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名人誌
     地灵人杰闽侯旗山许氏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xujingchen
張貼於: 04月28日 14:36
會員一級
註冊日: 09月10日
來自:
張貼數: 0
地灵人杰闽侯旗山许氏
地灵人杰闽侯旗山 一山走出6位院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之窗 www.66163.com 2005-05-25


  本报记者刘复培
  近日,记者到闽侯县上街镇、南屿镇采访时,当地人无不自豪地提到一座山———旗山。旗山之美,不是因为她拥有与鼓山相媲美的旖旎风光,也不是因为她宛如一位待字闺中的俏丽佳人,而是因为她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出了6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的院士。
  初夏时节,记者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近旗山,采访了“旗山人才现象”,触摸到了旗山的些许灵气,也感受到了那里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地灵人杰非神话
  旗山,又名翠旗山,海拔755.2米,山势迂回曲折,从北到南全长16.4公里。她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旌旗,绵延在福州西郊———闽侯县上街、南屿两镇之间。当地干部告诉记者,晋朝郭璞《迁州记》里写的“右旗左鼓,全闽二绝”,已把旗山和鼓山齐名而论。但由于旗山深处“闺中”,外人多闻其名,未见其实。
  说到从旗山脚下走出去的名人志士,最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当属6位“两院”院士:旗山北麓上街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德榜、侯虞钧,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旗山东麓南屿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唐崇惕、庄巧生。其中侯德榜和侯虞钧是“伯侄双院士”,唐仲璋和唐崇惕是“父女双院士”。目前健在的有庄巧生、唐崇惕、许居衍,他们仍然活跃在我国的科技战线上,科研成果和著述誉满中外。
  一山先后走出6位院士!这在福建,乃至全中国都是极为罕见的。
  近年来,随着旗山旅游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们慕名而来。人们在赞叹旗山有灵气的同时,也渴望撩开她神秘的面纱。不懈奋斗攀高峰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而旗山脚下走出的这6位院士,和众多院士一样,都是经过了不懈的奋斗才登上科学高峰的。
  在中国的化工领域,“伯侄双院士”侯德榜和侯虞钧可谓重量级人物。侯德榜生于1890年,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第一学期考试结束时,侯德榜10门功课每门都是100分,轰动了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至毕业时,美国几所著名的大学争先恐后地抢着要他。从1913年开始,侯德榜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1年,年仅31岁的侯德榜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10月回国。1932年,侯德榜用英文撰写《纯碱制造》一书,第一次将制碱技术公布于世,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垄断,为中外化工学者所共仰。建国以后,侯德榜担任了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领导开发了碳酸氢铵的新工艺流程,促进了我国化肥工业发展,成为世界有名的化工专家。1955年,侯德榜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和华罗庚、竺可桢、茅以升等人一样,成为我国的第一批院士。
  侯虞钧是侯德榜的侄子,生于1922年,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6年赴美国留学,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工硕士。此后,他听从伯父的建议,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以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当局通过法律,阻挠学理、工、医的中国留学生回祖国效力。由于护照被美国当局扣压,侯虞钧只能靠勤工俭学维持生活,并选择了从事自己在行的科研工作。1955年,侯虞钧和密西根大学化工系马丁教授合作,研究出国际化工界著名的马丁—侯状态方程(气态)。同年,侯虞钧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56年,侯虞钧获准回国,先后在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浙江大学化工系工作,长期从事化工工程、化工热力学的教学与科研。从1978年开始,侯虞钧与兰州化工设计院合作,开始研究将马丁—侯状态方程延伸用到液相上,用3年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题。1981年,《马丁—侯状态方程向液相发展》一文在《化工学报》以头条位置发表,得到国际化工界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化学工程学家。1997年,侯虞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父女双院士”唐仲璋和唐崇惕同为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1923年,出身贫寒的唐仲璋考进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以一半的时间修读课程,另一半时间替学校采集、制作植物标本,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1929年,唐仲璋大学毕业前两个月由于过度劳累而咳血,住院治疗两年才彻底痊愈。