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文/武/詩集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四) 许冀勇整理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xujin
張貼於: 01月09日 03:38
會員一級
註冊日: 12月28日
來自: 浙江杭州
張貼數: 20
两宋历史风云人物 许翰(四) 许冀勇整理
四.靖康元年和太学风潮
十二月底,钦宗(太子桓)即位,改明年(一一二六年)为靖康元年。升李纲为兵部侍郎,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抚州人欧阳澈三次上书,提改革政治和抵御金兵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宋钦宗曾下诏中外臣庶(百姓)直言得失,但并没有诚意。在李纲等主战派要求下,钦宗被迫下诏拒敌。徽宗退位出于被迫,钦宗继位实属侥幸。做了10年太子、时年26岁的赵桓总算继位,史称钦宗。钦宗时刻提防徽宗复辟,虽然他外战外行,抗御金军束手无策,可是内战内行,对付父亲颇有办法,幷且依靠其业已到手的皇权,终于战胜其父亲。“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徽宗遂处于无权状态。其实在钦宗当太子时,颇不讨徽宗喜欢,而徽宗偏爱三子赵楷,故支持赵桓者较少,支持赵楷者居多。他们对赵桓事事横加挑剔,使赵桓自幼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心境长期抑郁,久而久之,养成了懦弱的个性。赵桓即位后,“勤俭有余而英明不足”,遇事优柔寡断,诏令朝令夕改,不堪大任,懦弱无能。面对复杂、险恶多变的局势,毫无措置能力。他的全部作为,就是来回摇摆于轻率的冒险主义和卑怯的投降主义之间,并且以后者为主。
一一二六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复以给事中召许翰入朝。时金人攻京师刚退,翰入朝,即日赐对,拜受翰林学士,不久改任御史中丞,擢升中大夫。正月,徽宗、蔡京、童贯等人听说金兵已经渡过黄河,决定连夜向南逃窜。徽宗仅带蔡攸及内侍数人,以“烧香”为名,匆匆逃出东京,跑到亳州,又从亳州逃到镇江去避祸。童贯和殿前都指挥使高俅率领胜捷军和禁卫,在泗州境追上徽宗。蔡京也以“扈从”为名带领家人逃到拱州襄邑。长期以来作恶多端的徽宗、蔡京、童贯集团,一旦溃逃,长久压抑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和仇恨,一起迸发了。朝野官民纷纷揭露蔡京、童贯集团的罪恶。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指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为六贼,说:“六贼不去,国难未已,御敌无望。”其时陈东已是太学里卓有声望者,以大义鼓动部分太学生去皇宫请愿,上书钦宗,吁请诛灭“六贼”。大意谓:今外患日甚,国无宁日,民生不安,咸因六贼扰乱纲常,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等阴谋于后,使国敝兵弱民穷,致金军趁虚侵袭,开边衅。臣等恳请陛下当机立断,诛灭此异名同罪之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尚书右丞李纲、知枢密院事吴敏、御史中丞许翰等正直的大臣也都上奏,支持陈东之议。钦宗众志难违,下诏处死了童贯、李彦、朱勔、王黼;蔡京被放逐岭南,病死途中;梁师成贬为彰化节度使,缢死路上。高俅随宋徽宗南逃,不久返京病死。除灭民贼,使人心振奋,“六贼”除,普天同庆,其功首推陈东。陈东由是扬名四方。此时,濒于灭亡的北宋,又显出了一线转机。钦宗在军民愤激的形势下,不得不在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正月初三日立即下诏亲征,命门下侍郎吴敏为亲征行营副使,许便宜从事,以显谟阁直学士、开封府尹聂昌,兵部侍郎李纲为行营使司参谋官。钦宗迫于形势,作此部署,但并不真想抗敌。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投降派也还在朝中有相当大的势力。投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展开了。四日,白、李等建议钦宗弃城逃跑,出奔襄、邓避敌。