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論許姓祖地
註冊才能張貼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底部
張貼者 討論串
fishhsu2
張貼於: 08月22日 22:17
會員三級
註冊日: 10月18日
來自:
張貼數: 60
論許姓祖地
王道生 李立新
興起於七十年代末的尋根熱時至今日仍持續高溫,河南作為大多中華姓氏的發源地,成為大批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謁祖的目的地,所以二十餘年來尋根謁祖者絡繹於途,顯現出中化民族強大的精神凝聚力。然而,中華諸姓往往得姓時間很早,多在夏商周三代之時,由於年代久遠,世事變遷,不僅河流改道、地震造山等自然因素會使地理地貌有所改變,而且朝代更替、歸屬更易等人為因素也會使行政區化古今迥異。這使得一些姓氏的具體祖地出現岐異,產生了爭執,但用歷史的客觀的眼光去觀察,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並且是可以解釋的。許姓的祖居地認定也正是如此,似乎出現了許昌和登封之爭,但如果對這一問題詳加考析,就會發現作為許姓祖地,許昌和登封是統一的,爭執不僅客觀上是不存在的,而且主觀上也是不應該產生的。
尋根謁祖首先需要認定的便是某姓的祖居地和始祖,所謂祖居地,應是始祖所居住生活之地,所以祖居地和始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密不可分,論及祖居地就不能不涉及始祖。許姓的始祖到底是上古的許由,還是周初的文叔?這個問題既是許氏姓史上聚訟已久的老難題,亦是確定許姓祖居地難以迴避的問題。
一、許姓始祖——炎帝、許由與文叔
《左傳•隱公十一年》云:「夫許,太岳之胄也。」晉•杜預《春秋世族譜》云:「許國,姜姓,與齊同祖,堯四岳伯夷之後也。」《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唐•《元和姓纂》云:「許,姜姓,炎帝四岳之後。」唐•顏師古在《急就篇•注》中說:「許氏,許由之後也,太岳之胤。」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許氏,姜姓,與齊同祖,炎帝之後,堯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岳後,今許州是也。」《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炎帝神農之系》:「許,許由之後也,有由余氏、余氏。」
在上述文獻中,出現了五個人物:炎帝、太岳(四岳)、伯夷、許由、文叔。他們似乎均為許姓始祖,讓我們逐以予以分析。
(一)炎帝。炎帝神農氏被尊為「五帝」之一。他是上古時代活動於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炎帝部族早期以渭水流域為根據地,以後向東遷徙,活動於今河北的中部、河南、山東西部和湖北的北部,即中原地區,並在這一地區和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發生了長期的衝突與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早期的主幹部分,炎帝因此和黃帝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這也是中國人至今仍自稱為「炎黃子孫」的原因。炎帝出生並生長於今陝西中部渭水的支流姜水沿岸,因而以地名「姜」為姓。《國語•晉語》中引晉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話說:「昔少典娶於有 蟲喬 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是說黃帝和炎帝同為少典之子,各因其成長的地名為姓分別為姬和姜,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在軍事上曾相互配合。姜姓因炎帝而得姓,許姓出自姜姓,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帝可視為許姓的遠祖。
(二)許由、四岳、伯夷。許由和伯夷為同一人。「太岳」或稱「四岳」或稱「五嶽」,為上古官名,乃上古時期分掌四時、方岳的官,伯夷官任堯時的四岳。上古時期一個官職往往由一個家族世代襲任,許姓的祖上在堯舜時期便世襲擔任四岳之官。上述結論的證據是相當充分的。
(1)南宋•文天祥《蓮花塘許氏初修族譜序》:「堯時封由墓曰箕山公神,以配祀五嶽。周封文叔於許,太岳之胤也,以此推之,則祀伯夷,或者即以祀許由也。」
(2)明•陳霆《兩山墨談》卷十三:「堯讓天下於許由,由非山林逸士也」。《左傳》云:『許,太岳之後,』太岳亦即由耳。古者申、呂、許、甫皆四岳之後,《堯典》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遜朕位,』讓由之舉,或即此也。
(3)據馬敘論《莊子義證》引清•湯師中語:「堯始讓四岳,四岳舉舜,乃讓於舜,《左傳》曰:『夫許,太岳之胤』,杜注曰:『堯四岳』,則太岳非由乎?」