到1931年毕业时,他的大学算起来总共念了8年。但命运之神没有抛弃唐仲璋,因为他病重住院期间,认识了福清的一位血吸虫病晚期患者,由此确定了他终身从事寄生虫研究的科研之路。在后来的60年中,他开拓了中国寄生虫原生物学,在人体及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上做出了贡献,培养了包括他女儿唐崇惕在内的一大批生物学和寄生虫科学人才。他写有专著114万字、论文76篇,仅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就有4项。1980年,唐仲璋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唐仲璋的女儿唐崇惕,生于1929年,1954年8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她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学生时代就跟随父亲到闽侯山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的科研,成为乐与小虫打交道的“科学候鸟”。大学毕业后,唐崇惕先后在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和厦门大学生物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1964年,她同父亲合作取得西里伯瑞氏绦虫的研究成果,在《寄生虫学报》第一卷第一期发表,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唐崇惕十分重视实验寄生虫学研究技术上的发展,努力通过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生理生化、体外培养等种种研究手段,探索寄生虫病原的生命活动机制及其与宿主和外界环境的关系,以解决综合防治问题。可以说,东北大平原、内蒙大草原、新疆大戈壁都留下了唐崇惕探索小虫世界奥秘的足迹。1991年,唐崇惕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这位誉满中外的专家依然热爱自己的事业,在生命科学领域奔跑着。
  庄巧生,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生于1916年。1935年1月,他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主系农艺,辅系植物。入学后,受到学习环境和周围气氛的熏陶,他的视野日渐开阔,并萌生了要在农学专业上不断进取的决心。1945年,庄巧生赴美国堪萨斯州农学院、康乃尔大学实习、进修一年。回国后,他历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术员、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庄巧生在作物科学方面造诣很深。1952年,他率先在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上进行冬小麦等作物较大规模的引种试验。第一次明确提出,拉萨河谷和年楚河畔在海拔3700米上下的农区可以种植生育期长、丰产潜力大的冬小麦品种,从而打破了历史上仅在海拔3000米上下种植冬小麦的禁区。庄巧生是最早在国内倡用复合杂交(特别是三交)的育种家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目前,由他培养的一批专家、学者、研究生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许居衍是我国著名的微电子及半导体技术专家,生于1934年7月。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现为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居衍长期从事半导体技术与微电子工业的开发工作,是我国集成电路IC工业技术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初,许居衍摸索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单片硅平面集成电路和第一代IC系列化产品。70年代,他筹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工艺,主持研究成功离子注入新工艺和计算机辅助制版系统,为成功研制4096位动态随机存储器等多种大规模集成电路开辟了新的技术基础。上世纪80年代,许居衍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新模式,促成无锡微电子科研生产联合企业的建立,为南方微电子基地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5年,许居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才辈出数风流
  其实,旗山钟灵毓秀,自古以来英才辈出。走进旗山山麓,这里的人们总会如数家珍般地给你列出一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名字是旗山的骄傲,也是旗山的财富。
  早在明代,南屿就出了个六朝元老林春泽,他和夫人都活到104岁,世称“百岁翁”。据当地史料记载,自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林氏一家父子孙孙连中四进士,官至太守、侍郎等,均为四品以上。在今天的南屿镇水西林村,保留有林春泽当年衣锦还乡时兴建的11座院落,该建筑群并排而列,占地4200多平方米,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屿尧沙,唐氏家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除了开闽时代出过唐绮父子开国昭义大元帅外,还出过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知府、知县、闽中十才子等官职或称谓。据说,明天顺六年(1462年),23世唐在广东任职,巡视广东、海南等地时,率军征讨六战六捷,后升任山东布政司右参政,驻守蓬莱、青州等地,得百姓真诚拥戴。后来,唐功成名就提前告老还乡,还在尧沙建了一座“耕椎亭”,以纪念自己少时耕作砍柴读书生涯,乡人对其很是钦佩。
