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伯夷列傳    史記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bing
張貼於: 01月04日 03:55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神農-孤竹國-許國-高陽-平輿-浙江(鹽官/蕭山/姜山)-晉江東石蓬山-龍湖亭-台灣笨港
張貼數: 46
伯夷列傳    史記
伯夷列傳    史記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
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
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
時,有卞隨、務光者。」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
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
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
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
夷、叔齊聞西伯晶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殺君,可謂仁乎?』左
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
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
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
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
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廌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
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沎,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
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
,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
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獨,清士乃見。豈
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
夸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
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
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翻譯

當一位學者雖然寫得書很多,但是還是要以六藝為依據,詩經和尚書雖然有缺少,然而虞夏時的事情還是可由此得知,堯準備退位讓給舜,以及後來舜又讓為給禹,都是經過四岳十二牧的推薦,才得行先代理。過十多年的試驗考察,各方面都有表現,而且有功積,然後才將帝位正式傳給他,這表示皇帝對天下而言是重要的寶器,帝王之治是最重要的法統,傳讓天下是這樣的慎重,可是有人說:「堯讓位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反而引以為恥,於是逃離隱居在箕山下,夏代又有卞隨、務光,這兩個人也不接受湯的讓位。」憑什麼這樣說呢?太史公說:「我曾爬過箕山,傳說山上有許多的墳墓,孔子依序列出古代仁人聖賢,像吳太伯、伯夷這一些人,仔細詳述。就我所知道的許由、務光,他們義行及高,可是詩書上卻很少見到他們事蹟的約略記載,這是為什麼這樣呢?」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人家過去的不是,怨恨他們的人就很少了。」又說:「要求仁德,就得到仁德,還有什麼可怨嘆呢?」我為伯夷兄弟相讓感到悲哀,他們義不吃周粟的用意,再看下面那首詩經未收錄的詩,實在有點奇怪。他們傳記是這樣:「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儲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道:『這是父親的命令』就此逃出。叔齊也不肯受位也逃去。國人就立中子為王。這時候,伯夷叔齊聽到西伯昌尊老養老,心想:『為何不到他那兒去呢?』等到了周地,西伯已死,武王稟明了神主,追諡西伯為文王,往東伐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乘坐的馬頭向他勸說:『父親死了還沒有安葬就興動刀兵,可以算是孝嗎?做臣子的要去殺死國君可以算是仁嗎?』武王跟隨的人想把他們殺掉,太公呂尚說:『這是有正義感的人阿!』叫人攙扶開去。武王平定了殷紂的混亂以後,天下都歸附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對周朝的行徑引以為恥,立志不吃周朝的東西,隱居於首陽山,採些野菜來充飢。等到餓的將要死的時候,做了一首歌,那歌辭裡面寫著:『登上那西山呀,採些可食的薇草,以凶暴代替凶暴,自己錯了,都還不知道,神農、虞夏都匆匆地過去了,叫我往何處去呢,死期到了,我的命為什麼這樣薄呢!』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由這情形來看,是怨呢?還是不怨呢?

有人說:「天道沒有偏愛,只是常愛好人。」像伯夷叔齊,可以算是善人不是嗎?累積仁義,修整德行,這樣的人竟會餓死,另外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夫子單稱顏回好學,可是顏回經常鬧窮,就連最差的食物都吃不飽,而且早死。上天報答好人的方法竟是如此嗎?盜蹠常常殺些無辜的人,烤人肉,剛暴凶狠,聚集黨羽幾千人,橫行天下,後來竟終享天年,這又是依據什麼準則?這些都是大而明顯的例子,至於像近代,那些品行不端,行為不正的人,常常犯罪犯人忌諱,卻是終身安逸快樂,而且富貴幾代不絕。有些謹慎的人,講究出處近退,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連走路都不走捷徑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就不做,絕不措意,可是有些人他受到的遭遇災害,簡直無法計算,這真使我感到迷惘,或者就是上天公道?是不是呢?

孔子說:「志趣觀念不同的人,是不能相謀而和的。」也只得聽從個人的心志了。所以孔子又說:「富貴如果可以強求的話,就是叫我替人家趕車我也做,如果免強不了的話,那我依我所喜歡的去做了。因為只有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不凋的,而且不同於其他的草木。」只有世上一片混濁,清白的士人才能顯現的出來,那裡會因善果輕重顛倒而改其節操呢?所以夫子說:「君子最恨的是身死了而名聲不稱揚於世。」賈誼也說:「貪婪的人為財而死,英烈的人為名而死,矜持的人則死於權勢,一般常人只知道活命保身。同是燈火,自然互相應求,所以龍飛雲隨,虎嘯風生,聖人言行舉止,則萬物皆可以看得見。」伯夷叔齊雖是賢人,得到天子的稱揚,名譽就更加彰明。顏回雖是努力好學,由於學於夫子而德行更顯著。那些山野隱逸之人 ,那麼講究進退有時,卻大多姓名埋沒,不能稱揚於世,真是可悲阿!鄉里小民,想要敦品礪行,創立名譽,不附德高望重的人,怎麼能夠傳名於後世?


大意:
   (一)自「夫學者載籍極博」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說明(吳太伯、)伯夷事跡詳於載籍,應為可信。
   (二)自「孔子曰伯夷、叔齊」至「怨邪非邪」
     說明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應該有怨。
   (三)自「或曰天道無親」至「是邪非邪」
     (藉伯夷、叔齊與盜跖事)說明天道不與善人。
   (四)自「子曰道不同」至「惡能施於後世哉」
     說明君子不會因為善惡後果輕重顛倒而改其節操。
主旨:說明君子不會因為善惡後果輕重顛倒而改其節操。(篇末(四))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傳記:他傳);內容為論說文。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