(4)清•宋翔鳳《尚書略說》:「雲八伯者,《尚書•大傳》稱陽伯、儀伯、夏伯、羲伯、秋伯、和伯、冬伯,其一闕焉。鄭注以為陽伯為伯夷掌之……《春秋左氏•隱十一年》:『夫許,太岳之胤也』,申、呂、齊、許同祖,故呂侯訓刑,稱伯夷、禹、稷為三後,知太岳定是伯夷也。《墨子•所染篇》、《呂氏春秋•當染篇》並云:『舜染於許由、伯陽』,『由』與『夷』、『夷』與『陽』並聲之轉。《大傳》之陽伯,《墨》、《呂》之許由、伯陽,與《書》之伯夷正是一人。伯夷封許,故曰許由。《史記》堯讓天下於許由(本《莊子》),正附會『咨四岳,巽朕位』之語,百家之言,自由所出。」
(5)楊寬認為許由、皋陶與伯夷、四岳為一人。(見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第十三篇,《許由、皋陶與伯夷、四岳》。載《古史辨》第七冊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童書業、朱芳圃認為許由、皋陶、伯夷為一人。(見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第354頁《伯夷與皋陶(附許由)》第37頁,《伯夷、皋陶、許由》,中州書畫社1982年。)
(7)從唐代許姓人墓誌證明許由、伯夷為一人。(參見單遠慕《從千唐志齋所藏六篇唐代墓誌看許由和許姓》,《黃河文化》1999年4、5期。)
許由,一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一位高潔清節之士。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後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據傳他曾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因此,可以說,許由(亦即伯夷)是許姓的得姓始祖,他是上古許部落的首領,曾經作過堯的老師,並曾出任堯時的四岳官、九州長,後辭堯禪讓、歸隱山林,成為中國最早最著名的隱士。他和西周初年許國的開國君主文叔一脈相承。
(三)文叔。西周初年,周武王訪三皇五帝之後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後,四岳伯夷(即許由)的裔孫姜文叔,把他封在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世稱許侯、許文叔,因文叔為姜姓呂氏,故又稱之為姜文叔、呂叔。春秋時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輾轉遷徙,前506年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到戰國初,傳至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滅於容城,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為氏,又形成了一批許姓居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均言許姓是「以國為氏」,即許姓因為以許國國名而得姓。由此,則許姓的得姓始祖似為許國的開國之君文叔。有關文叔的詳細情況史籍缺載,只是據顏師古《急就篇》「許終古」條下注載:「許氏,許由之後也,太岳之胤,有姜信者,封於許國。」可知文叔又名姜信。但文叔為建立於西周初年的許國的開國君主,這一點文獻記載並無異辭。
然而,早在許國亡國之前,就有楚臣許偃、許伯,以及許人許圍見於《在傳》,更何況前此一千餘年前的堯舜時代就有許由其人。可見許姓並非全然是在許國亡國之時「以國為氏」而得姓的,而應是以人名即「許由」之「許」為姓,加之許由和文叔又一脈相承,因此,可以認為許由為許姓的開姓始祖,而文叔則為許姓的開國始祖。所以著名姓氏專家謝鈞祥先生在《新編百家姓》一書中認為許姓是「出自人名國名的姓」,是很有見地的,所謂「出自人名」,即出自許由之名,所謂「出自國名」,即出自始於文叔的許國之國名。
我們的結論是:炎帝為許姓的遠祖,許由為許姓的開姓始祖,文叔為許姓的開國始祖。
二、登封是許姓的祖居地
晉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陽城槐裡人也。」唐•陸德明在《莊子•逍遙游》釋文中也說:「許由,隱人也,隱於箕山。司馬云:潁川陽城人。簡文云:陽城槐裡人。李云:字武仲。」許由時代陽城的地望何在?《水經》云:「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過其縣南。」《注》云:「潁水徑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並於此也。」《世本》、《汲郡古文》均言禹都陽城,趙歧《孟子注》曰:「陽城在嵩山下。」《括地誌》云:「嵩山在陽城西北二十三里。」則陽城在嵩山之南登封境內。1975年以後,考古工作者在登封告城鎮一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首先在告鎮北五渡河東岸,找到了周至漢代的陽城夯土城垣遺址,並在城內外出土的戰國陶器上,發現了印有「陽城」和「陽城倉器」的陶文戳記。還在漢代筒瓦上發現印有「陽城」的陶文戳記。