李纲得知,请求上殿面议,说“今日之计,莫如整厉士马,声言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钦宗问:“谁能将兵?”李纲说:“这是白时中、李邦彦的职责。”白时中厉声说:“李纲莫非能领兵出战吗?”李纲说:“倘使治军,愿以死报。”钦宗随即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以同知枢密院李棁(音卓zhu)为副,聂昌为随军转运使,领兵守城。李纲受命后,次日早晨入朝,忽见皇帝乘舆都已陈列,禁卫、六宫准备出发。原来钦宗夜间又改变主意,仍然准备逃跑。李纲厉声对军士们说:“你们是愿意死守,还是愿意扈从出巡(逃跑)?”将士齐声说:“愿以死守!”李纲入见钦宗,说“六军父母妻子都在城中,岂肯舍去。万一中道散归,谁还能保卫陛下?而且敌军已经逼近,他们知道乘舆还没有走远,如以快马急追,如何抵御?”钦宗听说,不敢再走。李纲传旨说:“上意已定,敢复有言去者斩!”兵士们都高呼万岁。钦宗又登上宣德门,吴敏、李纲向门楼前的百官将士们宣布,决策固守,各令勉励。将士们感激流涕,决心保卫东京。钦宗罢免白时中,用李邦彦、张邦昌为相,同知枢密院事蔡懋为尚书左丞。金兵步步紧逼,京都告急。朝臣中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浪子宰相”李邦彦和张邦昌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割地求和,迁都以避敌锋锐;一派是以李纲及两河宣和使种师道为首的主战派,力主固守京师,反对迁都。京都百姓不甘受金兵蹂躏,纷纷请缨参战。陈东向朝廷慷慨陈词,奏请就在京都城下与金兵决一死战。金兵统帅完颜宗望探知城中已有准备,一面围攻,一面加紧诱降。李邦彦等主和派以金兵势大恐吓煽动钦宗议和,抗金意志本就不坚的钦宗动摇了,派使出城和谈。完颜宗望狮子大开口,要宋朝割让中原、中山、河间三镇,纳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绢百万匹、牛马各万头。钦宗因金军要价太高,左右为难。完颜宗望为逼使钦宗屈服,连日猛攻通天、景阳诸门,然均被李纲击败。李邦彦、张邦昌等宰臣,主张全部接受。李纲力争,说:“金币太多,虽竭尽天下之财还不足,何况都城?太原、河间、中山三镇是国家的屏障,割去如何立国?至于遣使,宰相当往,亲王不当往。”他建议,拖延时日,等待大兵四集,然后再议。宰臣等不许。钦宗弟康王赵构在京师,请求使金,对钦宗说:“敌人必定要亲王出质,臣为宗社计,岂能辞避!”钦宗派康王构为军前计议使,宰相张邦昌为副,出使金营。这时,各地勤王兵,陆续来援东京。河北、河东路制置使种师道,得到勤王诏,立即率领泾原、秦凤兵启程,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随行。种师道兵至洛阳,有人告诉他金兵已到东京城下,劝他暂驻汜水。种师道说:“都城人知道我军来,士气自振,何必忧敌!”种师道沿途揭榜,自称“种少保领西兵百万来”,直进东京。其他各处勤王兵,每天也都有几万人到达。种师道和各地到来的援兵,实际有二十余万,金兵不过六万。宗望见宋军日众,将军营北撤,不敢轻动。钦宗召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等商议军事。李纲主张,以重兵临敌营,坚壁不战,等敌军粮尽力疲北撤时,中途邀击,是必胜之计。种师道也主张:“三镇不可弃,城下不可战”,迁延半月,等敌军粮尽北还,在过河时追击,可以得胜。议定在二月初六日出击。但二月初一,姚平仲建议夜间去劫金营,生擒宗望,迎回康王。姚议得到钦宗的支持。钦宗希望徼幸取胜,半夜命李纲出兵应援。但姚军未出,消息已经泄露,《靖康前录》记载,劫营计划在几天前即已传遍京师。金营早有准备,姚平仲,率万骑夜袭金营,中了金兵埋伏,大败而逃,不知所终。(一说姚平仲突围远遁后销声匿迹,直到几十年后才有人留下了他在四川出现的记载,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天明,李纲指挥将士,击退金兵。姚平仲劫营,完颜宗望责问宋朝的人质。康王构不答,张邦昌吓得涕泣。金军又派使臣到宋朝责问,并提出改换人质。宰相李邦彦回答说:“这都是李纲、姚平仲的主意,不是朝廷的本意。”钦宗、李邦彦赶忙又派使臣去金营解释劫营非朝廷意,送上三镇地图求和,并即日罢免李纲和种师道,来向金军谢罪。李纲被罢的消息一传出来,汴梁全城骚动,太学里的学生更是义愤填膺,二月五日,陈东决意再次发动太学生伏阙上书,他对同学们说:“国将不国,安能埋头于经史?为保京师,只有集群策之力,伏阙请愿,痛切陈词,奏请皇上罢免李邦彦,复李纲、种师道职。”太学生攘臂响应,公推陈东草拟请愿书。