化诸族。仅三年时间,地方即得安定。许天正升为朝列大夫兼岭南团练副使。
此间,粤东的汉族人陈谦联结少数民族,于永隆二年(681年)起兵作乱,攻陷潮阳(今属广东)。陈元光奉命派许天正进军讨伐。得胜回师后,赋《平潮寇》诗赞美许天正,诗中有“参将许天正,是用纪帮勋”之句,许天正当即和诗一首:“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气昂无丑虏,策妙离群雄。飞絮随风散,余氛向日熔。长戈收白甲,聚骑破千重。落剑帷戎首,游绳系胁从。四野无坚壁,群生赤化熔。龙湖(朔)膏泽下,早晚遍枯穷。”采访使裴漼看到这首诗,称赞他用辞优美,与宰相张说欲推荐他执掌国史馆,许天正上表极力辞谢说:“父殁南荒,愁萦怀抱,子趋上国,疏远慈颜。惟肃玉钤军纪之严,少酬金门厚养之德,苟躐文阶,恐贻鳏旷”。措词诚恳,表达了他的孝义之心。裴漼和张说看到他如此怀父、事母、恋军,更加器重他,又不便勉强他到朝廷任职,便请准高宗任命他为宣武将军兼领外府博学文事。
平潮获胜后,许天正又协助陈元光规划政治事务,上表奏请朝廷把泉州西南地区分别设立漳州和漳浦县,以便加强对闽南的治理。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批准建置漳州,以陈元光兼任刺史,许天正任别驾。陈元光居祖母丧,结庐于半经山,守孝三年,州事全部托付于许天正。许天正在代理州事期间,招抚流亡,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垦荒、凿渠、植桑种谷、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业,把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通过58姓军校,传播到漳州等地。同时,许天正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兴办学校,亲自任教授课,传播文化知识。
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则天诏敕漳州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领泉(州)、潮(州)团练史兼翊府记室。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在讨寇平乱中殉职。许天正接任漳州刺史之职,后以年老请求辞职,由陈珦继任。开元五年(718年),许天正在漳州去世,终年70岁,赠殿前太尉,葬于漳州香洲马栏桥(今福建漳州市北25华里浦南镇诗朋村南),并建祠祭祀。宋代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论前功,加封翊忠照应侯。


姓氏根源----许 姓

来源:你好台湾网 (2003-12-18)

  许氏在闽粤一带繁衍许多年代,且有许多后裔到海外定居。溯其宗源,作如下简介:
  古时有位伯夷,号太岳,炎帝神农氏后裔,佐尧舜,有大功,赐姓姜。他的后代封国七十三,见于《经》有申、吕、齐、许。许国(今河南许昌县),是周武王封给文叔的,遂以国为姓。后裔奉文叔为始祖。战国初,许国被楚灭掉,子孙流散四方。许国宗裔卫大夫许为,从容城迁出,卜居冀州高阳北新城县都乡乐善里,后裔传播安陆、汝南、太原等地。

  许氏宗高阳,唐林滨《元和姓篡》和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把许氏合为六支,即:高阳、安陆(今湖北应山)、汝南、太原、晋陵(今江苏武进)、中山(今河北定县)。
  闽越许氏,汉武帝时,许州许滢为左翊将军,奉命讨平闽越之乱。生子十五,分镇闽地。唐初,汝南许陶为副将,与儿子许天正,随陈政、子元光入闽开漳。许天正定居南诏(今诏安县),子孙繁衍。《漳州府志》文载,「许天正后裔传播于龙溪、漳浦、南靖、诏安、海澄等地。」漳南许氏十一世孙左侍御许爱,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3-884年),由南诏卜居晋江瑶林,后迁丁亭乡(今石龟许厝),石龟许氏奉为开基祖,其后裔枝叶茂盛,分处许多地方。漳南许氏十二世孙许干德生三子。即夏臣、烈、献。南宋恭帝年间,南诏许氏累遭兵灾,许烈迁居潮阳韩山,许献之子子顺迁居龙溪徐翔,后迁田源。宋代,角尾许板社(今东山村)许氏传至许均正,生四子,即淮枝、淮坡、淮崖、淮敏。淮枝迁居鸿渐村开基,淮坡迁居霞苑社(今下南板)开基础,淮崖,迁居驿路田仔干(今上街村)开基础,淮敏迁居安南。许天正的后裔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于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最多。因此,他们都奉许天正为闽粤始祖。

  在漳主要宗庙:

  诏安南诏许氏家庙 奉祀开漳功臣诏应侯许天正


许姓的漳南始祖许天正
 
一千多年以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遍布于闽粤各地的许姓家族,都会举办一次极为隆重的祭祖大典,因为,那一天正是他们漳南开基二世祖许天正的诞辰。

随着许姓先民的[唐山过台湾」,这一年一度的隆重祀典,也普见于台湾岛上。一直到今天,专属于许姓家族的这项庄严仪式,盛况仍然不灭当年。

据说,旅居海外各地的许姓华侨,也大都在这一天举行仪式纪念他们的始祖许天正的诞辰。

这咱情形,实在是许姓家族「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最具体写照。

许天正,是闽、粤,以及台湾等地的漳南开基二世祖,为什么他的诞辰,会受到后世子孙如此的重视?

