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許氏網內搜尋
主選單
新會員
hsc 04月25日
wukuchi 03月16日
tga12 03月01日
koji3988 02月27日
ntsyg 02月26日
Alex 02月06日
hwh00826 01月31日
Natali8292 12月10日
wenzhi 11月12日
xo8520 10月07日
站台資訊
網站管理員

bing

andy
 

charlie
 

neil
 

ad-center
中左連結組
Google 搜尋
Google
 
全球許氏文化網 討論區索引
   許氏網路資訊及文章
     墨子是禹師墨如之後孤竹國貴胄生於齊國居於魯陽
註冊才能張貼

全部展開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張貼者 討論串
andy
張貼於: 09月05日 03:23
管理員
註冊日: 06月28日
來自:
張貼數: 173
即墨歷史本原
即墨溯古——文史考略

「即墨」二字在青島地區諸多地名中算得上是最為古老的了,然而即墨名稱由何而來?近代爭議頗多可謂眾說紛紜。認為即墨是因為戰國時朱毛古城臨近墨水河而得名,成為被大多史志工作者認同的主流之說。其實這種說法缺乏相應的史料依據。即墨城的出現較朱毛城所在的戰國時期要早千餘年。

即墨在夏商之際是東夷方國之一的節方所在。節方在史料上又省稱竹方,甲骨文中有多條相關卜辭:「丁未卜,殼貞,才節,口口口亡尤。」「癸丑卜,貞,乎竹代白,十一朋才」等等。 《咎地》載:「節方又曰孤竹,其舊不其。」不其者,亦乃即墨舊稱也。 《帝王世紀》曰:「湯特封墨台氏於孤竹。」於是墨台氏(省作墨氏)又在其前加了封國之名,成為節墨氏。這大約是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順便說一下,墨台氏亦是生活在山東半島的古老氏族。 《路史》曰:「禹有天下,封怡以紹烈山,是為墨台。」從以上史料中可見,墨台氏自夏初就有其名了。之所以為禹所封,是因為其當初在禹父鰥被舜帝「殛於羽山」(《尚書虞夏書》羽山,今乳山)時,對其部族有所庇護;其後又從禹征伐三苗,以功受封。至於夏末,後桀(夏朝最後一任君主,姓姒名癸,桀是其亡國之後,成湯對其所加的稱呼,為暴戾無道的意思)失德,墨台氏又協助自遼西入主中原的商征伐夏及其屬國昆吾。(《詩經商頌》 「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並成了商軍西進的戰略後方,頗為成湯所重。在商立國後就把節方封給了墨台氏,即為節墨氏,後世演為即墨。

節墨二字在即墨出土的齊刀幣銘文中尚有遺存,其銘文曰「節墨之法化。」(現存於即墨市博物館)越數千年,世事更迭,做為姓氏的墨台二字卻演為墨和黑。(見《姓氏本源》)其宗祖神社在明清之際尚存。明萬曆年間即墨七鄉十二社中的福海鄉尚有墨丘社。到了清同治年間就演變為福海鄉十一社中的麥邱社了。(墨、麥二字古音同,均為莫北切,讀若妹。這與我們青島的方言「墨」讀音是一致的。)查看建國後編寫的《即墨地名志》可以發現:劉家莊鎮的麥戈莊即為古墨丘社所在之地。但對於其名稱是這樣解釋的:「麥戈莊因古有麥邱社而得名。『麥』字由來無考」。無考是因為編者未曾注意到「麥邱」是由「墨丘」演化而來。

即墨自商亡之後,又數易其屬。自周初的不其、載、紀等諸侯方國直春秋末期齊滅了半島上所有的方國之後,又以即墨為大邑,從此即墨作為方國的歷史便結束了。

附錄:也談「即墨」地名之來由——兼與劉尚南先生商榷
即墨市史志辦公室 孫鵬

今年3月13日《半島都市報》曾刊載劉尚南先生|《即墨溯古》一文,最近《即墨教育》由予以轉載。該文對「即墨」地名之由來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被大多史志工作者認同的主流之說」即「戰國時朱毛故城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缺乏相應的史料依據」。因而對上述說法予以否定,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即墨」一名的由來是因孤竹國君「墨台氏(簡稱墨氏)在其前加了封國之名,成為節墨氏……後世演為即墨。」筆者認為,這種否定傳統說法的新提法,更是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據。特撰此文,與之商榷,以正視聽。