陈东直任不辞,濡墨挥毫,须臾即成数百言。数百名太学生的队伍,出现在通往王宫的通衢大道上,秩序井然。陈东神态严肃,手捧请愿书走在最前面。宣德门内外,甲士林立,刀出鞘,箭上弦,如临大敌。陈东早已将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率众面向朝堂跪下,展开请愿书,朗声开读:“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随即陈东话锋一转,直言指责钦宗:“陛下任贤犹未能勿贰,去邪犹未能勿疑,今又闻罢李纲职事,臣等惊疑,莫知所以。”接着,他陈说了“去邪犹未能勿疑”的祸害:“窃闻李邦彦等尽劝陛下他幸,京城骚动,若非李纲为陛下建言,则乘舆播迁,宗庙社稷已为丘墟,生灵已遭鱼肉。陛下若听其言,执意割地,实朝廷无三关四镇,陛下若听其言,斥李纲不用,宗社存亡,未可知也!”陈东最后大声疾呼:“一进一退,在李纲为甚轻,朝廷为甚重,幸陛下即反前命,复李纲归职,以安中外之心。陛下不信臣言,请遍问诸国人,必皆曰李纲可用,李邦彦等可斥也,用舍之际,可不审诸!”钦宗看过陈东上书后,只是着人出宫慰问安抚劝归。陈东回答说:“时不待人,我等须听陛下圣断而后回。”陈东伏阙上书的消息飞传京都,各式人等奔走相告,成群结队赶来宣德门声援太学生,不集而集者达数万人之多!钦宗暗暗吃惊,又一连数次派人劝谕散去,知枢密院事吴敏也奉命劝导。太学生长跪不起,绝不离去。陈东向吴敏复述了上书内容,说到痛切之处,情不自禁涕泪交流,泣不成声。这时,恰李邦彦议事完毕出宫。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陈东一跃而起,拦住其去路,手指口斥,历数其罪。太学生们也纷纷谩骂,更有的挽袖抡拳,欲殴打国贼。李邦彦吓得魂飞魄散,以袍袖护头,向宫中逃去,慌乱中乌纱帽滚落,连靴子也掉了一只。宋钦宗听说李邦彦被追打,又闻外边喧呼阵阵,不禁为之变色,使宦官传旨:“准陈东等所请。”听了传旨,有些太学生准备散去,陈东制止说:“安知非伪耶?须见李右丞、种老将军复职受命乃归。”钦宗本是缓兵之计,见太学生聚集不去,要知枢密院事吴敏传旨给陈东:“李纲用兵失利,不得已而罢之,俟金兵退后,再行复职。”此言一出,全场大哗。呐喊声中,太学生冲进鼓堂,擂击皇帝用作听取臣民谏议的登闻鼓,至鼓皮洞穿。开封府尹王时雍赶来弹压,厉声呵斥:“你等目无纲常,胁逼天子,是为犯上作乱!”陈东理直气壮反驳道:“我等以忠义感动天子,只有尔等蠹国害民贼欺蒙圣上,使国将不国!”王时雍待要发作,太学生冲上去欲殴之,这个色厉内荏的府尹大人见势不妙,在亲兵护卫下仓皇逃之夭夭。负保卫王宫之责的殿帅王宗见状,担心发生变故,忙奏请钦宗即复李纲官职。钦宗踌躇再三,终于允诺,遣枢密院事耿南仲传谕陈东等:“皇上已降旨,宣李纲入朝,官复原职。”内侍朱拱之传李纲回来入宫时,怪太学生与市民阻挡了道路,口出恶言辱骂,被众人当场拖下马鞍,拳脚交加,使其一命归阴,跟随他的十余个太监也被击毙。不一会儿,李纲至,太学生欢声雷动,让开一条大道。他们又大呼要见种师道复职。钦宗只得降旨召种师道入宫,当种师道乘轿子到达时,太学生围上前去,掀开轿帘:“果是种老将军也!”陈东见目的已达到,便率太学生归回校舍。李纲、种师道复职后,果然不负众望,带领军民浴血奋战。金兵屡攻不下,只得退去,京师得保。但宋钦宗无疑是将爱国群众运动视为厉阶,不能容忍对其君主权威的挑战。认为是对皇权的蔑视。他虽然被迫复用李纲,也根本不可能有李纲在幕後操纵此次“伏阙”的证据,但“自后君臣遂生间隙,疑其以军民胁己”、“颇忌之”。由陈东引发的数万民众伏阙上书事件,清楚表明庙堂上谁人可堪大任,谁人祸国殃民。只可惜太学生与百姓这种下意识的爱国行为,对于主要声援对象李纲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儿。只能说,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身为臣子如果太得民心与人望,同样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而且还是罪无可赦的大罪、重罪!“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怕最愚蠢的皇帝这一点也是懂的。也许是宋朝太祖赵匡赢从自已“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出的,传给子孙的家训就是严防大将兵权太重,特别是“得民心”的大将,以免重涛复辙。好在李纲不是统兵一方的武将,只是一介文臣,所以他是格外幸运的!不然“风波冤案”早就提前十几年发生在李纲身上了。当然,当时大敌当前,金兵压境的形势,钦宗也是无可奈何,只好暂时隐而不发,还美其名曰“应顺民意,”一旦局势稍有转好,就要拿李纲开刀了。