接著又在告城鎮西北潁河與五渡河交匯處的王城崗上,發掘出兩座東西並列的龍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遺址,據碳-14測定其年代為距今約40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紀年之內,地望亦與文獻記載的夏都陽城相吻合。因此,登封告城的龍山文化城址就是夏都陽城,這已成為不爭之論。因此,堯舜時期許由家居的陽城就在今天登封的告城鎮。至於槐裡的具體地望,於史無征,但於今箕山附近尚存南槐、北槐的村名,而告城鎮南十三里處即為箕山,因此,槐裡的地望,應該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帶。
許由辭堯禪讓又歸隱於箕山。漢•高誘注《淮南子•原道訓》:「許由,陽城人也,箕山之隱士也,堯以其賢聘之,欲禪天下也,不肯就,故曰志遺於天下也。」《高士傳》也說:「由於是遁耕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
許由死後亦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因此,許由的出生地、歸隱地、死葬地均在今之登封箕山。箕山我國有多處,有的箕山也有許由的傳說,但能和中嶽、潁水、陽城、槐裡全都聯繫在一起的,只有登封的箕山。
許由在箕山一帶留下了眾多的遺蹟和傳說,計有:許由山、許由冢、許由祠、許由闕、許由廟、許由寨、飲牛坑、許由床、手植槐、喂牛槽、栓牛橛、牽牛墟、洗耳泉、洗耳池、棄瓢崖、煙莊、隔子溝、黃城等。司馬遷、嵇康、潘岳、田游岩、宋之問、錢起、胡僧、歐陽修、元好問等歷代名士,都曾登臨箕山,瞻仰許由,並賦詩抒懷,留下了大量的美文和詩篇。
三、許昌是許姓的祖居地
許國是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地當今河南許昌,其開國君主是文叔,關於上述這些史實,文獻中均言之鑿鑿,不必詳論,但許昌與許由的關係如何?許由與文叔及許國的關係怎樣?卻是需要進一步考析的問題。
《國語•周語》雲共工、崇伯鯀用封堵的辦法治水失敗後,大禹繼之治水,改用疏通的方法,「共之從孫四岳佐之……率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叫『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福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這裡所說的「克厭帝心」之帝當為帝舜,因禹治水有功,帝舜非常滿意,就把天下禪讓給他,賜姓叫姒,氏叫「有夏」;又因四岳佐禹有功,就封四岳為侯伯之國,「姜」,氏叫「有呂」。按《國語》的說法,四岳是在舜禪禹天下的同時,被封為侯國的。許慎《說文解字》呂部云:「呂,脊骨也,象形。昔太岳為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又《說文解字•敘》云:「太岳佐夏,呂叔作藩,俾侯於許,世祚遺靈。」段玉裁注曰:「太岳亦言四岳,禹封呂侯,呂侯歷夏殷之季而國微,故謂之呂叔。按伯夷歷官虞夏之間,叔重不雲伯夷佐禹而雲太岳佐夏者,伯夷之功,莫大於治水,明受姓名氏之所由來也。有盛德者,必有百世祀,諒哉!」
按《國語》之意乃舜封四岳為呂侯,許慎、段玉裁認為是禹封之為呂侯,此處小異。許國的立國者文叔正是四岳的後裔,為姜姓、呂氏,故又稱姜文叔、呂叔。因呂侯之國經歷夏殷兩代至周初已經衰微,所以周武王復封文叔於許以延續所以的國祚。關於這一點,《春秋氏族譜》、《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均言之鑿鑿。這裡《國語》所言的四岳及許慎所說的太岳均指伯夷。因此許國的淵源可以由周初的文叔上溯到虞夏之際的伯夷。
那麼,伯夷所封的呂侯之國在何處?伯夷的封國,我們認為在許,即今之許昌一帶,其證有三:
其一,《史記•其太公世家》載:「(呂尚)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在申,姓姜氏。」這裡的呂即是甫,《尚書•呂刑》在《禮記•表記》中引作《甫刑》是其證;甫通圃,甫有繁茂之意,《國語•周語》云:「國有郊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災也。」韋昭註:「圃,大也。必有茂大之草以備財用也。」甫亦有大、繁茂之義。許字古作 無阝、■也是林木茂盛之義,甫與許音近義通,故亦可通用。許田又作甫田、圃田,是其證。許同莘《許國史地考證》云:「其後申既不祀,呂亦中衰,又其後名呂曰甫,或曰許,猶殷之名商,唐之名晉也。東遷以後,呂甫之名漸微,專以許名。」則呂、甫、許相通,呂即許也。其二,商代甲骨文中多處出現無侯、無地、無族。據鄭傑祥先生考證,「無」即「無阝」,亦即「許」,無地即今許昌市東北四十里的古許昌城。既然文叔受封於周初,那麼商代卜辭中所載的「無阝侯」,亦即「許侯」不能指文叔。又《說文解字》無阝條下云:「
樹狀顯示 | 新的在前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 頂部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