  近代,除了唐仲璋、唐崇惕“父女双院士”,南屿尧沙还出了一位被誉为“中国心理学先驱”的教授唐钺。他早年就读于英华书院,1914年赴美国留学,研修心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唐钺回国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筹建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并出任第一任所长。建国后,唐钺仍然致力于教学与科研,潜心写作,出版有《西方心理学史大纲》等著作,并有6部译著问世。
  而在上街镇千年古村———红峰村都巡自然村,古往今来民风淳朴,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据当地史料记载,仅宋朝,都巡就出过“五代四郎官”:朝奉郎许远、文林郎许玢、朝奉郎许隐、朝散郎许周,还有北宋名臣许庠、宋朝福州的第一个状元许将等;而清代则出有“叔侄父子三进士”:许亨超、许利宾、许贞干,“父子孙三翰林”:许任寀、许廷坚、许元宁,等等。
  建国以后,这个只有370余户的小村庄,先后出了200多名大中专学生,其中院士1名、博士后1名、博士6名、硕士18名,令远近乡邻刮目相看。福建医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许建华,是目前我省享有盛名的医学专家之一,他就是都巡村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代表,今年才47岁。许建华1988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药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内科血液病专业,获博士学位。许教授主要从事临床药理及肿瘤药理学研究及药理学教学工作,对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抗癌作用都有着深入研究。2004年9月22日,许建华和福建医科大学校长陈元仲作为专利发明人完成的“姜黄素及其衍生物在制备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中的应用”,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
  记者在都巡采访时,还听到一个“三代八才女”的故事。祖居都巡村的许宜端,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他一向关心下一代教育,育女成才。上世纪60年代初,其次女许如花考上福建医科大学,被当地人被称为“女状元”,目前她在福建省肿瘤医院任主任医师。20年后,他的孙女许敏辉、侄孙女许冰心分别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现在她俩均已出国深造。1999年7月,他的曾孙女许文君以783的高分超过文史类高考重点线,考进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今天,许宜端老人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后人中有博士、硕士、大学生30余人,遍布海内外。
  旗山,成了智慧的象征!尊师重教有传统
  奇川留胜迹,灵气育英才。这说得上是旗山山麓人文蔚起、英才济济的真实写照。在旗山山麓,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尊师重教传统在当地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兴学育才的风气在这里长盛不衰,人们不是攀比谁家钱多,而是攀比谁家的孩子会读书,谁家出了几个人才。
  的确,尊师重教收获的是人才。
  今天的上街,流传着院士侯德榜小时候“挂书攻读”的故事。侯德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十分清贫,他只念了两年私塾便没钱读下去了,只得一边跟着祖父在家读书,一边随父到田里劳动。他拔草时背书,走路时也背书。他在用水车车水时,经常双肘往横木上一撑,脚下踩着水轮,两手拿着书念起来,有时也把书挂在横木上背起书来。日子久了,侯德榜的双肘磨起了趼子,其祖父给这种读书方法取名为“挂书攻读”。在开药铺的姑妈的资助下,侯德榜读书十分刻苦,并于1903年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在南屿镇尧沙村,记者找到院士唐仲璋83岁的堂弟唐秀榕。老人说,仲璋出身贫寒,但他父亲唐世柱4个兄弟都十分注重培育后代,所以后人个个勤奋好学。唐仲璋12岁时丧父,父亲临终前留下遗训:“当常思年富家贫,全凭才学,学若无成,何以立此竞争时代?”在亲友的帮助下,唐仲璋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直至考上大学。据了解,唐世柱兄弟几人的后代目前有28人在国外工作或求学。当然,最让唐家人自豪的还是,唐仲璋和唐崇惕父女都是院士。
  南屿镇五都村81岁的退休教师庄友琴和82岁的村民庄友义,都曾是院士庄巧生儿时的玩伴。据他们回忆,庄巧生父亲中等师范毕业后,落脚于荷属苏门答腊的一个荒僻小岛上教小学。庄巧生5岁那年,随家迁居南洋,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小学。1925年初小毕业后,庄巧生随全家回到福州城内定居。此后,一家四口仅靠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度日,家境贫寒。所幸的是,受家庭的影响,巧生小时候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中学时还以优秀成绩免了几年学费。为了供孩子读大学,巧生的父母亲还先后把福州与人合建的房子和农村的祖屋卖掉,寄住于村里,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今年88岁的闽侯六中退休教师许步航,是院士许居衍的堂哥,解放前曾任上海江南造船厂英语翻译。他说,院士许居衍的祖父许利科,一向崇文重教,倾力培育子女成才。一家三代出了8名专家学者,除了院士,还有博士、硕士各一名。据老人回忆,许居衍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但兄弟几个都很争气,书读得很好。因许居衍的父亲许贞谦常年在外谋生,他的母亲林敢俤为了供孩子们上学,不但自己省吃俭用,还常年挑盐巴步行至闽北的邵武去卖。在村里人看来,许母堪称崇尚读书、尊重知识的典范。院士爱心传佳话