当时给了李纲空名官告(空白官吏任命书,宰相可以先任命后报吏部)三千馀道,李纲只用三十一道,只因补无品小武官进武副尉二人,钦宗居然亲下御批说:“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大臣专权,浸不可长。”纲奏:“顷得旨给空名告敕,以便宜从事。二人有劳当补官,故具奏闻,乃遵上旨,非专权也。”实际上是已经看你不顺眼了,此只是借题发作而己,目的是使群臣明白:他李纲没有什么了不起,在我眼里早已经不是尚书右丞了,使李纲失去威信,有职无权。正如后来朱熹感叹说:“如此,教人如何做事?”但不管怎么说,由于李纲复职,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即日下令能杀敌者厚赏,军士奋跃。二月初十,金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见宋备战,勤王军不断来援,便乘势退军。宋朝军民齐心合力,终于挫败了投降派弃城逃跑的图谋,宋朝首都东京保全了。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了胜利。
许翰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有史记载二事,一是一些官吏利用河防大肆搜刮民财,勾结奸商,破坏堤防,高价倒卖河防物料等恶行,更是屡见不鲜。钦宗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御史中丞许翰弹劾孟昌龄、孟扬、孟揆:“父子相继领职二十年,过恶山积。妄设堤防之功,多张梢桩之数,穷竭民力,聚敛金帛。交结权要,……富商大贾,争注名牒,身不在公,遥分爵赏。每兴一役,乾没无数”[注:《宋史·河渠志》卷九三],由此可见当时河官腐败之一斑。二是替胡安国说话一事,胡安国似乎和许翰并无交情,有的只是文人惺惺相惜,爱惜保护人才罢了,可见许翰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宋史》有记:钦宗即位,召(胡安国)赴京师,入对。时门下侍郎耿南仲倚攀附恩,凡与己不合者,即指为朋党(蔡京一党)。南仲闻其言而恶之,力谮于帝,帝不答。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许翰)识胡安国否?中丞许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鲜(少有)。”中丞许翰这样回答宋钦宗。许翰一语切中要害,胡非蔡京一党,而钦宗在太子时恰恰深受蔡京等所害。
胡安国是谁,怎值得深宫皇帝如此挂心?胡安国有多大能耐,怎值得朝庭大臣如此推崇?这就是后来成为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就是那写作《春秋传》的武夷先生。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武夷山上梅人。少年从师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颖川蕲裁之钻研程氏理学,北宋绍圣四年进士及第,试度定第一,但在策问中没有诋毁元佑党人的语句,遂改以何昌言列居榜首。哲宗复试,亲擢第三,初为太学博士,足不及权门。蔡京恶其异己。任常州府判官,辞不赴任,后任荆南教授,不久提举学宫。在任内推荐寒士王绘、邓璋。蔡京以王、邓为范纯仁(旧党)党人,诬陷胡安国是“推举贤能不善”,遂被罢官。刚出道就落了职。直到后来南宋绍兴元年,胡安国应诏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当时有右司谏陈公辅奏请朝廷查禁二程学说。胡安国上疏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程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可学而至;今学者师孔孟而禁程,是入室而不由户也。”还献上《时政论》,擘划军国大计,建议高宗“当立于恢复中原”、“必志于扫平仇敌”。绍兴五年,朝廷诏令胡安国篡修《春秋传》。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年)书成,高宗称之为“深得圣人之旨”,擢升宝文阁直学士。同年四月十三日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谥文定。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