劉先生提出新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即墨是因孤竹國君墨台氏而得名,同時提出了「節方又曰孤竹,其舊地自海陽至於不其。」同時解釋曰:「不其者,乃今日即墨南部和原嶗山縣的舊稱。」這樣就把孤竹國和即墨捏合在一起了。
誠然,商周時期卻有孤竹國,其國君為墨台氏。然而,這個孤竹國卻不在山東半島,和即墨一點也沾不上邊兒。孤竹國在哪裡呢? 《辭海》「孤竹」條下釋曰:「故國名,相傳為姜姓,其君墨台氏。在今河北盧龍東南,存在於商、西周、春秋。伯夷叔齊即商末周初孤竹君的兩子。」 《水經注》云:「元水西南經孤竹古城北,孤竹國也。」「元水即今直隸盧龍之白溝河。」《括地誌》載「孤竹古城在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 《史記齊世家》載「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這裡說的是一次歷史上的戰事,山戎國攻擊燕國,燕國向盟國齊國求救,齊桓公派軍隊討伐山戎,攻擊到孤竹國境內便收兵而還。當時的山戎在今之遼寧省西部,而孤竹國商朝時是山戎的屬國,在今河北省的盧龍,與山戎接壤。這次戰爭發生在周惠王(公元前663年),當時即墨已屬齊國。齊國要赴遼西北伐山戎,再笨的軍事家也不會不從臨淄直接北上而繞道即墨,且從即墨班師。所以孤竹國不在山東半島之即墨,而應在燕國與山戎之間的河北省東部。當代中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商時期全圖》中標示之孤竹國的位置,在渤海的西岸,灤河入海口的北岸,即今河北唐山市和秦皇島市之間。同時標註孤竹國春秋時屬北燕,戰國時屬燕。上述種種文獻足以證明商、周時之孤竹國不在即墨。而在今之河北盧龍。由此,即墨因墨台氏而得名則難以成立了。

另外,劉文還舉出即墨刀幣之銘文「節墨之法化」,印證即墨和墨台氏有關。其實,這也是牽強附會。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稱:「即,食也,從皂,即聲。」又云:「節,竹約也,從竹,即聲,字結切。」這就說即、節可以相互注音。清代小學家畢沅、阮元在《山左金石志》中對這枚齊刀幣銘文的解釋是:「右刀文曰『節墨之法化』,節即古字通用,齊即墨正當作節墨,今作即,省文耳。」現在從字形和字義上解釋,即、節二字並不通用,古代也是這樣。其相通之處在於可以相互注音,在某些場合可以交替使用。由此可見「節墨之法化」實則「即墨之法化」。

至於墨氏作為姓氏出現在夏代,「即墨」是否和墨氏有關,尚需進一步考證。但即墨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之說,目前為史志界所共認。故即墨城於隋朝從平度古硯遷來今址後,人們便千方百計命名了一條新墨水河。方有「古即墨以水名城,今即墨以城名水」之說。(摘自《即墨教育》2006年10月30日第四版文藝副刊)

「節墨」考辨
——答孫鵬先生質疑

《即墨溯古》一文刊發後,筆者考證即墨地名由來的一家之言引起了讀者的一些興趣,當然也不乏一些質疑與爭議。近來,孫鵬先生專門就此話題撰文《也談「即墨」地名之來由》,分別在《工作簡報》(中共即墨市委主辦)和《即墨教育》上同時刊發。孫鵬老先生乃即墨史志界的宿老專家,建國後即墨歷次修志的主筆之一,說話自然也頗具權威,老先生判斷在下的考證「更是確乏可靠的史料依據」,所以老人家要「特撰此文,以正視聽。」
老先生從《辭海》裡查到孤竹國的位置在今河北盧龍,接著又引用《史記》所載春秋時齊國伐山戎還師於孤竹的故事加以佐證,得出結論——孤竹「和即墨一點也不沾邊」,孤竹國之所以和即墨有聯繫是因為筆者「捏合」(孫老先生這個詞用得生動形象。)的緣故。是啊,盧龍和即墨相距數千里,的確沾不上邊。但是,需知夏末商初到春秋已過千年,其間華夏大地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方國氏族間的融合遷徙從未停止過,在中國歷史上單是叫做「亳」的地方就有七八處之多;就是現在各地間重名的現象也不鮮見。再打個比方說,現在提到約翰內斯堡、惠靈頓,大家都知道這是南半球的大城市。但是,在五百年前這些地名只存在於北半球的歐洲。名隨族遷,這是人類活動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再過幾千年就是在太陽系以外的某顆星球上出現即墨這麼個地名也不足為怪,說不準是我們的子孫混成了房地產商在那裡搞開發呢。未知以上現象孫老先生理解否?需要我再進一步「捏合」一下否?