  走在旗山脚下,记者到处可以听到院士们关切家乡教育的故事。走出去的院士,正在给旗山以回报,这也是当地尊师重教良好风气得以延续的基础之一。
  据院士唐仲璋的堂弟唐秀榕回忆,解放初期,他从部队复员回乡,很想找份体面的工作,便写信给在事业已有建树的堂哥,请求帮忙。凭当时的名气,唐仲璋帮忙堂弟介绍一份工作是不难的。但是,他拒绝了堂弟,并要求堂弟再去读书。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唐秀榕没有完成求学愿望。回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事,唐秀榕说,堂哥当年的建议是很有远见的,因为没有真本领,就是找到好工作也无济于事。
  南屿镇五都村村民庄友捷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旧时的信封,上面写着“闽侯县南屿五都营(村)庄孝奇先生收”的字样。庄友捷说,庄孝奇是他的父亲,这张信封是时任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的庄巧生在1962年寄给父亲的。庄友捷清楚记得,当时庄巧生还随信寄来10元,叮嘱家乡人不要放弃学习,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10元,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庄友捷回忆,这些钱不但解决了家庭困窘的境地,还买了不少书籍和学习用具。1979年,庄友捷的父亲过世时,把这张信封当作遗物留给了后人。
  院士侯虞钧生前也非常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是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每年的“两会”期间,他都和家乡代表见面,并探讨教育大计。早在1983年,他在“两会”期间所作的关于加强中学教育、保障其基础地位的发言及加强外语教育的发言,在家乡代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上街镇红峰村都巡自然村采访时,村委会前任主任许群慧向记者叙述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故事。1997年10月10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都巡许氏宗祠重修落成,院士许居衍应邀回乡参加庆典活动。村里为了体现乡亲的热情,特地在福州某宾馆为院士预定了一个豪华客房。院士知道后,立即到宾馆退回定金1280元,要求村干部把这些钱用在村里的教育事业上。当晚,院士就住在村里,和村干部共商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让村民们感动不已。现任村主任许善涛说,这几年,院士每次应邀回福州,都会忙里偷闲挤出时间回到都巡,还多次为家乡的师生作报告。他还经常了解村里的教育情况和出现的困难,并帮助村里协调解决了很多办学问题。科教春天已来临
  院士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旗山脚下的人们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比过去更加务实、具体。
  南屿镇五都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光说,村里现在每年都投入数万元改善教育条件,仅去年,他们就投入5万元为五都小学添置教学设备、修缮校舍。陈忠光说,村里对成绩优秀的学子实行重奖,如考上重点大学的每人还将一次性获得3000元的奖学金。
  上街镇红峰村村主任许善涛说,村里学子凡考上中专的每人奖300元,考上大专以上每人奖500元。对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村里则另外给予奖励和资助。仅去年,这个小村庄光考上大学的就有8人。许善涛说,只要能多出人才,村里出再多钱也是值得的。
  除此以外,社会集资办学在旗山山麓也蔚然成风。南屿镇江口村台胞宋良存在台事业有成,迄今已为家乡捐资3000多万元,先后兴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得到省政府的褒奖。在宋良存的带动下,这个村的旅台乡亲宋桂铿、马振其、宋玉水等人也都为家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
  上街镇红峰村都巡自然村台胞许善标,在台湾是个小有名气的建筑实业家,他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1988年,他冲破阻碍回到家乡,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资16万元建起一座幼儿园。近年来,许善标还先后捐资几十万元为家乡兴学建馆、铺路架灯,并在村里设立奖学基金。现在,许善标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殚精竭虑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对家乡的感情。可以说,许善标捐资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金钱和物质的范围,因为他推动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尊师重教风气的进一步形成。
  记者还了解到,上街镇和南屿镇的党政领导目前对教育事业都非常重视,一方面逐年增加投入改善教学软硬件建设,一方面经常组织学校师生座谈,协调解决教学困难。在上街红峰小学,记者获悉,该校是福建省第一批农村示范小学,也是福建省中小学文明学校。校长林平对记者说,由于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支持教学的热情比较高,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良好,每年的教学成绩都在同类校中名列前茅。
  记者离开时,红峰小学正传出琅琅读书声。记者在想,若干年后,旗山脚下一定还会孕育出新一代的院士。这是期待,也是祝福!
[来源:福州日报]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