这完全是由于许天正一生的建树,实在太出类拔萃,留给后世的遗泽,又无比深长的缘故!

许天正是唐高宗时代的汝南平舆人,字允心,号云峰,在十五岁那年,便以博学能文,被擢为明经。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他跟随父亲许陶随着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当时,许陶是陈政的副使。不久之后,许陶战殁,陈政也相继去世,许天正就辅佐陈政之子陈元光协力削平苗蛮并且上表建置漳州,陈元光因而被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

漳州正式列入大唐的版图后,许天正负责镇守南诏,在一片蛮荒中设置了三十六个堡垒,并且主持海域的安靖工作,对于南疆的牢固,功绩很大。最难能可贵的是许天正虽然以武将的身份,为国家守卫领土,但他在军政之暇,仍然手不释卷,所以满腹经纶,同样为人所敬。后来,他官至泉漳团练使兼翊府记室,列后追赠殿前太慰,袭宣威将军军。到了宋绍与二十年(公元一一五零年),朝廷追论前功,并且加封他为翊忠昭应侯,是漳州有史以来的名宦之一。

唐代的进士,后来官至博士的欧阳詹 ,曾经特别为许天正写了一篇传。这篇文章,现在仍然留在着,相信必为每一位许姓所乐读:

「天正.字允心、号云峰、汝南人,世习儒业,尤绩于孙吴。大父克华,起汜水 ,以应诸豪,后属我太宗皇帝,翊赞陈克耕,讨临汾等郡,斩朱锐等,以功援京兆别驾,宣威将军。父陶,补前职。天正年十五,摆明经为纪善。总章已巳,奉敕副陈克耕之子政,出镇泉潮。政殁,陶也卒于兵。政子元光袭左郎将,见泉镇礼让风征,暴横习起遂与天正谋表泉湖之交界置漳州,百务旁午,悉付天正,筹理绰如也。
是时僚寇窃发,集众万余,朝命政兄教敷,领兵来援。敏敷殂,政母魏代领兵至闽,嘉天正方壮,博学能文,令军中诸儿,悉从就学。
魏本元光以支孙承重,夭正代领泉潮事,以儒卫饬吏治,以忠勇偶士卒,平泉潮虔抚之寇,置堡三十六所,泉潮蒙其教训,扦* 受椎髻而复伦序,岭海辑宁。表陆中奉大夫,兼领南行军团练使。元光凡所申请,必天正讨论而后定。当平潮洋寇,元光题诗末云:“参军许天正,是用纪邦勋。”天正次其韵曰“泡磴从天上,驱车还岭东 ,气昂无愧虏,策妙屈群庵。飞絮随风散。余气身向日熔,长戈收百甲,聚骑破千重,落剑惟戎首,游绳系协从,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心融,龙湖豪泽下(元光号龙湖),蚤挽遍布枯穷。裴采访见之,评其辞,谓可饰丝纶,乃老于戈矛,我辈之罪。因与张燕公论列于朝,抡掌史馆,天正表辞曰:“父没南荒,愁荣怀抱,子趋上国,疏远慈颜。惟肃王钤军纪之严,少酬金门厚养之德,荀躐文阶,恐贻鳏旷!”裴张得报,益重之。请于朝,以宣威将军,兼领外府埔学文事。军政之暇,未尝释卷。军中之别驾秀辗,文不加点,点须成典,示我邦宪,为魏制铭半经墓。元光称滤深辞瞻,尚命其子向受学。天正曰:“经史之学,吾与汝父仅窥一班,得处不在文字,然当于文字中玩味耳。高祖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历官泉潮团练副使,宣威将军兼翊室记室。所作诗文,多刻姚氏陈龙湖谱集。寿七十,葬香州之马栏桥头,坐乾向巽。配,封夫人,葬石码。子平国,袭宣威将军兼治州事。”许天正的长眠之处“香州马栏桥头”,根据考证,就在今漳州市北方的二十五里之处,土名「樟公墓」,据说,这是由于其墓埕下有一株大樟树的缘故。
xujingchen
張貼於: 07月15日 14:43
會員一級
註冊日: 09月10日
來自:
張貼數: 0
Re: 许天正―――裔孙耐京的渊源
许天正―――裔孙耐京的渊源