回到正題上,商初的孤竹國(出土文獻稱「竹方」)到底在哪裡?讓我們看一點實物例證吧。出土的甲骨資料中有一組商王武丁時期(據社科院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的卜辭就明確記載了武丁東巡竹方的行跡。 「才十月又一,癸丑,在魯(河南魯山)」「乙卯,才尤(濟寧)」「丁巳才甾(淄博)」「庚申才尋(尋,即古史所載位於濰水的斟尋。)」「壬午才竹」。從以上記載看,武丁是從河南出發一路東行,到達竹方的。以古人日行八十華裡的行進速度看,要從尋(濰坊)用兩天的時間(庚申日至壬午日為兩天)到達千里之外的河北盧龍是不可能的,兩者相較只有即墨合乎空間邏輯。另外,甲骨文中其他關於竹的記載也可佐證:

竹侯《甲骨文合集》3324
取竹芻於丘《合集》108
乙亥卜,貞:竹來以召方,於大乙《小屯》

文中稱竹為侯,按古之荒服遠近之分,侯服當與商王族十分緊密,距商之朝歌亦不會太遠。

至於春秋時期孤竹國何以地處盧龍,又與山戎廝混在一處?說來話長啊!

「商之興也東北來,商之亡也東北去。」(傅斯年語)殷商本興於遼東到內蒙一帶,今人稱之為紅山文化的即其遺蹟。史稱「玄王勤商」是也。(玄,北也!)山戎,在虞夏謂之有戎,生活於海岱地區,夏侯桀曾為有戎之會(《韓非子十過》)。

商之先祖南下初期與有戎姻親緊密。《詩經商頌》有云:有戎方將,帝立子生商。

可見,孤竹、山戎與殷商的關係久遠緊密。

至于于盧龍的孤竹故地,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提出過懷疑。陳槃先生《史記齊太公世家補註》:孤竹,諸書或作觚竹。今河北盧龍縣西有孤竹山,孤竹城在其北。或曰,城在今盧龍縣南十二里;或曰在縣東;或曰,縣西北三十里,或曰,孤竹城非舊,蓋後人所托。

商後期,紂王無道,眾叛親離。孤竹、有戎的王室們大約在這個時期遠遷北海的。《孟子離婁》篇有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的說法。想來絕不會是孟軻先生信口胡說吧。直到武王伐紂,周代商而立,孤竹國的兩位王室成員:伯夷叔齊還堅持不食周粟,在首陽山採薇而食,最後寧願活活餓死,也不肯承認周政權。這難道還不能說明點什麼?

對於齊刀幣銘文「節墨之法化」 ,孫先生引用的史料明確指出「齊即墨正當作節墨,今作即,省文耳。」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齊國的即墨正確寫法應當是節墨。節就是節,即就是即。孫先生也承認「即、節二字並不通用,古代也是這樣。」當年的即墨人再粗心也不會在貨幣上用一個錯別字,其道理顯而易見。

最後,孫先生認為「即墨是否和墨氏有關,尚需進一步考證。」如此看來孫老先生和史志辦的工作者們還是很有些工作要做的!(近日偶讀晉干寶之搜神記有「漢不其縣有孤竹城,古孤竹君之國也。」干寶為晉之史學家,去漢不遠,此可為一證。2010年3月20日補記。)
全部展開 前一主題 | 下一主題

主旨 張貼者 日期
   墨子是禹師墨如之後孤竹國貴胄生於齊國居於魯陽 andy 09月05日 02:53
     許呂墨之關係 andy 09月05日 03:04
       Re: 許呂墨之關係 andy 09月05日 03:19
   » 即墨歷史本原 andy 09月05日 03:23
       墨氏來源之探究 andy 09月05日 03:43

註冊才能張貼
 
Google 直立連結組
伙伴網站
Google 連結組
key word
Insurance Loans Mortgage Attorney Credit Lawyer Donate Degree Hosting Claim Conference Call Trading Software Recovery Transfer Gas/Electricity Classes Rehab Treatment Cord Blood
XOOPS 2.3,3 @ 2003-2020 雷斯提克LSTIC
Theme by Graphic Worx