唐总章二年五月,别驾宣威将军许天正,奉钦命领任泉潮团练副使兼翔府纪室,同陈政后辅佐陈元光,平闽,置建漳州,分镇南诏场(今诏安县),辖管潮汕,有功,追封太尉。自许天正傅至裔孙乾德、字宋庸,生三子,长夏臣、字禹弼、世袭巡检使,世居南诏。次烈公,字俊整,世袭巡检使,兼授宣教习,原居南诏,因周恭帝间,屡遭兵革,遂迁潮州韩山山前乡。三子猷公、字时谟,原居南诏,后迁龙溪徐翔,又插迁居田源,马坪。
  而在世居南诏的夏臣公之子、诗公,字子孝的裔孙至南宋德祜年间(公元1279年),元兵入侵,各地英雄好汉相继揭竿起义,闽南有首领许夫人迫于民族义愤,联合闽西南畲汉民众及诏安陈吊眼(陈吊王)兄妹,组织义民与元军抗争,许家积极参与抗元,无奈元军势大,次次围剿,义军相继失败,终被剿灭。南诏许氏族姓,事因牵连抗元。元兵为了根除后患,元朝廷特派广东(五羊)文指挥(文万户)带兵前来诏安清剿许姓。许氏家族不管男女老少全部杀死。只有二三岁的耐京,文指挥交与回家去过节的乳娘何妈抚养。

  后文指挥把耐京(七痣祖)带回广东五羊(广州),认真培养。耐京到了20岁,成为一英俊少年,知书达理,满腹文章。文指挥与夫人商量后把自己女儿配给耐京,并送四件宝物(香关帝、七里琴、三脚蟾、出水墨砚)等做陪嫁(香关帝今仍在内凤村),其他几件已不存在了。并安排儿子一同护送耐京回诏安。其妻舅也无返广州留居诏安。

  耐京为寻找何妈,肩挑货郎担(小百货)走街串巷各乡寻访,又有数月,一日来到水头村外(今新溪村),时近中午,天气炎热,满身大汗,正在新溪岸边一大石处坐着洗脚,见一老妈也在大石边洗衣,眼看着这外来的货郎足底红痣,触景心酸伤情,泫然泪下。公觉奇之,遂问老妈何因?何妈曰:“吾原养一许家男儿如健在也与你这般大啦!他足底下有七颗红痣,今日见你这般相像,这不叫人伤心。”耐京听明此言,已知何妈了。两人就在此相认,悲喜交集,告其家世后,何妈领回家也把收藏好许家的田园厝契全部交还耐京。从此这“石”后人叫它为“洗脚石”至今已七百多年了,仍留在新溪岸边,给人难忘的纪念印证。

  耐京终于继承了许氏全部家业,何妈也在许家住了一生,耐京把何妈当成母亲侍待。

  耐京重开许氏家族,成为诏安许氏一世祖,因他足底下七颗红痣,子孙都称他为“七痣祖”。许氏子孙,为感谢何妈恩德,祭祖时,先祭何妈,后祭祖宗,这一例俗一直流传下来。

  七痣祖生下二子,又添七个孙儿,一直繁衍到今,在诏安遍布城乡,人口达五万多人。裔孙有的播迁至东山、广东、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许家由于当时被元军剿灭,所有在外经商或在朋友亲戚闲叙的,自此不敢回乡,四处逃难,有的流落广东,有的往漳厦一带,也有往山区的,有的漂洋过海。如金门的“丹诏村”就是当时逃难去的许家族。《金门许姓卜居杂说》史料,它关于沦浯之“丹诏村”说:沦浯“丹诏村”是宋末许姓自诏安迁来,开基至明末已拥有四千籍,而今蕃衍几万人丁。还说沦浯许姓派系六大房分居后浦、后湖、官里、山前、旧金城、榜林、小径、新市、料罗、金沙、浯坑、官屿、列屿、东林、湖井等10多个村庄,有的后裔还播迁到台澎和马祖以至东南亚各地。据金门县志所载宋末自丹诏迁来,故名初居之地曰“丹诏村”(后世因当地土语谐音亦称“山灶村”)后浦许姓始祖五十郎,名忠辅公。据已故许震波先生的《浯之珠浦宗谱序》称余世家沦浯之珠浦也,余姓祖五十郎自丹诏赘其家,后以陈艰为嗣,因隶其籍。这份《金门许姓卜居杂说》中,还写一段子孙不能亡祖的话:“谱成告于父兄。父兄曰,谱为先人也,先世出自丹诏。今丹诏之宗虽不可详,亦必厚以处之,母涂人也!则能敦斯谱之所以,而斯谱以知宗”。也给子孙寻根认祖的依据。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由于血缘亲缘的关系,总会怀念祖先和祖籍地的亲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体统。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